分享

【学中医、懂中医、看中医】——气血同病证……

 ll无为 2018-04-29

温馨提示

百年一服堂
气血津液辩证
纯正中医药

气血同病辩证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的时候,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可以看到气病症状,也可以看到血病症状,祖国医学将其称为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的血行瘀阻所致的证候。多是由于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闭经或痛经,经色紫暗,夹带血块等,舌紫暗或见紫斑,脉涩。

【证候分析】:本证多是病程较长和肝的经脉部位出现疼痛痞块为审证要点。肝主疏泄,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导致疏泄失职,肝气郁结而导致胸胁胀闷走窜疼痛;

肝性失制,则性情急躁易怒。肝郁日久不解,脉络失和,血行不畅,最终导致瘀血内停,渐成胁下痞块。气滞与血瘀为病,互为因果,开始由气滞导致血瘀,最终因瘀阻反阻碍气机,故而疼痛加重,如针刺刀割,部位不能移动而拒按。

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经血不畅,继而发生闭经。肝脉绕阴器,抵小腹,肝气郁滞,血行不畅,而导致疼痛发生。舌紫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象。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导致血行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出的证候。常由病久气虚,渐至瘀血内停而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动,拒按,舌淡黯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最终导致瘀阻脉络,故而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而疼痛如针刺,拒按不移动。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而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

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象和脉象。

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于旧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不能化气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气血两虚证,是以气虚与血虚的证候共见为审证要点。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像;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不得外养肌肉而致形体瘦弱。

在辩证上除掌握气血两虚的证候外,必须密切联系脏腑,找寻原发病,以揭露病变本质,才有实际意义。

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正常循行而见出血、失血的证候。多是由于久病气虚,或慢性失血,气随血耗,转而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气不摄血证,主要是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辩证要点。血液能循行脉内而不溢于脉外,全赖气的统摄作用,如果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就可能离经而外溢;溢于肠胃,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

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逐渐形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引起气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证候分析】:气随血脱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诊断依据。气血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大量出血,则气无所附,而随之外脱。

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受阻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失血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失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症情更为险恶。

内出血,也能突然出现气脱阳亡之证,应该特别引起重视。

联系我们

电话:029-83261208、875757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