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为什么说:陈无己闭门觅句,秦少游对客挥毫?

 罗宋汤的味道 2018-04-29

黄庭坚曾经在《病起荆江亭即事》中有这样一首绝句: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里边提到了两个好友的名字,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秦少游,一个是“苏门六君子”和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陈师道(字无己,正字是官职)。当时秦少游已经病死于广东藤州,所以黄庭坚的结句是“西风吹泪古藤州”。而陈师道一生清贫,因此黄庭坚感叹:正字不知温饱未?前两句可以看做是对这两个人在文学上的评价。为什么黄庭坚这样评价他们两个人,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一、闭门觅句陈无己

苏轼当年曾经想收陈师道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为由婉拒。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字子固,是江西省南丰县人,因此被陈师道尊称为“曾南丰”,这个故事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有几分相似,真是诗人雅话。陈师道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黄庭坚的诗,据说因此把自己过去的诗稿烧掉而学黄庭坚。其后发现黄庭坚'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诗话》),改为致力于学杜甫。作为苦吟诗人,陈无己曾经有“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之句,颇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风范。

“闭门觅句陈无己”是黄庭坚对陈师道的一句评价,黄庭坚对于陈师道学杜很钦佩,曾说陈师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方回在《瀛奎律髓》评价江西诗派时,有'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祖,三宗便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方回说:'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

“闭门觅句”我的理解第一是精雕细刻,陈师道受黄庭坚的影响,做诗'无一字无来历'。相传他做诗极勤苦,一有诗思就急归闭门,拥被而卧,诗成才起,可谓“诗痴”。第二,我认为是作诗比较慢,若想'无一字无来历',非有大学问不可。如果没有苏东坡、黄庭坚的底子,必须回家翻书搜句。我们今天不同了,条件好得多,老街作诗时,为了确认一个典故或查找一个诗料,打开手机即可。因为有互联网,方便得多,当然首先你也要知道找什么。古人呢,肚里学问少了,恐怕只有“闭门觅句”和“寻师问道”两个途径。

二、对客挥毫秦少游

“对客挥毫”就潇洒多了,从黄庭坚的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即使是古代的大诗人,也未必都能“对客挥毫”而出精品,何况今天呢?我看到经常有人问,诗词大会增加现场作诗怎么样?如果是录播的话还好些,给大家一个准备的时间,或者干脆台下准备好,拿到台上背一遍。另外现场作诗其实不难,诗不用背诗谱,格律很好记;现场作词如果不给词谱的话,估计麻烦些。最难的是出好作品,“对客挥毫”、“倚马而就”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到,需要“才”和“学”兼备,这就不容易了。

古代有不少这样的才子。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了大才子袁宏“倚马千言”的故事:“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唐朝诗人吴融《灵池县见早梅》诗用此典故,曰“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原非倚马才。”

《新唐书·韦思谦传》里有“援笔而就”的故事:“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了曹植“援笔立成”的故事:“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更有名的是曹植的“七步成诗”,如果才学不够,恐怕这一关就难过了。

据说苏东坡离开知制诰这个位置以后,接替他的人也很有学问。这个人为皇帝起草了一篇诏书后,颇为自得,问身边人“我比苏子瞻如何?”旁边的人说,大人这篇文章的文采很好,就是苏子瞻写这样的文章一会儿能写好几篇,您一篇文章要写老半天呀!

可见秦少游虽然比不上苏东坡,也是个不世出的天才。

结语

今天我们写诗词与古人相比有利有弊,弊处是因为我们以白话文为主,学习的知识更加广博,诗词成为“小道”,不再是衡量读书人价值的标准了,更换不来“功名。”利处是我们有更多的条件看到各种书籍,互联网的普及更加提高了读书的便利性,更方便交流沟通、学习发表。把诗词当做一种业余爱好,无需“闭门觅句”也无需“对客挥毫”,闲暇之间,自得其乐也挺好。学习旧体诗 看1篇短文花3分钟避免10年弯路

@老街味道

2014-4-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