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学、国学之间的王国维

 壶公评论 2018-04-29

 

题:摘自【生命礼赞】。叔本华、尼采、康德在向他招手,鱼藻轩是通往西方的签证口。

 

 

七绝:颐和园中悼王国维

 

空负大才高自许,憋憋屈屈了残生。

昆明湖浅何须怨?可蘸淤泥写失声。

 

注说:

讨论王国维的生平与学说,感觉最强烈的字眼是“埋没”,如同卞和怀中的和氏璧的厄运。能够真正识得王国维学说之真谛的只有同为教授中之教授的陈寅恪,其它议论种种无非盲人摸象,更多的则是掩埋者。

那些把王国维推选为国学大师第一人的投票者,其实很少有人认真读过“王国维”,对王国维学说有所理解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他们捧起的不是王国维,他们企图捧出的是自己的思想意识,他们推举的是中国旧文化,如同上世纪40年代陪都重庆的文人们,他们议论种种却无法走出晚明的困境。

而王国维则是中国旧文化的终结者,又是中国新文化的开启者。钦佩王国维的思维,既然“光明从坟墓里出来”,那就扫清那些埋没的浮土吧!如同雨果评论伏尔泰的激昂,既然“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生命礼赞--埋没】)

 

192762日,王国维参加弟子们的毕业典礼的次日,他到达办公室,为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随后由清华校园乘车到颐和园,忽然记起为弟子书扇诗七律四首似有误,又临时折回学校办公室,用墨笔将扇面上的“兄”修正为“弟”,然后义无反顾地走到鱼藻轩前,慨然自沉。

人们发现的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对于王国维之死因的认定是各利益集团对王国维声名的分赃,因此十六字遗言引发许多联想,交错斑驳,如同混浊了的昆明湖水。

或者这是“失声”现象,【孟子-滕文公上】记弟子纪念孔子的“失声”: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当然,人们更愿意读出王国维有声之后的无声,也就是失声,也就是王国维真心迹。后世研究者又从王国维为弟子书扇诗七律四首寻找他临死前的心声,当然是很好的路径,因为诗词是中国文人表露心迹的重要体裁。

只是认真研读书扇诗七律四首,集中于一点的其实只有四个字,王国维规劝自己的弟子“远离政治”,能够为种种政治派系认证的其它主题却一无所有,因为王国维说的是远离政治。

 

中国的政治学源出于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继之则荀子入秦公元前265)建立了儒法融合的学说,代表作即【强国】、【儒效】等;继之则韩非学说与李斯的政治实践,建立了秦朝;继之则董仲舒学说与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的王霸之学,从而奠定中国帝制模式;继之则隋唐间的王通之学--王佐之道,实践者如温彦博、杜淹、房玄龄、魏征等,有了盛唐;继之则宋浙东学派,以义利之间寻求融合与平衡,此学影响至今。

但是从事政治者的命运,悲惨源出商鞅的“五马分尸”,从来宦途如海,仕子趋之若鹜,而领悟者又常常避之如畏途。

 

王国维是一个学者,进入政治场是被动的,而且这个政治场已经是老树昏鸦,所以王国维排斥政治场是很自然的,他的自沉是逃避政治场的一个结果。远离政治,很平常的规劝,中国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都在自己生命的成熟的的阶段感受到远离政治的必须,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或在情感的层面,也在思想深化的层面,尤其是在佛学进入中国之后。

王国维如信佛,或如李叔同,可惜他的哲学思维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太深,叔本华、尼采、康德在向他招手,鱼藻轩是通往西方的签证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