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走进国学

 戴维斯王朝 2023-01-0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全文字数:3408 字

预计阅读时间:8.5 分钟

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讲过:“假如世界已经融合,那我就努力把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转向以精神为中心。”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国学、讲国学?我想,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的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图片
国学的“源头活水”
图片

大家一定都知道宋代大儒朱熹的这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国学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我们先讲讲“国学”一词的渊源。

中国一般到明清,泛称古代的学问为“古学”。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为了和西学有所区别,就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中学”又容易与《大学》、“小学”概念相混淆,或误以为是大、中、小学的现代称谓(《大学》是指南宋以后所定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小学”指文字考据、训释之学,始于西汉末刘歆的《七略》)。因此“中学”这个称谓不能够持久。清代康乾之际,为了和宋明理学有严格的区别,又渐渐称之为“汉学”,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戴震、钱大昕、桂馥、王念孙等,他们重考据之学,称为“朴学”,也称“汉学”。

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国粹”一词,即“国之精粹”。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章太炎,提出了“国故之学”,章太炎著的《国故论衡》一书,主要论“小学”、文学和诸子学,涵盖了国学研究的各主要领域,但这本书不太容易读。“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最后学者们选定了“国学”这一称谓,因为它有纵览诸家、包罗万象之意,这是“国学”一词的大体渊源。

国学在近代,可以说命运多舛。“五四”以来,一批激进的、希望国家能够振兴的知识分子有个认识误区,认为是中国的文化阻拦了中国思想的进步,成为中国发展的阻碍,影响了中国的民主和科学,欲以拼音文字取代中国文字。他们的爱国之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们热切希望中国富强之心是真挚的。可是,我们知道,拉丁字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腓尼基文,如果将中国文字拉丁化的话,完全是一个釜底抽薪式的欧化的措施,是很危险的。

在钱玄同、陈独秀、鲁迅、瞿秋白这些人反传统的同时,还有一些坚守中国学术的人,如王国维、沈曾植,他们在国学界的地位非同小可。王国维在给沈曾植70岁时的祝寿文中说:“窃又闻之,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者愈至。”这篇祝寿文词情恳挚,自认为唯有沈曾植与他一二人能坚守中国学术之阵地。

过去,都认为王国维是保皇党,他从辛亥革命开始到1927年死去,16年间一直保留着长辫子。他曾任溥仪的“南书房行走”,即溥仪的老师,并想通过“南书房行走”以他信奉的道统影响政统,推行西学和中国道统无间隙的结合,这是王国维当时的想法。

可是,当时已不是清朝盛世,在政治地位上,王国维与溥仪同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王国维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王国维身上,中、西学交汇融合并生发出灿烂的火花。他是最早将叔本华、尼采、康德思想介绍到中国之人,翻译的文辞非常美妙,他希望将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东方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凡是强调个性、强调独立的意志以及赤子之心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子。

尼采曾经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里讲:天才需要具有七个条件,若狂也、若忘也、若游戏之状态也、若自转之轮也、若万物之源也、若第一之推动也、若神圣之自尊也。孔子在宣扬他的中庸之道、退而求其次的时候,认为狂和狷还是有优点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这是讲君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真正投入到他的学术和艺术上,他要忘乎所以。《庄子·外物》中说: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这种游戏的状态是一种心灵的活泼,而心灵的活泼对一个人的学问有极大的好处。若自转之轮,不是跟着别人转,有自己的个性。若万物之源,不是别人做出来以后,他自己再生发出东西。若第一之推动,他在这个领域,一定是开山祖。最后,若神圣之自尊,这些人绝对有神圣自尊。在中国的书论和文论中,能与王国维《人间词话》媲美的,仅有孙过庭的《书谱》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国学的源头活水究竟是什么?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即“先秦之学的生发”,这是对国学简捷而明了的论述。“先秦”一般界定在西周、春秋和战国时代。

国学是一门融汇百家的开放性学术体系。那么,有人会提出来,公元1世纪到2世纪,佛教传入东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十二十三世纪的时候,印度已没有佛教了,中国的佛教依然在发展,已经是中国化的佛教了,当然是国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有人提出来,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我们还研究《易经》有什么用?《易经》不是天命之学,不是神学,它是古代的一个朴素的辩证之学,通过卦辞和爻辞,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不停变化的。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最坏的卦可能存在着变好的因素,最好的卦也可能存在着变坏的因素。无论拿到什么卦,它都不提供结论,而只提供你思维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两个人物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屈原。孔子是有大怀抱、大的坚毅精神、大爱支撑着的人,他才能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屈原也是这样,他为什么三次远游又回到故都,最后投河自尽,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世上有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如孔子、屈原;一种是不知其不可而为之,如螳臂挡车、杀鸡取卵;一种是知其不可而不为之,如商代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知其不可而为者是圣人,不知其不可而为者是愚人,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是贤人、隐士,这里有圣人、愚人和贤人、隐士的区别。

现在有很大的危机。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电脑一打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关闭电脑,头脑一片空白。这怎么能成为自己的学问呢?知识文化是要经过心灵的生理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脉的。

一次,我和陈省身先生谈话,陈省身先生说,现在的人类和《封神榜》里的神仙差不多了,顺风耳、千里眼。他还讲了更为有趣的话,人类已经和500年前的人类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因为我们的视力加长了,我们的听力无穷远,我们能在一秒钟之内和世界任何角落的人通上了电话,再继续发展下去,还会有很多不可知。中国人以机械为淫巧,从庄子开始就有这样的想法,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一个农民抱瓮而灌,子贡说,现在的人发明了桔槔,用力小而做功大,你为什么不用桔槔,而是用罐来浇水呢?农民说,人们一有了机械必有机心,有了机心,人类的堕落就开始了。

中国的逻辑学得不到发展,是很可惜的事情,因此中国古代没有本质意义上的数学。虽然汉代已经有了《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可这是算数之术,不是数学的概念。数学要有假设,有推理,要得到结论,要得到根。18世纪末,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对时空问题作为辩论的甲方和乙方同时辩论,甲方如此说,乙方如彼说,都是哲学上的充足理由律,最后也没有作出一个确切的判断。

这就是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的不同之处,中国的哲学往往一句话就直抵灵府,西方的哲学得出结论,要慢慢地辩论、实证,所以,中西方的学问的确有很大的不同。现在,西方人学中国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如果在21世纪能够缔造一个和平的太平世界,互相能够交流,能够取其长避其短,那是多么有意味的事。

中国的国学,主要解决心灵的问题。中国任何一部国学著作,都不会为解决近代科技问题提供一个目标。可是,它可以使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心灵丰富——国学有启智性。杨振宁先生、陈省身先生对中国的诗文都非常喜爱,陈省身先生还时不时写一两首诗。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喜欢古典诗词,一次,他到我家来和我谈诗。我问他,你读诗和数学有关系没有?他说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我每次想问题感到困惑的时候就读诗,读诗犹如春风徐来,惠风和畅,觉得思维又活跃了。

国学的终极目的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为物、为事而学。孔子在《论语·宪问》里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强调学习的目的应侧重于道德学问的提高与升华,“为己”之学的终极目标是“利他”。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由于“为己”之学提升了自己的心灵境界时,那么人类本身已存在的“不虑而知”的良知就和天地本体同在。那么,我们提倡的感激之心、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知耻之心便会成为我们民族坚不可摧的心灵的长城。



来源:《秘书工作》杂志

责任编辑:吴昊

编辑:杨宪东

制作:胡小慧

投稿信箱:wx@mishugongzuo.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