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 | 李孟潮:精神分析的态度(三)

 传说xlghy6q6fm 2018-04-29


七、本质上来说,精神分析是不可交流、不可传授的。

那些精神分析会面中发生的瞬间,一经出现就流逝。犹如流星,犹如夏日的清风,犹如一个遥远的梦境。

然后你妄图用语言来描述这些场景,然后你幻想着别人听懂你的言语就了解到了你的感受。

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精神分析,学习精神分析,交流精神分析——如各种班级、各种协会、各种学术活动所呈现的——这往往不是精神分析,这是对精神分析的集体性阻抗。

精神分析属于沉默、属于一对一的目光的交汇和闪躲、属于遗忘和梦境。

一个在偏远山区农村里静坐的瑜伽行者,比一群闹哄哄的以精神分析为谈资的精神分析师更加了解精神分析。

前者可能根本不知道没听过“精神分析”这个词,后者可能被人称为“精神分析的大师”。

但是,如果你过于赞同这个幻想,这个假设,如果你把这变成了几个精神分析的“读书无用论”,变成了精神分析的“最卑鄙者最高尚”,也许你需要了解你何以如此?

你需要了解你内心出现的激动感、自豪感、也许还有嫉妒,或者其它的一些情绪、一些回忆,一些影像?

八、精神分析是一种修道活动。

通过精神分析,你观察到身心之道,理解身心之道。

最终,通过对“道”的体认和遵循,获得自由。

就像共产主义者生存的目的是要认识自然规律,顺从自然规律一样。

九、在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精神分析是困难的。

现在的中国就是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

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的价值观本来就是很功利的。如“男尊女卑”,这是对所有人的不尊重,包括对男人的——男人的价值就在于“养儿防老”或者他能够被人利用,他是别人的工具。

而女人之所以没有价值,就在于她很难成为一个优秀劳动力或者父母的保险公司。

为了防御这种功利主义的过度,才出现了儒家文化。

现在中国文化更加功利。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其可利用性。

而精神分析有其两层价值观——

第一层,认为所有人平等,人的价值在于他是一个人,这是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这是精神分析实践过程中的世俗价值观;

第二层,认为在终极意义上,“价值”是一个人为的设定,是一个语言的发明。人和草木众生一样都没有价值,或者有平等的价值。所以均匀悬浮注意中,精神分析者悬置所有的价值判断,包括人本主义的价值判断。这是精神分析的终极价值观。

不进行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而精神分析的价值观,必然会被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批判。

因为它没用。


十、问:精神分析有什么用?

答:精神分析什么用都没有。

十一、被人利用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这个社会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的。

对他人的自恋性利用是自体—客体关系的基础。

相互利用有两种形式:实物利用和情感利用。

前者会让你觉得很冷漠,后者却可能让你觉得很温暖。

比如说,治疗关系中,来访者会对你产生情感利用,他可能把你看作朋友、看作父母、看作老师、看作情人……他在利用你。

你愿意接受这种利用吗?

你知道其实你一生都在被人如此利用吗?

你的父母把你看作子女、看作学生、看作情人、看作朋友、看作父母、看作老师、看作容器。

你的朋友把你看作学生、看作情人、看作朋友、看作父母、看作子女、看作老师、看作容器。

你的老师把你看作子女、看作学生、看作老师、看作情人、看作朋友、看作父母、看作容器。

你的情人把你看作父母、看作老师、看作情人、看作朋友、看作子女、看作学生、看作容器。

你知道你一生都在利用别人吗?

你把你的朋友看作学生、看作情人、看作朋友、看作父母、看作子女、看作老师、看作容器。

你把你的情人看作父母、看作老师、看作情人、看作朋友、看作子女、看作学生、看作容器。

你把你的父母看作父母、看作老师、看作情人、看作朋友、看作子女、看作学生、看作容器。

你把你的老师看作父母、看作情人、看作朋友、看作子女、看作学生、看作老师、看作容器。

(未完待续......)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声 明

挑选优质文章,与您共同学习。重在分享,尊重原创。

2.已获得作者本人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