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历史有真相吗?(上) — 中华文明的起源(十八)

 RK588 2018-04-30


孟维


说,毛主席曾经说过一段话:“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

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


司马迁接着写到:“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他的叔叔比干,兄弟微子、箕子曾经劝谏他,结果“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在司马迁的笔下,帝辛就是一个是非不分、狂妄自大、荒淫无道、残害无辜、任用奸佞的暴君。司马迁采用的是周朝的人编写的历史,但是,由胜利者写出来的历史很难说就是原来的历史事实了。


为了证明胜利者的正当性,抹黑敌人是必然的。春秋时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就曾质疑:“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帝辛,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殷商王朝第三十一代天子,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帝辛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即约30岁即位,在位30年,60岁时在和周武王的战争中战败,自焚而死。死后谥号“纣”,世称商纣王。纣,是周朝人送给帝辛的。《吕氏春秋》解:贱仁多累曰纣。



笔者从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角度来看帝辛时代的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当生产力有了剩余时,就产生了分工。当出现一定数量的剩余物质时,就产生了私人占有,继而就会产生私有制。中华文明起源后,经过五帝时期,夏朝,商前期的发展,到了殷商时,文明前进,文化进步,物质生活相应丰盈,但还不是一个富裕、安定、有序的礼乐社会。在物质上,如何占有和分配,是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的好,王朝就兴盛,解决的不好,王朝就衰败。在文化精神上,是向往礼乐,还是崇拜鬼神,是社会往哪一个方向发展的大问题。


很不幸,殷商时期的帝王们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做好。


历史书上说,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除了商汤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以外,其余的多数时间国运不济,水患不断,外族不服,民心不稳,君臣不睦、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杀戮。盘庚迁殷后,又经历了“九世之乱”,到了帝辛即位时期,王朝已日薄西山,积重难返了。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很难避免的。

中华文明发展到殷商时期,社会的构成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并存。统治者靠战争得到奴隶,可以奴役奴隶。但王朝以外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封地、氏族、方国,这些方国只需要向商王纳一些贡,就在分封制下享有独立运行的权力。那时王朝君主最多也就是“威加海内”,还不是“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而且,在整个商代,一些方国和氏族和商王朝统治者以及商族人都是离心离德的。如当时被称为“东夷”的,位于今山东、江苏、安徽境内的一些方国。

文明还没有进步到“礼乐”阶段,没有形成崇高不可逾越的“礼乐”秩序,王族内部不仅集体腐化堕落,而且充满着血腥的争权夺利。商王朝最高权力的继承制,一直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之间摇摆,成为王朝动乱和杀戮的温床。

商王朝拜鬼神,凡事需要占卜问鬼神。“神权”和“帝权”的争斗一直贯穿于王朝的始终。社会没有形成系统的“礼”和“法”。在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了这一点。

在物质还不算丰盈的上古社会里,帝王的简朴往往被认为是德高的体现。帝王过多的占有和奢侈的生活就被认为是无德,就可以被推翻取代,从而加剧了王朝内部权力的和血腥争夺,以及外部方国的窥视和反叛。非常不幸,殷商最后几位“帝”都是这种骄奢淫逸之主。司马迁说帝辛是个“好酒淫乐,宠爱妲己,生活奢侈“之人,应该是可信的。因为那个时代商朝的整个王族、贵族阶层都好酒成风,奢侈享受,贪生怕死,自私短视,享受着奴隶们提供的服务。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说,“把纣王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帝辛在他当政期间都做了哪些事?

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过什么贡献?

对商王朝的覆灭应负什么样的责任?

帝辛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历史定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