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481季 【湿地课堂】王晨杉:于平凡琐事中体味人间大爱

 深思的草甸 2018-04-30

于平凡琐事中体味人间大爱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文/王晨杉


教学目标:


1、理解借、啸歌、亦、、往往、牖、归宁、凭几、无聊等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2、体会以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表现手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感人至深的特色。


教学重点:体会平淡琐事中作者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和真情。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一、书斋名为何?

师:到今天为止我们的读书分享内容已经收集了四十几篇,这节课王老师也给大家分享一段文字,是最近特别喜欢翻看的书《人间草木》,作者是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是我们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汪曾祺先生。汪先生的《人间草木》写的是平凡事物,如豆芽、芋头等,但其中包含的情感味道却值得我们一读。而中国古典文学中善于通过平凡琐事写人间真情的,善于抒情的是谁呢?他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板书:《项脊轩志》“轩”大写)


展示:

我在祖母的首饰盒里找到了一个琥珀扇坠。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琥珀是透明的,从外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黄蜂。触须、翅膀、脚腿,清清楚楚,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说,黄蜂正在飞动,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埋在地下好多年,就成了琥珀。祖母告诉我,这样的琥珀并非罕见,值不了多少钱。


后来我在一个宾馆的小卖部看到好些人造琥珀的首饰。各种形状都有,都琢治得很规整,里面也都压着一个昆虫。有一个项链上的淡黄色的琥珀里竟压着一只蜻蜓。这些昆虫都很完整,不缺腿脚,不缺翅膀,但都是僵直的,却少生气的。显然这些昆虫是弄死了以后,被精心地,端端正正地压在里面的。


我不喜欢这种里面压着酷冲的人造琥珀。


我的祖母的那个琥珀扇坠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偶然形成的。


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考一考大家,谁解释一下课文的题目为何取“项脊轩”?什么是“志”?


明确: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二、字词句检查

教师整理学生预习提交的字词句的难解之处,并在班上交流谈论。

重点讲解:一、顾视、借、啸歌、以当南日等词句。


三、珊珊可爱?

师: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回忆的内容很多,但文章在结构上有没有一句话是将全文的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的呢?那是悲多还是喜多?喜的内容是哪段?悲的内容是哪些段?“亦”此处作不过和加强语气之意,可见作者全文最想表达的不是“可喜”而是“可悲”。这一句也成为了全文的文眼,结构上承上启下。

项脊轩原来是怎样的?(板书:破旧、窄小、渗漏、阴暗


修葺后如何?(板书:不漏、明亮、佳木增胜、书香满轩、舒展怀抱、思接天地


作者觉得修葺后怎样?(作者觉得它珊珊可爱)(板书:精神故园


师:归有光是一个心思细腻,是静得下心读书的人,在项脊轩修葺之后,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读书人和平常人的情怀和乐趣。这是实在难得的可爱、可喜之处。可是写到这里,作者却笔锋一转。


四、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作者全文最想表达的不是“可喜”而是“可悲”。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读一读哪些地方表露了作者内心深处最想诉说的悲情。

师朗读第二段。(配乐)


师:请同学来说说刚才王老师的诵读是带着怎样的情感?请用一个形容情感的词来说。


可悲:

诸父分家

老屋再变

(分家后老屋的状态是怎样的?一共变了两次,从篱笆后又砌成了墙,你读出了什么?)


母亲祖母离世

(作者写妪的话中“呱呱而泣和‘儿寒乎?欲食乎?’”的这两处删掉,行吗?你能补充老婆婆要说却没说完的话吗?我为什么“长号”?)


遗训未酬

(体会祖母的两句话所包含的情感。)


师:这样的遭遇,必然使作者时时感到“悲”,写“先大母”,是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把祖母的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以至忍不住放声大哭即“长号不自禁”。


师:全班齐读,再来体会琐碎平常的言语中母亲的关心慈爱和祖母的怜爱鼓励期。


展示: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展示:

人去屋空

理想搁浅

家族没落

人心分离


展示:归有光简介——“明代欧阳修”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今江苏昆山人。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其散文尤佳,被誉为“明代欧阳修”。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


五、轩在心深处

师:文章到这里作者基本上把内心里的可喜可悲之事写完了。项脊轩已经成为了作者心中的精神故乡。作者为什么坚持考学,来一起齐读文章第三段。进一步体会一所老屋包含的更深感情。


(齐读):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问:“扃牖”什么意思?“殆有神护者”中“殆”改成“是”可以吗?


(明确:“殆”是大概之意,说明“轩”四遭大火焚烧不毁有神明保护是主观意愿,不是客观事实,此刻“轩”已经赋予了象征涵义,它是作者的一种坚定的理想信仰。)


师:文章读到这,我想我们的读书已经有了一个层次了,如果从主题的角度总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感受,你觉得这所轩在写关于什么?(板书:理想信仰)


展示:

这是一所承载着————的项脊轩。

承载着我的家族兴业的梦

承载着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承载着父辈们的爱和期望

承载着我珍贵的年少时光

承载着我精神信仰的寄托


师:平凡的琐事,我们却读出了那么深的主题,作家的写作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作家的内在情感也很重要。


展示:

我们读懂的不仅仅是真实自然的生活选材,而是文字背后的温度;

不仅仅是平淡言语间的温暖细节,还是读懂了作家的悲悯情怀;

不仅仅是写景即事中的深挚情感,实际上是读懂了写文字的人;

我们读了,感动了。

真的,不仅仅是创作技法的高超。

而是我们读懂了平凡琐事中的人间大爱,读懂了生命中难以承受而又必须承受的重。


六、何处寻轩?

师:我们的文章写到这里是作者18岁时,课文第三段末尾句有一个省略号,这是本文在选编入教材时删去的一段,是议论的内容。后两段是作者30岁以后整理旧物时补写的。主要是写妻子。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展示(一生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问:夫妻相处关系如何?轩在妻子和我心中的分量?


展示: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理解:聊、稍、多在外、不长居之意。


师:所以,这所轩,这个南阁子是意义非凡的,记录着作者和妻子曾经幸福的读书生活。然而如今妻子已经离我而去,经历了人间不幸的我,只有把这种极大的悲痛深深藏在心底,不是没有悲,没有痛,而是已经不能再悲下去了。来,一起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展示(一起朗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师:睹物思人,物在而当年与我一起生活的人已去,占据心头的就只是一片怅惘之情。为什么《项脊轩志》过去了那么久,今人去读,依然感动得潸然泪下,难道只是因为他平淡的言语中深沉的悲痛吗?它还写————


展示:

这是一所写人对————的项脊轩。

人对死亡的无奈

人对真爱的渴望

人对岁月的追念

人对真情的呼唤


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面对死亡的那种悲痛与无奈、都有对人间真情大爱的那份渴望,也会有对岁月流逝的那个缅怀和追念。感动我们的东西永远不变,这就是人间大爱,更古不变。(板书:人间大爱)


师:王老师没有任何工具书和资料的情况下,初读《项脊轩志》就被它深深地吸引触动了。其实王老师也写过一所老屋,记录过一些人和事,后来又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朱天衣和朱自清的文字中竟然和我,和归有光先生的写法和选材上惊人相似。看来古人和今人血液里流淌的东西是一样的啊。



展示:

(一)

最让我不愿割舍下的是小时候我小弟在后园那块地里种下的两棵黄皮树。记得当时我还笑说,那黄皮树苗这么小,看起来营养不良的样子,而且种下不久后还曾被虐待过几回可能很难成活。哪曾想到,如今这黄皮树居然越长越高,还那么葱郁,那么有精神!


三年前,因一个邻居小妹结婚,我终于还是回去看过老房子一回。不知这儿人家少了,还是杂草树木长得太疯狂,差点把通往老房子的小路都堵满了。可是,不管怎么变,我都觉得这里依然那么熟悉。只是少了点人气罢了。


老房子之所以老,不但是年日长久,还是因为没人住了。虽然你说下面脏乱,蚊子多了。可那天,我回去了,房前,看到满地的杨桃果和叶子落了一地。过去的那些年里,就数父亲你最爱打扫,你扫的最仔细,即使那是泥土路,也不容掉下一片叶子。母亲也总说,就数你爸最爱扫,话里虽有些生气,我却觉得那时我家的门前是最干净的。在这里待的最久的就是我们家门前的那棵杨桃树了,听你说刚上场来时就从街上买了这株杨桃苗回来,一种上就到今天。开头几年都只是开花多结果少,后来渐渐地,年年开花结果都很准时,果儿也大而好看。现在,工作了,自己挣钱自己花,市面上吃的水果种类也多了,也看到街上卖的杨桃果,可是贵不说,总觉得比不上咱们家的那棵果,不是那个味道!


再后来,我们仨都长大了,杨桃树也随着一天天越长越高,连枝桠也爬上了厨房的瓦片上了。

———《一所老房与一个人》


(二)

而今,在我山居的园林中,前前已种了近百株的桂花......第一批长得已高过我许多,每当我穿梭其间,采撷那小得像米粒的桂花,所有往事都回到眼前来。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着父亲,而我在这终年飘香的四季桂花中,天天思念着他。

———朱天衣《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之<四季桂>》


(三)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 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 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 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 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 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 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 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 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朱自清《冬天》


师:每年枇杷树的结果之际,归有光是不是也在思念着妻子,思念着每一位亲人。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所不曾老去的老屋!带着我们回到过去的一切,用温情熨贴和安顿着每个漂泊的心灵。然而,我们在时光的洪流中,在生存的压力下,又往往压抑和忽视着这样的情感。


七、抒写心中之轩

师总结: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苦,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珍惜往事的人便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归有光先生之所以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文字,正是因为他对日常琐事的珍视,与及内心对“天下至情”的认识。爱往往就在小细节中,珍惜细节,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只有用心活着,才会用心用情去写。


有没有那么一件事物勾起了你无限的喜怒哀乐,用你的笔将它写下来。可以模仿《项脊轩志》。

板书设计:                 

学生作品欣赏:   

临高中学 高二(24)班  王艺臻  

 

井离我们家一直很近。


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砌起来的,不过总该有些年头了。从我出生前,不知哪一年起它就在那儿,在距离家门口最近的十字路口那里。它是大家的井。 


在水龙头还没有那么普及的年代,家家户户都备着一到两个大水缸,几个小桶。每到傍晚五六时,大家便纷纷聚到井边来,女人洗碗洗衣服,男人打水往家里挑。每天的那一刻,井边最热闹,连小孩都因此得了空闲可以随处跑。井还没有盖子的时候,到井边玩这项活动是绝不被允许的,就连大人待在旁边都十二个不放心。我曾悄悄地爬上那高出我腰半截的井沿往里望,看了不过两眼就瑟瑟地缩了回去。那又深又黑的井底,还荡着不知有多深的在我看来见不到底的凉水,一个桶砸下去都能清晰地听见“咚咚”的井水被击打的特大响声,人掉下去说不定就被会砸晕了呢!那一刻,我知道为什么大人不让靠近了。


怕归怕,可我还是很喜欢井。每天都要喝它的水,要穿用它的水洗过的衣服,要绕着它和伙伴追逐打闹......仔细想来它竟充满了我童年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

    

后来我去上学了,离开了那个会因井而热闹起来的街道。

    

井离我们家远了。

    

我再也见不到它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水龙头,水缸大多闲置了,水桶里接的是自来水而不是井水了;每天晚饭过后不再有人聚到井边洗碗洗衣,大家都三三两两的分散去聊天打麻将了;孩子们也不再围着井边跑,他们被家里的电视节目吸引了。

    

那天,我吃过晚饭,临回家前去和井作了最后的告别。我已经长到不会让人担心会掉到井里的年纪了。它那一直敞向天空的圆口也被一块块厚重的石板封住了,比我小的孩子不用担心会掉下去了。我可以放心地坐在井沿上,甚至可以背对着它,永远也看不见它那又深又黑的井底了。再也见不到了!

    

仰望那一轮沉向地平线的红日,余晖晚霞一如从前那般灿烂美好,而我心里却丝毫见不到属于我要的那层美。

    

我轻轻拍了拍井沿水泥脱落的砖石,说了声:“再见!”

 

老房子

 临高中学   高二(24)班   王方如

自搬离老房子至今已有10年之久了,可是儿时在那儿的记忆恍如眼前。

    

听母亲说老房子是我那不曾识面的爷爷,一砖一瓦筑成的,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老屋是典型的三厅外加一小间厨房的瓦房,院子就用那石头块垒起来的。老屋很小却很温馨,很旧却装满回忆。


说到老屋,我不禁想起院里的两棵大麻黄,这可不是一般的树,作用可大着呢。当它葱郁时,可以在树底下乘凉,睡觉,好不惬意;最让我忘不了的是曾经和姐妹们在树下荡秋千,等妈妈拔花生回来一起在树底下分类的日子。当麻黄树的叶子枯黄时,晒晒后便可以用来生火;当它的枝干枯干时,也可以当柴火来用。如此说来,它的作用真是不可忽视的了。

    

如今,姐姐们都嫁了人了,我也不是那个爱荡秋千的小孩了。

    

老房子的院中,还曾经有一棵野生石榴树,果肉是红的,每到果熟时,那香味总是四处飘溢,引人忍不住去尝它一口。姑姑回忆小时的她总喜欢跟父亲争着摘石榴,然而总是被父亲骗,每次她总摘得最少。儿时的他们没啥可吃的,而石榴成了他们最宝贵的“零食”。一回,姑姑在树下等父亲摘石榴果时,被砸伤了,以至留下了伤疤。我姑每次回忆起这事,总感叹当初自己没在树下就好了。如今伤疤好了,一切有关老屋的事却都成了记忆,而石榴树记载着父亲与姑姑的童年快乐和伤痛。


现在回去老房子瞧瞧,院子里的两棵大麻黄几乎将老房子遮住了,院子里长满了青草,石榴树早已被遮得不见了影儿......

 

那条小河

临高中学    高二(24)班 郑雅慧

    

那条小河,是我心中的美好,它位于老家的菜园旁。

    

穿过曲折的小路就可以到达,那里真的很美,如仙,如中国水墨画。水,不算很清,却也能透过墨绿色的水看到河底的沙石,此时终于能读懂《小石潭记》里的“水尤清冽”了。河中央与四周,都会零散地坐落着几块大岩石,每每去那儿,我总会挽起裤脚,踢着水玩儿。有时还会踏着水底的排石到对岸去摘野花。更迷人的是河的两岸,是一排排的竹木,风一吹过,竹林间传来的“沙沙”声与那河流声共同应和成了一曲自然的美妙的歌声,间时还伴着我们银铃般的笑声,空气里都是,它们弥漫着,弥漫着,弥漫得很远,很远。

    

老家的那条小河,承载着我最美好的记忆。还未懂事时,经常与妹妹偷偷拿走爷爷的渔网到小河里去捞鱼。有时我奶奶还在一旁帮忙。有时我们还会大胆地摸索着到河中的岩石上坐着,一边哼唱着歌曲一边踢着河水。

    

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过去的闹事也随之慢慢消淡。每踏在河流旁,心中还会有着莫名的冲动,想到河中踏着排石,想到河中央坐在岩石上与竹声引吭高歌,想到河岸去抓鱼。

    

那条小河,早已成了我童年中不可抹去的一道色彩。

    

那条小河,虽不没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般的宏阔非凡,也不似“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美丽动人,但至今,我的脑海里总时时出现小河,童年的那条小河。


作者简介:王晨杉,海南省临高中学高中语文老师。教书七载,自14年遇见王君,遇见“青春语文”,便自觉修炼语文,修炼自己。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争取上一堂有温度的语文课。相信读到好的文字,遇到好的人是今生修来的缘分。你能来读,就很好,我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