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53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4-30
太阳变证/虚证、实证、阴阳俱虚证

   我们讲义在编排的时候,下面就把变证、坏病,可能出现的情况
作了一个总体的描述,下面我们打开讲义看讲义的第42页。

   第70条,
   《伤寒论》“七零、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
,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虚故也...实也” - 汗不得法的时候可以成虚证,也
可以成实证。

“恶寒者,虚故也” - 发汗以后病情没有好,结果出现了恶寒,这
个恶寒已经没有发热了,当然这是里阳虚的表现。汗后可以导致的
里阳虚。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 汗后也可以导致不恶寒,但热的这种
里实热的证候。

   那么对于里实热的证候应当怎么治疗呢?
“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 - 那就随证治之,它是实热的,你就清泻实热,它是虚寒的,你就温里散寒,这就体现了随证治之的一个原则。

   仲景举这一个例子,怎么随证治之呢?
   误治以后形成的变证,或虚寒或实热,虚寒的就按虚寒的治疗,实热的就按实热的治。

   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发汗的误治,有的病人就出现了虚寒,有的病人就出现了实热呢? 这主要是由于病人的体质因素造成的。
   如果这个人是素体阳气偏虚,误治以后可能就导致了阳气更衰而阴寒内盛;
   如果这个病人素体阴虚而阳亢,误治以后就使得阴液更加受损,阳气更亢,这就可能使邪气从阳化热,化燥成实。

   所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种变证、坏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疾病的发展是没有固定的规律的,但是在治疗上,那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我们接着往下看,第60条
   《伤寒论》“六零、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仲景举这个例子就是说误下以后,也可以造成表里阴阳俱虚的一种表现。

“下之后,复发汗” - 按《伤寒论》提出的治疗顺序,如果即有表证又有里证的,应该先解表,后攻下,而现在先下而后汗,治疗顺序颠倒,所以先下,伤了在里的阴液,后汗伤了在表的阳气,而导致了内外俱虚。

   下面的两个症状:
“振寒” - 是阳气被伤的表现,是病人出现了寒战。
“脉微细” - 微是阳虚,细是阴虚,所以这是阴阳两伤。

   之所以出现的症状,仲景自己的解释是: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以”就是因为。“内外”就是表里。俱虚,就是表里阴阳之气都虚。故也,的缘故。
   这个证候应当用四逆汤加人参来治疗。
   用四逆汤补阳气,用人参来益气生津,补阴液。

   第70条和60条,这两条告诉我们,误治以后造成的变证,或者说造成的坏病,不是固定的,可实,可虚,可寒,可热,治疗的时候就“随证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