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变证—(一)概论

 和__ 2020-12-23

1.表证兼里实,先汗后下。

2.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3.表里同治:大、小青龙汤,五苓散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饮冷水,就会肺经不通而肺气不利;以冷水灌(洗澡),形寒就会毛窍不通而肺气不利。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误治伤阳以致表里阳气皆虚。振寒是寒冷而战栗,是表阳不足;脉微细是里阳虚衰的脉象。阳气的根本在于肾,少阴是一身阳气之总司。表里阳气俱虚实际是少阴之阳已衰。

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重发汗以致心肾阳虚的证候。凡有所冒,必有所苦,提示有心悸。实者必自护而拒按,虚者喜按。两耳聋发生于重发汗之后,故属虚症无疑。伤及心阳,则心悸;肾开窍于耳,伤及肾气,则两耳聋。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后损伤胃阳,致水药不得入口。若更发汗,胃寒则吐,脾寒则泻下。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误吐而致胃气虚寒。关上脉细数,数主热,细数就是虚热,实际上是胃气虚。一二日,三四日不要机械的数天数,就是误吐以后病情有轻有重。数为客热不能消谷,实际上是阳气虚,不是真正的有热,是伤了胃气以后的一个虚性的兴奋。朝食暮吐是个寒象,食而即吐是热象。关上脉细数,腹中饥不欲食,朝食暮吐,实际上是胃虚寒。

成无己:病一二日,为表邪尚寒而未成热,吐之则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则表邪已传成热,吐之,则表热乘虚入胃,胃中虚热,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晨食入胃,胃虚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气行里,与邪气相搏,则胃气反逆,而以胃气尚在,故止云小逆。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汗后胃气虚寒。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阳气微、膈气虚也。正气虚了有时候也是脉数,一般是细而数,微而数,数而无力。这个数是假象,是在阳气微,膈气虚之时产生的。本质还是胃中虚冷。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误吐后出现阳明胃不和的燥热证候。误吐后伤了胃里津液,胃燥发生内烦。与“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有共同点。上条误吐后是胃寒,真寒假热,朝食暮吐。这是胃弱,胃弱了就成热了。这条是内烦,不是虚症,也可以用调胃承气汤。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经曰∶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表证未解,又见到大便不利的里证时,不能先攻下。不大便用麻黄汤容易伤津液,只能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荣和卫。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气上冲没有具体的部位说明邪气在表,没有内陷为结胸。有人认为是强调太阳病除了有脉浮、恶寒、发热等表证外,还有头项强痛的经证。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

如果头痛有热是由阳明里热上熏所致,则小便必黄赤,发热必是蒸蒸发热或潮热,治疗应用承气汤。小便清者说明里无燥热,病邪仍在表,其证应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风寒,腹部无所苦,因此用桂枝汤。如果太阳经邪不解,头痛日久,阳郁过甚,也可出现衄解。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汗下颠倒使表里俱虚以致眩冒。冒者,郁也,清阳之气被邪气遮障。无头痛项强,说明邪气不重,故不要发汗。经过几天的恢复,阴阳自行调和,就有汗出自愈的机会。

太阳表邪不解,不但会有头疼,还会有眩冒。眩冒者偏于风邪。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赵本注∶“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赵本注∶“一云,用大柴胡汤”),

战汗作解的机理。脉阴阳俱微,或沉,战汗作解前大多出现脉沉,似有似无,血压也降低。因为病机是阳气被邪所郁,正气拒邪于外,有一个郁极乃发的过程。振是浑身摇动,栗是从心里发冷,类似于寒疟。正气积蓄力量,振栗后就会发热并汗出而解。此时脉象也不沉了。时间长短与正气强弱有关。

也有寒战而不出汗的,因为正不能胜邪,就要用一些扶助正气的药了。张景岳“寒战而汗不出者,可以把羊肉切成核桃那么大,煮的烂熟,给患者服用,以补益气血,汗就出来了”还可以喝水、葡萄酒、热米汤,以增加汗源。另外温病、瘟疫也有战汗。外感热病都有一个战汗的问题。还可见于服药以后,如服小柴胡汤后。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表里缓急的治法。太阳和少阴相表里,此时里症急为主,表证缓为次。脾肾之气已不固,如果强发虚人之汗则会拔阳气之根。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邪在表;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邪在里,以心下结满,卧则气壅而愈甚故也。脉微弱是说太阳的表证两三天以后寒邪有点化热,脉就不紧了,相对微弱了,有化热入里的趋势。寒就是水饮,病人本来就有水饮。(心下结满,有水分,有寒分,有气分)。这是一种寒饮之证,里有饮,外有表邪,表邪还有点化热。应该解表,化饮。而反下之,引邪入里,就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邪上结的,成了结胸;一个是邪下注的,下利就不止,因为是二三日下的,到四天复下利,就是协热利,协同表邪而下利。不要把脉微弱和本有寒分合在一起体会。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应为浮),不结胸者,此未欲解也。脉浮(应为促)者,必结胸也;脉紧(应为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应为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应为滑数)者,必下血。

此太阳病下之后,以脉测证之法。若误下之后,脉促而有力,和之前“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的促而无力不同,这是阳热太盛,邪气就要入里,恐怕要发生结胸。脉细是阴伤,数是有热,少阴之津伤了。脉沉紧,里有寒了,胃里有寒,胃气上逆作呕。脉滑数就是里有热,热伤阴络,大便就要下血。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误治导致阳气受伤,以致水气上冲,阳虚不能化津,经脉失养成痿。阳虚而阴乘之,所以心烦。阳气不能制水,所以水饮之邪上逆,导致心下痞硬,胁下痛。水气往上冲,上蒙清阳,所以眩冒。阳虚有水,水不去而津液不生,筋脉失其所养。水邪上犯可用苓桂术甘汤,经脉动惕要加真武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