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光家族为何败亡?除了霍家咎由自取之外,宣帝的心理也是主因

 快乐老年435 2018-04-30

史海钩沉:霍光家族为何败亡  

霍光家族为何败亡?除了霍家咎由自取之外,宣帝的心理也是主因

电视剧中的霍光形象

霍光死后不久,霍家终于败亡。史书上记载,霍家在败亡之际,家里见鬼云云,这些都是想说明霍家的败亡乃咎由自取,上获天谴,和皇家寡恩刻薄没有关系。这当然是史学家为君者讳,我们可以理解。

  霍家败亡肯定是多种原因,霍家的问题是一方面,因为霍光掌握最高权利达数十年,霍家之人位高权重,骄奢淫逸,乃至于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说他们咎由自取也不为过,就生活奢靡这一条,就够遭人嫉恨的了。

  而另一方面,汉宣帝有个心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舒解。

  我们都知道,君权是至高无上的,当然不是什么君权神授,而是传承至祖宗。但对于汉宣帝来说,情况有点特殊了,他的权力却是来自于霍光,若不是霍光将他从乡间匹夫一下子扶上天子的宝座,恐怕终其一生,他也就是一介平民。这种情况和汉文帝很是相似,不过,汉文帝要感谢的是一个集团,而汉宣帝则只有一个报恩对象。向一群人感恩压力不大,可以利用手里的权利玩一下游戏,汉文帝可以对周勃不客气,对陈平等其他拥立他的人格外客气就行了,再顺便提拔一下别的拥戴他的人,这样就足够了。而汉宣帝面对的这个人,之间既辅佐过一位皇帝,还废过一个皇帝,他其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而也汉宣帝倍感压力,既不能对霍光失礼,稍微失礼恐怕就会遭致舆论的压力,说他忘本;而他又确实打不敢造次,若是惹恼了他,他把自己再废掉也不是不可能的。

  霍光应该是清楚自己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可以授予他人权利的"神",但同时又是自己拥立的君主的臣子,要恪守臣道。这个角色确实不好扮演,他会长期饱受外部的压力和内心的煎熬,后世有很多手握废立大权的权臣都无法忍受权力的诱惑,把魔戒戴在了自己手上。但霍光终其一生都没有这么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对得起汉武帝临终前的托付的。

  霍显和她的子侄们过多看到了霍光扮演"神"的一面,既然君权都可以由自己的老公授与人,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做呢?闻听皇帝立刘奭(故去的皇后许平君之子),她咆哮道:"此乃民间时子,安得立!即后有子,反为王邪!"这哪里是大将军夫人的口吻,而是皇太后有口吻了。连霍光都没有对刘病已这样的行为说三道四,她哪有什么资格?显然她是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霍光活着的每一天,汉宣帝就得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一贯的性格和风格推断,霍光对宣帝当然不会特别的严酷,但估计也不太会像长辈那样流露出慈祥的笑容。霍光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表面很平静但眼睛里面却有着控制着一切的力量,这让年轻的宣帝手足无措。既不敢学刘贺那样做个浪荡子弟,沉溺于自己的私欲之中,又不能当真行使皇帝的权力,只能扮演一个听话的傀儡,他实在是找不到和霍光在一起相处的恰当的心理状态。

霍光家族为何败亡?除了霍家咎由自取之外,宣帝的心理也是主因

电视剧中的刘病已形象

霍光一死,他的这种压抑的心理感就会瞬间释放。从这一天起,他就无须再仰什么人的鼻息了,直到此时,他才有了真正的安全感,不会再担心有人能将他废掉了。也就这从一刻开始,他才找到了作为一个皇帝的快乐。

  霍光死后,汉宣帝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既感觉有些悲痛,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欣喜。"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备,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霍光死后,宣帝一下就成了工作狂,就说明了这种内心的喜悦。

"帝兴于闾阎"、"帝自在民间",史书上不停地提醒这一点,从历史事实来看,汉宣帝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在民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他后来对这些人都一一进行了报答。而对于将他扶上皇帝宝座的霍光,他也是心存感恩的,他分封了霍氏的很多子侄,这一方面是出于其真心,也有一方面是出于舆论的压力。

但是,刘询渐渐发现,在霍显等人心目中,霍家的恩他是报不完的。大恩难报,确实是这样。关键的是,施恩图报可以理解,但施恩者不能把别人报答视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停地加码,更何况对方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宣帝刘询既有了这样的感觉,那对霍家来说就有些不妙了。再加上魏相、许广汉等人在不停地给皇帝台阶下,帮助他减轻心理负担,刘询和霍家关系由"恩"向"怨"转变,恩怨是连在一起的,怨由恩生,仇因爱生。

  虽然史书上确切地记载了霍显毒死许后、计划毒死太子刘奭,尽管这些可能不是事实,但绝对是霍显提出的要皇帝报恩的及格标准。霍家认为,皇帝应该主动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帝,然后专宠,再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如果是这样,霍家的权势无可动摇,霍显自然也就满足了。但皇帝只是封他们的子侄为侯,这对霍显来说,皇帝简直就是个薄情寡义之人。

  怎么善待功臣,功臣又怎么自处,当然是过去史家最关心的课题之一,很显然,霍家和宣帝都是失败者,最后双方反目成仇,甚至于兵戎相见,真是让人唏嘘不已。霍光家族一败如此,各路高人自然会总结历史经验。

  著名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先是肯定了霍光的功绩:"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后又指出霍光的不足,"然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霍光家族为何败亡?除了霍家咎由自取之外,宣帝的心理也是主因

著名史学家班固像,他认为霍光“不学亡术”

  霍光"不学无术",自班固以降,似乎已成定评。"不学"是指他不知君臣大义,"亡术",是指他不知韬晦自安之术,"学"是大道,"术"是潜规则。

  皇帝、丞相、大将军这个层面的国家领导人,学养不足固然是很大遗憾,但只要心术正、知权变、能用人,学养不足也不足为害。反倒是许多有学有术、学养非常高的人治理国家常出危险,因为他们会拿社会民众当成小白鼠,来做社会试验,驱动亿万民众改天换地来实现他心目的理想乌托邦。老百姓一旦做了这种试验品,死了也只能自认倒霉,还得对将他们当成实验品的"肉食者们"山呼万岁,悲哉!隋炀帝杨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在为他喊冤。

  北宋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显然要比班固深刻得多,他看到霍家败亡的关键:"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另外,他对宣帝不能早点"裁夺"霍家的权势,"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这个批评一语中的。怎么说呢?正是因为宣帝一心想报恩,对霍家的胡作非为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这才闹到了鸡飞狗跳的地步,双方谁也下不来台,只能是兵戎相见,而宣帝自己也承担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历史骂名。如果他心肠狠一点,早点剥夺霍家的权势,也不至于闹到如此地步,而霍家虽然没了权势,也可以保全,想必后世之人对他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非议。

霍光家族为何败亡?除了霍家咎由自取之外,宣帝的心理也是主因

司马光像。他的看法要比班固深刻得多

  宣帝先是对霍光不敢裁抑,后是对霍光家属不好意思裁夺,和风细雨解决心结的机会没有了,最后只能喊刀斧手了。残阳如血,照在冷冷的刀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