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光迪】以脏腑归经为纲的用药配伍◎之心

 德寿堂图书馆 2018-04-30

心与小肠为表里,是手少阴与手太阳经脉。心居胸中而主血脉,小肠居腹中,主受盛而化水谷。两者部位不同,职司各异,似无直接的关系。但是经脉络属,在生理、病理上有其一定的联系。


 心脏之病,可以分为两类,即血脉病变和神志病变,但有时亦能相互影响。论其原因,有心脏本身发病的,亦有其他病变影响及心的。临床辨证,大体可分为虚证和实证。

  • 虚证是正气虚,但有心阳(气)虚和心阴(血)虚的之别。阳虚则易生寒,阴虚又易生热,这在病理上亦是常见的变化。

  • 实证是邪气实,常见的有心火偏旺。痰火(饮)凌心(或痰迷心窍),淤阻脉络等。而火旺又易伤阴,饮盛亦能伤阳,痰迷则蒙蔽心神,淤阻则络道不宣,如此等等。

又能出现虚实错杂的病情,应加细致分析,灵活处理。


心病治法,一般而论,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从心病的具体而言:

  • 心阳虚者,有益心气,温心阳,其中益气又与肺脾有关,温阳亦涉及脾肾。

  • 心阴虚者,有养心血,滋心阴,其中养血又与肝有关,滋阴亦与肾相联。


虽然各有重点,但不能分割看待。同时,安神方法,又是常相配合运用的。


  • 心病属实者,火旺泻火,多用苦寒直折,导火下行,脏邪以府为出路。

  • 痰饮上凌,豁痰为主,但每兼以通阳;

  • 痰火上扰,清火为主,亦常以通府;

  • 痰迷心窍又当配以开窍。

  • 至于淤阻脉络,轻者化淤,重者逐淤,久淤又当缓消,或者寓补于消,或用大量滋阴药以滑润消化淤血。

懂得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就易于掌握方药的配伍规律。临床处理,亦能灵活自如。


(1) 益气宁心: 

益气宁心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心气不足者。常见心悸气短,不能劳动,动则气喘易汗,尤其不能登高,登高则心慌脚软,易生恐惧感。胸中憋闷,呼吸少气。少寐多梦。面色舌色不华,脉细软,时有歇止;或见脉迟等症。治以益气宁心。药如人参、炙黄芪、炙甘草以益气;配合茯苓,茯神,麦冬、五味、远志、柏子仁等,宁心安神。因为气虚血亦滞,又每佐以当归、川芎等养血宁心。方如养心汤。


(2) 温通心阳:

 温通心阳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心阳不足者。常见心悸气短,胸前区隐痛,或刺痛,甚时突然绞痛。或见四肢不温,行动手足作胀,有时下肢浮肿,甚时四肢口唇紫绀,面色晦涩或白。气怯畏寒,出冷汗。脉细数或散乱,或结代,或脉迟等症。治以温通心阳。药如桂枝、附子等温通阳气。配合炙甘草、人参、麦冬、姜、枣等复脉养心。方如桂枝甘草汤、桂枝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

  • 如胸痛明显者,每为阴寒痹阻,又常配伍细辛、丁香、降香、郁金、川芎等,行气止痛;

  • 如脉迟为甚者,每为络脉凝涩,又常配伍麻黄、细辛、当归、川芎等,增强桂枝、甘草、人参、姜、枣的益气温通之功。


(3) 养血安神: 

养血安神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心血不足之证。如心悸头晕,少寐多梦,心虚易惊,画色萎黄。有时五心烦热,下午面赤颧红。脉细无力,或见虚弦而数,舌质淡,或嫩红少津。治以养血宁神。药如当归、川芎、人参、甘草、龙眼肉等,养血宁心;配合柏子、枣仁、茯苓、茯神、远志等养心安神。有时更佐珍珠母、龙齿、牡蛎等镇心安神。方如柏子仁丸、酸枣仁汤。


(4) 滋阴养心(交通心肾):

 滋阴养心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心阴不足之证。如心悸失眠,多梦遗精,夜分燥热,时易盗汗,健忘易误。舌嫩少苔尖赤,脉细尺数等症。治以滋阴养心,交通心肾。药如生地、熟地、玄参、天冬、麦冬、玉竹等以滋阴;配伍丹参、丹皮、柏子、枣仁、五味、远志等养心安神;更佐龙骨、牡蛎以交通心肾。方如天王补心丹(可与“甘腻滋填”、“养阴清热”两节互参)。


(5) 清心泻火: 

清心泻火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心火偏亢之证。如心烦不安,神情暴躁,夜不能寐,面赤口苦嗌干,舌尖赤,碎痛,甚至舌肿舌衄,小便赤涩,脉数有力。治以清心泻火。药如黄连、黄芩、大黄、木通、赤苓、生草等方如泻心汤、导赤散。


心火偏亢,有时可见火迫血溢之证。如吐血、衄血。面色鲜红,气逆身热,烦渴不寐等症。又当泻火止血,或凉血止血。方药如泻心汤、十灰丸。但须注意,心火上亢而肝火亦旺,形成心肝火旺,迫血妄行者,泻火固然是急救之计,但不是唯一方法,缪仲淳提出的吐血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不可不知。


(6) 通阳化饮: 

通阳化饮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痰饮凌心之证。见心悸头眩,气短而喘,胸闷不舒,间有咳喘,并见恶心欲吐,呕吐痰涎,脘冷背寒,喜得温按等症。这是痰饮停于中焦,阴寒之气上凌,以致中阳不运,心阳不展。治以通阳化饮法。药如桂枝伍茯苓,桂枝伍甘草,茯苓伍白术,泽泻伍白术,半夏伍茯苓等,温通心脾之阳,而化饮邪。方如苓桂术甘汤。


(7) 清心豁痰: 

清心豁痰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痰火上扰,蒙蔽心神之证。本病多由外感之热,或五志化火,炼液成痰,扰乱神明。

常见心悸不寐,精神异常,或者变成痴呆,不寐不食,自言自语,性情怪僻;或者心胸烦乱,哭笑无常,秽洁不自知;甚至力大无制,逾垣上屋,变为发狂。舌赤,脉弦滑而数。治以清心豁痰药如黄连、黄芩、大黄、丹皮、山栀等清心火;配以竹沥、胆星、半夏、茯苓、枳实、郁金、青黛、礞石等清心豁痰。临床运用,轻者如小陷胸汤合白金丸;重者用礞石滚痰丸、竹沥达痰丸,同时用雪羹汤代茶频饮。如痴呆,尚需佐以开窍醒神之药。


(8) 活血化瘀: 

心主血,肝藏血。因此,淤血的形成,每每与心肝二脏有关。

但具体的原因很多:

  • 有外感热病传变而致者;

  • 有内伤杂病延久而致者;

  • 有外伤跌扑而致者;

  • 亦有妇女经产病变而致者。


淤阻的部位,亦很不同,有在胸部者;有在胁肋膈下者;亦有在局部经脉肌肤者。病程亦有不同,有新瘀,有久瘀。病情亦不一致,新瘀大都属实,久瘀又每虚实错杂;更有瘀而挟热者,瘀而挟寒者,气滞导致血瘀,血瘀气机为之涩滞者。临床证候,差异亦很大,常见的如: 淤阻部位作痛,痛位比较固定,多见刺痛,或隐痛,或拼痛,得温暖或抚摩则差,天阴或夜分较甚。痛在心胸区域的,每每突然发作,兼见心悸气短,甚时肢面紫绀,或苍白,冷汗出。痛在胁肋膈下的,每每反复发作,休息则差,疲劳则剧,病较顽固,并见肝或脾肿大,舌有紫气,紫斑。痛在少腹的,按之有块(亦有无包块的),或一侧或两侧作痛,以妇女为多见。亦有痛在肢体、腰脊、筋脉、肌肤的,局部多有淤阻的相应见症。


治疗方法,总的原则是活血化淤。通用方药,如桃红四物汤。

药如:桃仁、红花、归尾、赤芍、丹皮、丹参、牛膝、泽兰、蒲黄、五灵脂等。尚有虫类祛淤药,如蚕虫、水蛭、蛴螬、虫、山甲等。可根据具体病情成因差异,灵活配伍。

  • 如攻逐淤血者,重点选用大黄、芒硝、牛膝、山甲、三棱、莪术等;

  • 如仅需通络化淤者,可选归尾、桃仁、红花、旋覆、新绛、葱须、桂枝尖、姜黄等;

  • 又如虫蚁之类的祛淤药,尤能搜剔络道之邪,对病久入络,淤滞不宣者,用之疗效甚佳。

  • 如其行气活血者,可选川芎、延胡、郁金、香附、乳香、没药等;

  • 甚者可以配伍麝香。

  • 如其清热化淤者,可选大黄、黄芩、黄柏、山栀配伍丹皮、赤芍等。

  • 如其温通化淤者,可选干姜或炮姜、肉桂、小茴、吴萸等。

  • 如其淤血久留,干着难消者,可用濡润化淤法,如大队地黄、麦冬、阿胶、花粉、藕汁等。

总之,淤血的停滞,不但本身的成因比较复杂,而且表现的证候亦是涉及多方面的。因此,活血化淤法的运用,不能局限于此,尚需考虑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切合病情,从而增进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