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43期【正道研讨】如何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中山张华 2018-04-30

如何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主讲精华】

今晚我们研讨的主题是“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二、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专题。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李华平教授主讲)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课题。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主要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核心素养有哪些要素?

2.语文核心素养有哪些内涵?

3.怎样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十八个素养要点:

一、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二、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四、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五、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六、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概括起来:一个目标、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

所谓核心素养,不是处在核心地位的素养,而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民基本素养。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在工作单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吗?我在家里具有不可替代性吗?我在正道语文群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吗? 那个不可替代的地方,就是“核心”。当你身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成分越多,你的核心竞争力越强,也就说明你的核心素养越高。所以有人说的“核心素养是全能素养,没有指向核心”的说法,是对“核心”一词的误解。一个女人,除了打牌跳舞以外,什么也不会,被替代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此可以说其核心素养很低。女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就不必把自己的命运拴在男人裤腰带上,也就可以说核心竞争力很强,当然核心素养也就很高。女人(或男人)的比喻,意在说明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教育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素养的意义正在于此。

下面,来看看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简单地说,四个词: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之核心;此处的“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而应是语言的思维——语言活动、语言作品所体现的思维;此处的“文化”应是语言的文化——由语言和言语所承载、体现的文化;此处的“审美”应是语言的审美——不同于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的语言艺术的审美。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牢牢守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基。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主持的“焦点”专栏,2016年第5期组稿4篇,在国家正式公布核心素养之前五个月发表,引起了较大反响。其中两篇被人大报刊复印中心2016年第9期全文复印转载,有一篇被要点摘录。

二、 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专题(陈剑泉教师主讲)

语文学科所教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才能走向专业化。从核心素养到语文核心素养再到语文思维素养,是从宏观到微观。刚才李教授讲的高大上,下面我只能就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与大家交流。

首先,我们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思维指的是什么样的思维。目前,“思维发展与提升”已被确定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语文学科外,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大都含有思维素养,比如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有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这些素养全都属于思维素养;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思维,化学学科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生物学科中的理性思维,政治学科中的理性精神,历史学科中的历史价值观,地理学科中的综合思维,艺术中的创意表达等核心素养全是思维素养。那么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与其它学科的思维素养,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呢?

一般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叫做语文思维。即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或者说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类、归纳、演绎、类比、抽象、概括、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如果把语言文字运用理解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部分,那么语文思维就可以理解为一般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写作过程中和口语交际过程中的特殊表现。

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应该指向语文思维,只有这样,语文学科才具有专业性。语文单独设科的知识基础,便是语言文字运用。在对居于语文核心素养之首的语言素养,新的课标有这样的阐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语文其它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都是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如果脱离“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而另寻途径去实现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都不是语文学科所独自承担的任务。

也可以这样说,语文思维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思维。语文思维有其自身区别于其它学科特点的独特性。语文思维课堂就应该立足于这种课堂。其实我是把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特殊性表现称为语文思维的。提出一个概念,要看这个概念具体所指。现在很多专家和老师都在提倡语文课要注重思维训练,但对于把什么样的思维训练作为语文课独自承担的任务,却是模糊不清的。常常只是高呼我们要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要训练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请问这些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是语文学科要承担的任务吗?政治学科、历史学科、数学学科、物理学科不也要训练这些思维能力吗?作为语文学科,我们要训练的是这些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能力。

例如,在理解和认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观点时,数学学科可以用“0.9999…=1”这种形式来达到目的,语文学科可以用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来达到目的(召唤的内容限制在结构之内,这是“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却可以补充“无限”多的具体内容)。这就是辩证思维分别在数学和语文学科中的特殊表现。

那么语文学科的思维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呢?对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来说,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尽管都会用到语言文字,但语文学科关注的重心是语言文字运用本身,而其它学科关注的重心却是语言文字运用所传递的信息。尽管语言文字运用所传递的信息对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影响很大甚至是非同小可的,但前者是其它学科或者是各个学科共同承担的任务,只有后者才是语文学科独自承担的任务。

我再引一段文字,来说明各个学科对语文的侧重点体现的特殊性:

庄子《逍遥游》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这段对话中,从其内容来看,蕴含着人生价值观的思考;从其观点表达过程来看,蕴含着类比推理思维;从其表达形式来看,蕴含着修辞思维。目前,利用这段文字进行思维教学,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教师借助这段文字,来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观进行分析、比较、选择、评论。

第二种情况:教师以这段文字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类比推理的结构、条件、过程,并能运用类比推理来思考问题。

第三种情况:教师以这段文字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如比喻、排比、反问)来形象化、生动化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通过仔细分析、比较、玩味、揣摩这些修辞手段来透彻理解文段内容。

按常理,政治老师按第一种情况来上课,逻辑学老师按第二种情况来上课,语文老师按第三种情况来上课,这种情况才体现语文学科的专业性。如果错位了,就是“不务正业”。然而,人们的实际的观念和实践就常常错位,尤其是语文老师,“不务正业”的比比皆是。

特级教师肖家芸在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堂思辨作文课,上课的重心落在了“扫一屋”与“扫天下”、“匠人”与“匠心”的辩证关系分析上,而对于如何有条有理地、辩证地表达和呈现这种辩证关系却忽略了。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余党绪,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培养学生质疑、推理、分析、论证与评价的批判性精神,重心落在了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观点的思考上,而对承载内容的语言文字本身的思考却被忽略了。肖家芸老师、余党绪老师所强调的思维不是不重要,但那是各个学科应该共同承担的任务。

有人上《统筹方法》一文,重点让学生掌握思维在统筹过程中的特殊表现,而忽略了语文课所应独自承担的任务——思维在如何介绍“统筹方法”过程中的特殊表现,语文课上成了数学课。有人上《愚公移山》一文,重点落在了“愚公搬山不如搬家”的思考讨论中,而不是关注思维在理解此文主题过程中的特殊表现,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有人上写作《老实与聪明》一文,重点关注了“老实与聪明”的辩证关系,却忽略了思在如何传递这种“辩证关系”过程中的特殊表现,语文课上成了哲学课。

特别是当今,很多大家都在强调学生的作文要有理性思辨,希望学生写的作文要符合逻辑。但强调的重点却是写作内容要有理性思辨,写作内容要符合生活逻辑、情感逻辑或空间逻辑,这当然很重要,但这一定不只是语文学科所要承担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应该承担的共同任务。语文学科所要独自承担的任务是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时要有理性思辨、要符合逻辑。即理性思辨、逻辑推理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例如,符合语法、讲究层次、讲究修辞、讲究连贯性等。

现在有些人说,语文既要训练语言,又要训练思维。于是就把思维脱离语言文字来训练。其实训练语言与训练思维是一回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表,思维是里,训练思维要通过训练语言来完成,训练语言其本质是训练思维。有的人认为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言训练,又要重视思维训练。这等于说语言训练不包括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不包括语言训练,把语言与思维截然分开为两个各自独立的东西。这在教学实践中就体现为,把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就作为思维训练的载体,而把文本形式就作为语言训练的载体,从而把语文学科所应承担的思维训练任务拓宽到了各个学科领域,反而把语文学科应独自承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训练任务给忽略了。

现在可以说,语文学科的思维训练被旁落了。旁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不明确语文学科特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虽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涉及到“语言文字运用”以外的其它相关因素,是各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但在这种语文课程的结构体系中,“语言文字运用”却是最基础的、最核心的、最关键的、最本质的构成要素。一切其它构成要素都要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而运转和发展。“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设科的基础,是课程的立足点和归宿,其它收获都是这一基础因素发展的附产品。如果明确了这一点,语文思维训练自然就会落在“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训练上。然而,有的人根据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规定出发,就认为语文教学就可以脱离“语言文字运用”而直接对“人文性”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样也就脱离“语言文字运用”而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文化探讨和审美鉴赏。这种错误观念是导致语文思维训练旁落的思想原因。

二)语文思维知识缺位

语文思维是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然而这种特殊表现却未有完整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也没有这方面的介绍,语文老师在大学学习或在各种培训当中也很少受到此方面的启示。即语文思维知识是缺位的。由于这种缺位,就导致了语文思维培育内容的缺失,所以语文思维训练旁落便不足为奇了。

三)一些所谓名师专家的误导

名师、专家的示范课常常是一线语文老师学习的榜样。然而由于他们对语文思维的认识有所偏差,常常把文本所传递的信息作为语文课思维训练的载体,这样就引导了一大批老师的思维课堂把“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排挤出去了。

其实,也就一些专家对语文思维做出不懈地探索,其成果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李华平的教授的《症候解读法》不就是语文思维中的教学解读思维吗?

孙绍振的《文学文本解读学》不是就语文思维中的文学解读思维吗?

马正平教授的赋形思维和路径思维不就是语文思维中的写作思维吗?

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门学问,叫做“语文思维学”,语文思维学就是专门研究语文思维的本质和培育的学问。这门学问,可以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语文思维教育提供很大的帮助。基于这样的原因,正道语文承担了一个课题“语文思维学建构研究”,此课题已成功立项为四川省教育厅的课题,将于下周四至周六开题报告会开题会上,请了一些重量级的专家进论证、上课和做报告欢迎参加课题开题报告,也欢迎大家加入课题研究,一起为语文教学出力。

【关于主讲】

陈剑泉,一个沉迷于教学科研的普通教师。成都市双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对口支教先进个人,成都市骨干教师,成都市优秀科研人员,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理事,正道语文理事会成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杂志《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封面人物。在“语文思维”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先后主研省市县课题八项,课题曾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成都市一等奖。编撰出版《师路心语》《高中新课标作文教练读本》,参编出版《作文通关》《高考现代文阅读》等图书,著有校本教材《高中作文训练教材》《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提升》《奠定人文精神,构建自我世界——文学文化经典导读与背诵》等,论文获奖或发表80余篇。

注:微信投稿邮箱zhengdaoyuwen2014@163.com

微信制作团队

策 划:李华平

主 编: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

本期责编:杨美凤

终 审:张贤洪 唐锐 马琴

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7个区共12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目前,第一、第二、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七区559481947。

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如何关注:

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

2.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3.微信搜索“zhengdaoyuwen”或“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

语文人,可以寂寞的耕耘,

但不可孤独的行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