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志】独家专访 | 谢党伟:“我和我追逐的梦”

 zdjphoto 2018-05-01
在上海嘉定区嘉怡路151号, 耸立着一幢用地不足一亩的“八分园”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没有特别的大门,穿过竹林小径,顿见园中奇山异石次第排列,栈桥仿佛悬于水面,庭院尽头, 淙淙泉水倾泻到延伸的小河,鱼儿自在游弋。

 进入园门,映入眼帘的是由28个 搪瓷盘子组成的“100”字样,右面 一块是“100年,一个情怀”之“搪言搪语”,左面一块是记载着“中 国搪瓷100年中上海搪瓷行业劳动模 范”的名册……

 置身于如此俊美的山水画卷,4 月9日下午,著名搪瓷收藏家、上海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馆长、上海久新搪瓷厂“末任厂长”谢党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阿四”去留,母亲跪求老师帮忙

1956年7月1日,上海南市万竹街,一户谢姓人家的第四个男孩呱呱落地,因取名以“谢某伟”排行,宁波籍母亲为记党恩,给“阿四”取名谢党伟。

 谢党伟父母生养了5个儿子,母亲在生产组做手套,父亲每月61元工资,加上单位21元的补助,日子过得相当艰辛。为了能多赚点钱,母亲还把手套带回来全家一起做,这样,每个月能多增加三四十元收入。

 少年“阿四”非常懂事,不仅扫地擦窗,还承包了拆拖畚布的任务,每斤2分钱,为辛劳的母亲遮风挡雨。

1975年,18岁的“阿四”中学毕业。大哥因为患精神病,被分配在手套一厂;二哥“一片红”,到黑龙江插队落户;三哥因为在上海立信船厂修船,经常要出差。按政策规定,家里已经“两工一农”,“阿四”谢党伟只得到崇明农村去插队了。 

想到身边唯一能依靠的谢党伟要 离家务农,母亲看到谢党伟的班主任 便“扑通”一声下跪哭泣:“老四是家里的骨干,他如果去插队了,我没有顶梁柱了啊!”话是这么说,母亲还是给“阿四”准备好赴崇明农村的装备,面盆、家什整整装满三个旅行袋。就在这时,久新搪瓷厂技校通知单来了,谢党伟留在上海工作了。

严师慈父,毫无保留传授技艺

进单位前,谢党伟母亲再三关照他,你要多干活,报党恩。不善言辞的谢党伟把母亲的叮咛铭记在心。在喷花车间实习时,因为心灵手巧,被师傅表扬“这小青年不仅手脚快,而且做出来的东西质量特别好”。 

两年技工学校毕业,谢党伟被分配到久新搪瓷厂喷花车间工作,早中班轮番倒。上中班时,家住露香园路的师傅、抗美援朝老兵陈国庆爱徒心切,不仅在生活上关心谢党伟,每次来还买好点心,并经常买肉,叫谢党伟母亲烧给长身体的谢党伟吃,还利用休息时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谢党伟牡丹花、鲤鱼、九曲桥等花色的喷枪技艺。 

有了师傅的指点,加之谢党伟的不懈努力,他的喷花技艺突飞猛进:普通职工一天喷240个面盆,谢党伟是420个,打破了厂里的最高纪录,车间领导对此将信将疑。

有次谢党伟在喷花时,厂长、书记不打招呼地躲在后面用秒表测数量。谢党伟知道后,认为此举是对他的侮辱。下班后,他直奔厂长室理论。厂长说,厂里为提高生产力,要定员定额,希望把你的操作方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借鉴。 

1977年,上海团市委组织轻工能手比赛,谢党伟当仁不让荣获第一 名,厂里专门腾出近200平方米的样品室,陈列谢党伟的产品,供同事同行参观。

情有独钟,他创造一项项奇迹

1978年,人民广场武胜路46路终点站橱窗,谢党伟喷花的搪瓷产品赫然在列。1979年,谢党伟被评为首届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之后,每季度的评比,各种先进、荣誉纷至沓来。在厂576名35岁以下青年中,谢党伟脱颖而出,被领导委以重任:1978 年,担任厂团委副书记;1980年,担任厂团委书记。

谢党伟手持获奖作品。

许是对搪瓷喷花技艺的情有独钟,谢党伟虽然在厂宣传科等多个行政部门作过短暂驻留,但对搪瓷的情结, 怎么也挥之不去。厂领导见状无奈地对谢党伟说,让你再回喷花车间做一线工人是不可能的,或者,你就当喷花车间主任吧。如愿以偿的谢党伟迸发出更大活力,创造出一项项奇迹。

父母支持,为他提供“第一桶金”

浸淫搪瓷行业,对搪瓷艺术几近痴狂的谢党伟萌发了收藏各种搪瓷制品的念头。家里三层阁上3平方米的角落是谢党伟的小天地。对他的收藏爱好,谢党伟父母倾全部财力支持。 父亲的一句“持之以恒”让他倍感振奋,母亲则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掏钱给谢党伟购买一个个价格不菲的面盆,2011年,更是拿出历年来储蓄罐里积攥的所有硬币提供支持。谢党伟泪水夺眶而出:“姆妈讲,收藏要花钞票的,办搪瓷展也要花钞票的。我有一罐头零碎角子,你拿去吧。”回家后,谢党伟打开储蓄罐清点,发现里面有整整1万元!他说,这1万元, 是八旬老母的殷殷之情啊!

收藏搪瓷,搪瓷行业声名远扬

1985年,谢党伟和恋人结婚证书领好了,但苦于没有婚房。在香港的伯伯认为5个侄子中,谢党伟是最有出息的一个。1986年,伯伯说,我要送间婚房给这个侄子。他挑了三处房子让谢党伟选:公平路11平方米的房屋,6千元;美丽园别墅,2.2万元; 山阴路瞿秋白纪念馆旁边75平方米的洋房,2万元。喜欢美丽园别墅的谢党伟最后却选择了公平路11平方米的房屋。这对谢党伟而言已经是“豪宅”了。 没有婚礼,甚至没有拍婚纱照,谢党伟和爱人搬进了新房。随之搬进去的,是谢党伟的搪瓷藏品。

随着收藏品种的增多,11平方米 已容纳不下更多的藏品了。2006年,谢党伟在衡水路买下205平方米的新居,“这下什么都可以放进去了”。 爱人给灼热的谢党伟劈头浇了一盆冷水:藏品只能放在阳台上。直到后来爱 人口子一开,谢党伟就“刹不住车”了,几百件藏品,装满所有房间。“搪瓷六厂谢党伟收藏搪瓷”因此声名远扬,在搪瓷行业人尽皆知。

经久不衰,“‘万紫千红’总是春”

搪瓷,又称珐琅,最早出现在埃及,是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并与金属牢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材料。

 1931年,由9个小老板发起,组成了上海第一家搪瓷制品生产厂九星珐琅厂。1954年,公私合营后,改为九星搪瓷厂;特殊年代,改为上海搪瓷六厂;改革开放后,又改为久新搪瓷厂。 

谢党伟说,从最初的19世纪手工作坊,到上世纪70年代末久新搪瓷厂设计师参与设计的“万紫千红”“花好月圆”“芙蓉鸳鸯”“金钱牡丹”“竹编牡丹”等“五朵金花”的畅销,搪瓷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著名画家穆益林创意策划、组织指导,设计室集体创作的“万紫千红” 小配套产品喜庆、抢眼、漂亮,由此成为经典产品,为当年新婚夫妇结婚“标配”。每个月生产近2万套还是供不应求,是久新搪瓷厂的“摇米机”,自1979年至1999年,风靡市场 20年,在搪瓷行业独领风骚。

著名画家穆益林创意策划、设计室集体创作的“万紫千红”小配套产品。


孤立无援,“末任厂长”壮志未酬

1990年,谢党伟担任厂长助理;

1994年,担任厂长,久新搪瓷厂搬迁至浦东杨思。

 一流的厂房、自动生产流水线、进口集装箱阻挡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脚步。在上海搪瓷五厂、上海搪瓷二厂先后关门,上海搪瓷三厂、四厂相继合并到久新搪瓷厂之后,2002年,轻工业局40万大军缩减到仅存4万,有着悠久搪瓷生产历史的久新搪瓷厂也面临“关门”的命运,尽管谢党伟手上还有16张外销订单没有完成。

集装箱等在外面,送走最后一个产品,亲手关掉电源后,谢党伟孤立无援。“末任厂长”谢党伟痛哭了整整一个多小时!他说,在留守班子处理厂里的遗留问题时,有工人拿着刀要来捅他。他对那些工人说,我这个厂长如果吃喝嫖赌,你们捅是没有责任的;如果 没有,你们是要吃“官司”的!

“八分园”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

履行承诺,订单完成英雄末路

为了完成这16份提前3个月签订的外销订单,2002年10月1日,谢党伟带领原搪瓷厂14名技术人员来到中港创业,一天24小时,谢党伟吃睡都在厂里。

2003年春节,谢党伟拿水果对当地职工进行慰问。走进三上三下房屋,参观到三层阁后吓了一跳:全是厂里生产的出口搪瓷制品,跑了5、6家,家家如此。2003年7月份,财务又对谢党伟说报表显示亏损。谢党伟察看账本发觉,原来6.8元一个的盒子,财务发给自己姐夫做,一个为7.8 元,仅这一项就多支出20多万元!谢党伟蒙了!2003年7月,16个外销订单完成,关掉中港企业,成为谢党伟的无奈之举。 

账面22万元亏损,那是谢党伟借来50万元中的近一半啊。想不通的谢党伟独自一个人来到南汇海边南汇嘴,打电话给在重庆开会的爱人说,家里全部拜托你了……谢党伟爱人说,等我重庆回来,商量看看有啥办法再说。

“搪瓷百年”,“上海搪瓷哥”再出发

尝试过坚持的人锻造了饱含毅力的信念。回到家里,谢党伟整整一个礼拜没跨出家门一步。想到总要走出阴霾,他就去某公司应聘,把自己曾经的辉煌和失败一股脑儿如实告诉了老板。老板说,你来做我的行政总监吧,一个月4000元工资。想到要还清22万,两年后,谢党伟又应聘到另一家月薪6000元的监理公司任副总经理,后又到某香港集团公司做总裁办主任,兼人力资源总监等职,月收入达上万元。 

有了一定实力的谢党伟这时有了更深远的思考:2016年是中国搪瓷100周年,对振兴搪瓷这个文化产业,我又能做点什么? 

2014年,在嘉定区政府大力支持下,谢党伟买下了嘉定江桥嘉怡151 号某房地产公司近千平方米的废弃售楼处。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打造了一座集园林、美术馆、餐厅、茶室、图书馆、办公、会议和民宿为一体的微型文化综合体“八分园”。

谢党伟说,收藏搪瓷也是收藏一种文化。举办“中国百年搪瓷展”,既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美好回忆和文化传承。 他要把收藏的2600件各个时期的搪瓷藏品,和珍藏的400幅民国时期画稿,放在 “八分园”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展示,这样对社会也有个交代。 

2016年11月24日,“中国百年搪瓷展”在上海嘉定江桥隆重举行。 2017年,上海市文联给两个展览颁发 “优秀展出奖”,“八分园”中的“中国百年搪瓷展”是其中的一个。 2017年7月,上海地铁16条线路介绍 “中国百年搪瓷展”,视频整整播放了一个月;2017年10月,部分藏品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市展出,引起轰动。 

有个韩国收藏家愿花4000万美元,高价购买谢党伟所有藏品和画稿。谢党伟说,对待藏品,他是“只进不出”的,因为这代表的是中国民族搪瓷工业发展100年的光辉历程啊! 

今年,马不停蹄的谢党伟还要到松江、闵行、长宁办展;2018年6 月,将在西安最大的商场“家春秋” 展出……未来,踌躇满志的谢党伟还要搞中外搪瓷比较展、民国搪瓷画稿专题展、搪瓷制作DIY体验活动,到四川都江堰协助举办百年搪瓷展览馆,将搪瓷展持久地办下去。

“搪言搪语”,搪瓷文化“玖申”传承

2010年3月,谢党伟在新浪网开通了“庆祝中国百年搪瓷”征文,引来300多万人次评论,“搪瓷带给我们怀旧的亲情日子,留在小时候的岁月里。想起妈妈送来的白色搪瓷杯,看着母亲慈祥的眼睛,我的眼泪忍不住了。”“100年,一个情怀。”……谢党伟把其中精彩的感悟 汇成一版“搪言搪语”,陈列在展览馆进口处。

 从1978年至今,谢党伟搪瓷收藏 40载,期间,无数次被朋友们认为 “收藏这么一堆烂铁皮,蛮好的家被你弄得不像样子,脑子是否有毛病”;年幼的儿子看到父母为此经常吵架;谢党伟岳父临去世前说,家里这么多孩子,我唯一对谢党伟这个女婿最不满意,一生的遗憾就是我连女儿结婚的喜酒都没喝到……

谢党伟对搪瓷收藏如痴如醉,很多人不断提醒谢党伟,不要把你学美术设计的儿子带入歧途。谢党伟说,他们未来的路,由他们自己抉择。

 儿子谢贤和同样学设计的女朋友去欧洲旅游时,看到五颜六色的搪瓷,感觉非常漂亮,内心萌生了投身搪瓷产业的念想,得到了父亲谢党伟 的大力支持。

 在谢党伟打造“八分园”时,2016年1月1日,他的儿子谢贤的“玖申”搪瓷正式启程。“做中国最好的搪瓷”,成为“玖申”的经营宗旨。 

如今,“玖申”的产品已打进思 南公馆、无印良品、各个省市众创空间,消费人群大部分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语速极快的谢党伟说:“我对吃穿是从来不讲究的,今天中午我只吃了一个面包。但如果谁把我的搪瓷敲坏,我会心痛的。”这,可能是因为步履匆匆,更可能是他一贯的节俭:2000多平方米的“八分园”,绿化养护、打扫和装帧,全部由谢党伟及他爱人和园内6、7名员工打理。 当初把这个不足一亩的建筑物命名为“八分园”,其背后的用意就是凡事留有余地。

如今,谢党伟的儿子谢贤已然薪继火传,在搪瓷这个古老而又年 轻的领域开始另一番摸爬滚打,让今年 63岁的谢党伟颇感欣慰。

原文刊载于2018年第五期《上海支部生活》

鲜知先觉
“知时局之要,觉风气之先”,“鲜知先觉”账号由主流时政报道团队以“凝聚关键力量”为己任,集60年办刊智慧精彩呈现。

精彩文章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