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管时光如何催促,我自闲庭信步 | 寻味长江古镇

 地道风物 2020-12-03

丨季市古镇,这里有家的滋味

 季市古镇,让外地人的乡情找到安放之处。

风物君语 -

季市古镇

这个长江江畔的小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

一直踏着自己的步伐前进

不管时光如何催促

依旧闲庭信步

风物之旅大部队近日来到季市

探寻小镇人遵循古法

制作的小吃

品尝烧饼、方糕

寻找最原汁原味的季市乡情


 风物之旅一行人在季市观看茵糕制作,“水哥”王昱珩更是亲自上阵制作桂花方糕

季市是靖江、泰兴、如皋三市交界处的古镇,境内水网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又偏居长江一隅,堪为战乱时代的桃源。从其以“市”为名,可以窥见当年商贸的繁华。

记载繁华历史的,自然是铁笔丹青翰墨;而对于过着俗常小日子的老百姓而言,历史更可能会具现为孩提时闻过的一种香、少年时吃过的一个饼。

这些由说着南腔北调的人们带来的各地小吃,在这里碰撞、融合、发展、创新,形成了如今品类繁多的季市小吃。 

 1 

季市的空气,总是有烧饼的味道

既被称为“小”吃,自然是因为它够平常、够简单,而且方便、随意。在古镇里,如果你请当地人推荐本地特色小吃,他们随口就能说出很多种,像斩肉、皮卷、老汁鸡、夏水、头菜、肝大肠等等。只要去季市的老街走一走,你会发现这里的大酒楼、饭店比较罕见,小吃铺倒是很多,但寻来觅去,看到最多的还是烧饼。

烧饼唤醒季市人的一天

 季市烧饼。摄影/酱子

每天上午九点,是老街人吃早茶的时间。站在街口,绝不会错过“潘家酒酿烧饼”店。不仅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更因为店门口围满的买饼人,他们宛如烧饼制作的最后一道秘方:因有这么多人追捧,让人对烧饼的味道一下子有了期待。

奋力探头进去,只能瞧见一个大筒炉,两块木案板,两个大师傅。

烘烤烧饼的大筒炉,大肚小口,炉膛底部烧炭,四周的内壁用来贴饼。每次贴饼前,都要先清扫内壁:用一个“稻草把”沾上凉水,伸进炉内,顺着内壁“刷刷”一圈,阵阵水汽腾起时,炉子也就刷干净了。因为都是老师傅,不知刷过多少回了,动作干净利索得像在玩杂技。贴饼前清扫有两个原因:一是清洁,可以让烧饼贴得更牢;二是降温,毕竟一会儿要伸进去的除了烧饼,还有师傅的手臂。

 季市烧饼。摄影/酱子

只见那位师傅放下稻草把,把衣袖卷高,一手蘸水,拍了拍静候一旁的面饼生坯,顺手拿起来往空中一扔,一个漂亮的弧线后,另一只手稳稳地接住,紧接着往炉里一探。你还没来得及担忧,他的手已经拿了出来,面饼则牢牢地贴在了炉壁上。然后一个接一个,直到贴满整炉,动作如行云流水,看得一旁的食客们眼花缭乱。

大约七八分钟后,当热扑扑的香味一个劲往鼻子里钻的时候,烧饼就可以出炉了。师傅用长长的火钳将饼一只只夹出来,分品种叠放在炉面和旁边的木案上。食客们拥在炉前,秩序却不会乱,谁先来谁后到,大家心里自有顺序。买上一只,再配上一碗热热的浓茶,把胃伺候服帖好后,季市人一天的生活便开始了。

烧饼渐欲迷人眼

 季市烧饼。摄影/酱子

至于买哪一只,远来的客人可能会犯“选择困难症”。季市卖饼的店极多,你就站在北街街头原地转一圈,就能看见好几家;每一家制作的烧饼种类也不止一个,眼前潘家酒酿烧饼店短短的木案上,就摆着三种不同的烧饼——由几根并排的粗面条压制而成长条的,当地人叫方饼;长得椭圆,扁扁的,一头还带点儿尖,像鞋底似的被称作草鞋底;油油的,散着浓浓香气的是包烧饼。此外季市街头常见的还有大炉饼、酒酿烧饼、黄桥烧饼等,每一种都各有风味、各具特色!

由此,你就能发现季市小吃除了种类多外的另一个特点:出处多。大炉饼、方饼、酒酿烧饼、涨烧饼是季市本地特有;脆饼、包烧饼是借鉴如皋、泰州等地小吃改良的;黄桥烧饼自然是“外来和尚”;而“草鞋底”则是不辨来处了。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对大多数平头百姓来讲,烧饼还是个“奢侈品”。今天多赚了十个大钱,孩子考到了满分,就买上两块作为奖励。可再往前溯,在季市最鼎盛时期,烧饼的品种也远远超过其他食材制成的小吃,原因就不单纯是对烧饼的喜爱了。

涨烧饼,团圆的象征

 刚出炉的季市涨烧饼。摄影/贾亦真

在季市里每迈一步,都像是走在老电影的某一帧里,一切都仿佛从旧时光而来。一同被保留下来的,还有季市人精致的生活细节。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文化的发展,总是会带来“讲究生活品质”的内在需求,而这种“讲究”往往会化成一个人或一座城“骨骼”一样的东西,愈老愈坚、不会消弭。这些在季市小吃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季市街头。见多识广的战研老师也不禁感慨,像季市这样完整保存80年代风貌的地方,已是凤毛麟角,几乎每走几步都能勾起他的童年回忆。图/战争史研究WHS

在这里,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小吃。中秋时的涨烧饼,重阳时的茵糕,还有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的老汁鸡酒和酿馒头等等。八月半的时候,镇子上都是做涨烧饼的。用糯米、酵水和面发酵的饼子,熟透出油锅时,离镇子好远都能闻见那股混合着酒香、面香、油香和烤焦芝麻香的独特香气。

涨烧饼原来是中秋时用来敬供月亮神的。本地人用圆润如月的饼来表达对人月两团圆的期许,季市人几乎家家都会做。即使不是中秋,现在老街上几乎每隔几户就有人在家门口支起两个煤气炉,摆上平底锅烤饼卖。

 季市涨烧饼。摄影/贾亦真

过去的涨烧饼,一个就得用上差不多10斤面粉、1斤芝麻、2斤油,做好了像个小磨盘似的。现在,最大的也就2斤左右,还有拳头那么‘小’的。对于老季市人来说,无论是中秋还是平时,他们还是喜欢买大的涨烧饼,一只拎回去,全家人围坐一桌,分而食之,这样过的才是季市的日子。

 2 

茵糕,每个季市人记忆中童年的味道

 “水哥”王昱珩在此次风物之旅活动中,亲自体验了制作桂花方糕。摄影/贾亦真

季市人童年的味道,应该是茵糕的香甜。以前,每次过重阳节,孩子们都是最开心的。拿着大人给的几毛钱,从早上开始就在门口等着,一看见卖茵糕的,就冲去让他们给切一片。茵糕,现在的全称是“荷叶桂花茵糕”,是用糯米混合一定比例的粳米磨粉后蒸制而成。

 “水哥”王昱珩亲手制作的桂花方糕。摄影/贾亦真 

制作茵糕,会用清新的荷叶垫在生胚子下,防止蒸的时候粘黏,还会用桂花来增加香气。早些年,蒸糕的时候会用一种叫“茵陈”的草衬着,据说这种草可以清湿祛热,能中和掉蒸糕的‘火气’,所以人们就叫它“茵糕”了。

 茵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也饱含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摄影/贾亦真

后来,由于季市外地来的移民越来越多,茵陈的那股药香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渐渐地,店家们就改用清香宜人的荷叶了,“茵糕”的名字也就多了“荷叶”两个字。现在的“茵糕”中已经没有“茵”,但新名字却还是把“茵”保留了下来,不知是因为人们叫顺了口,还是季市人已经习惯了兼容并存。

  荷叶茵糕:陪伴小镇青年的温暖小吃  

如今,原本节令时才能吃到的食物,已成了家里常备的点心,一年四季都有供应。无论是涨烧饼、大炉饼、茵糕、老汁鸡还是酒酿烧饼,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买到。

 切制茵糕。摄影/贾亦真

这一方面反映了季市人日子的富足,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季市小吃受欢迎的程度。周边的靖江人、扬州甚至上海人,在规划短途出游时,“到季市去”成为一个很常见的选项。归乡的游子、外来的宾客,来了就能买到,一慰“愁肠”;出门访友、亲朋随礼,带上一盒做手信,更是馨香独特、无可替代的情意。

说到底,季市特定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商贸状况、历史沿革等宏观大背景成就了季市的多样小吃,而小吃也融入到百姓的小日子里,成为老百姓心头最鲜明、鲜活的故园乡情。

你对哪些古镇印象深刻?

在留言区告诉风物君~


丨余嘉

本文取自《风物中国志·靖江》

原文有删改

摄影丨贾亦真、酱子

视频版权归“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所有

🕗

风 物 精 选

文化地理

南阳山东义乌贵安建水安康南昌湛江

物产美食

糯米饭春笋湖南米粉蕨菜青团菌子红膏呛蟹

匠人手艺

藤编乐高砖雕古建彩绘敦煌壁画紫砂旗袍

✍️

|新 媒 体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