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爱人》精神分析影评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5-01

猫在象征的层面上代表阴性的力量。家猫代表着变革,洞察力,敏捷,机警,感官之美,神秘,也代表着女性的险恶。

猫既可以作为热爱家庭生活的象征,同时又代表残忍与随意性。凯尔特人认为猫代表邪恶,所以饶命常用猫做祭祀中的牺牲。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猫代表撒旦,淫欲与黑暗。它最为人熟知的象征就是女巫。猫习惯在黑夜里出没,所以人们相信猫具有黑暗的力量,与邪恶的女巫,残忍的力量有关。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猫是典型的雌性动物,属于黑夜,具有双面性。白天的猫懒洋洋的,夜里猫精神抖擞,白天的猫精神疲惫,夜里的猫要闹春,情欲旺盛,猫的爪子缩进去后,它的小爪软和挺可爱,可是一旦伸出来,抓人可狠了。所以猫又象征着女人,妩媚但又具有伤害性。


影片中艾米豢养的那只猫,自始自终冷冷旁观着所有的一切,它从隐喻的层面上来说就像是艾米。事情的发展都在她的预料和掌握之中。既可爱有会给人带来。出其不意的伤害

 

当脆弱的自体奔溃之后,我是谁?



《消失的爱人》影片中艾米是成千上万人心目中的甜心公主。她完美的无懈可击。

 

这一切都归功于把她完美化,理想化的父母。

 

在虚幻的作品中,他们给艾米的潜意识造就了一个与之竞争的双胞胎姐妹-------一在各个方面都完美无缺,即使她再努力也永远超越不了的了不起的艾米


 

她做不好的事情,了不起的艾米永远可以做的很完美。

她在十岁放弃大提琴;了不起的艾米后她一步成了大提琴天才。

她在大一被校排球队刷下来,了不起的艾米却进入了大学校队。

了不起的艾米新婚派对之夜,她依旧还是个单身

所以她说了不起的艾米永远快她一步

 

父母在潜意识中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变相表达了对艾米的种种失望。


他们无法控制现实中艾米的成长之路,但是在幻想层面却拥有一个完美的孩子作为补偿,而且还给自己带来了无数荣誉和财富。


所以,在寻找艾米的新闻发布会上,你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过多的伤心焦急,痛苦哭泣。妈妈更像是新闻发言人一样,冷静地从口袋里掏出发言稿,那些措辞没有夹杂太多情感,只有事实。仿佛在那一刻,你感觉他们只是在帮忙寻找一位他们熟识已久的邻家女孩。

 

在“了不起的艾米”订婚派对上,妈妈指责艾米没有穿相应的白色礼服。


她的出现也只是为了给到场的记者和博主一些关于“了不起的艾米”一些爆料。

她能进入上层社会,依靠巨额信托基金而活得养尊处优,这一切都得益于父母,变相的来说正是仰仗了不起的艾米


每次宣传的巨幅海报都不是她本人,永远只是那个漫画形象的长不大的小姑娘。所以,没有人关注现实中的她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就像影片中那个女警官,直到看见漫画上的小艾米才认出她一样。



她再怎么努力的讨好父母,却永远只是那个“了不起的艾米的陪衬。

 

正是这种旷日持久的弥漫性的竞争和妒忌瓦解了她早年建立起来的并不牢靠的自体,也是造成了后来她和马克婚姻出现第三者后所发生的,让人毛骨悚然的报复的根源。

 

面具戴久了,有时候就真的会以为那是自己。这是一种极度脆弱的自体感。


 

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创建了自体心理学,是目前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并提出了自体客体这个概念。

什么是自体?自体是我们当下所感受到的自己的主体感受的种种,以及在过去到现在时间连续感中的自我感。

 

一个孩子的主体感受是通过早年父母的镜映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被很好的镜映,成年之后他们的自体就无法得到整合,自恋受损,形成自恋性人格障碍。

 

艾米无疑是这样一类的患者。

 

这样一类病人在他们假的活力之下潜藏着低自尊与抑郁-----对不被照顾的无价值感与被拒绝的深刻感受,对回应的无休止渴望,对安抚的渴望。

 

艾米无意中撞见了丈夫马克的婚外情。当她看见那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就像“了不起的艾米”那样完美。那种被人夺去地位的感觉就像当年被“了不起的艾米”夺走父母的关注一样。

如果换做一个内心功能良好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或许可以通过一种成熟方式去处理。

 


可是艾米的自体并没有在早年得到父母很好的镜映,她没有能力那样做。


镜映这个词很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在你的回应中看见我自己是什么样那我就是什么样。


就像有的父母总是恰到好处地夸赞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在父母的眼中看见的是一个被爱的,被接纳的,被欣赏的自己。那么在他成年之后内在就会有一个非常健康的自恋。


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或者羞辱就会对自我产生不确定感和低自尊感。因为他们一直处在稳定的镜映中。


而艾米即使拥有了人人称羡的学历,社会地位,她依旧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换一种说法就是或许父母根本就不在乎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只关注“了不起的艾米”,他们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塑造那个虚幻中完美的“艾米”身上。

 

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正向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体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基本的。


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镜映需要被称为夸大表现癖的需求,因为它们支持婴孩关于'我是完美的,且你爱我'的概念。

镜映的自体客体是一种回应并确认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天生意识。

相反那些早年一直被父母批评贬低,渴望没有被及时看见的孩子,他们内在就是受损的,碎裂的,一个小小的挫折就会击碎他们表面很辛苦维持起来的高度完美的形象。

 

那个了不起的艾米订婚之夜,正是马克的求婚及时地补救了艾米受损的自恋。

所以她说那个晚上便不再糟糕了。这一次了不起的艾米没有先她一步。

所以她才会在众多的追求者之中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凤凰男马克。

 

但是这又拉开了另一场血雨腥风般的撕杀。

 

恨而又无法离开注定是一种负性的纠缠从而演变成强迫性的重复。



艾米这种被压抑了的愤怒,在遇到可以移情的对象之前,都像是火山之下暗流涌动,一旦有一个板块松动,立刻就会喷发。


马克便成了那个倒霉的对象。

 

艾米在日记里的那些谎言,最后一句是真的-----她或许会被马克杀死,换句话说是被这段婚姻给杀死。


婚后五年的猜心寻宝游戏由当初的甜蜜变得已经令马克有点身心俱疲。这是艾米对马克的试探,她时刻需要这个男人证明对自己的爱和关注。


这种行为让我们联想起孩子。他们最喜欢和父母玩捉迷藏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躲藏,希望被找到,这是一种刷存在感的表现。


在她觉得渐渐不被关注的同时又撞见了马克的婚外情,她把所有憎恶的自己投射给了丈夫,比如依靠别人生存,没有什么能力,虚伪自私。这让马克一下子从完美的变成了一无是处,卑鄙无耻的魔鬼。


这是典型的非黑即白的表现----要不你就是全好,要不你就是全坏,没有中间地带。


她却从来没有反思过在这段婚姻中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在她的认知中,都是马克造成了这一切。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Klein)的理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状态,被称为“心位”positions ): 偏执-分裂心位(paranoid -schizoid position),与抑郁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


在出生的头几个月,婴儿处在偏执-分裂心位,婴儿心里妈妈的形象是通过妈妈的表现内射而产生的。当妈妈及时将乳房送到婴儿嘴边,婴儿就会体验到满足,并将满足自己需要的妈妈视为好妈妈; 而当妈妈由于一些原因未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造成了婴儿内部的不适体验,如被剥夺感,这时,妈妈就被视为坏妈妈。


如果发展顺利,婴儿会形成一个好坏参半但却更加完整的妈妈的形象,过渡到抑郁位态。


在此阶段,当好和坏妈妈得到整合,婴儿会因自己对于坏妈妈的攻击幻想而感到抑郁,抑郁感也来源于害怕好妈妈被破坏或毁灭。


所以艾米无法拥有一个孩子,因为她本身就是个孩子。她也不允许多出一个人来分享丈夫的爱。


孩子是不成熟的,那么他们的防御也是低级的----见诸行动的报复。在这中间她多次提到了自杀,我个人认为她不会自杀。因为她潜意识只是夺回控制权。

 

她也曾努力像讨好父母那样讨好丈夫-马克---为他保持身材,为他口交,成为他喜欢的乖巧女孩。


但是随着马克失去工作,自己搭进了所有身价的酒吧半死不活,把身无分文的她拖到那个穷乡僻壤之后,她的人生失控了,她的完美人生开始塌陷。

 


这场看似报复却是重新洗牌的局需要同谋。首先她需要天下所有人都来谴责这个伤害她的男人,从移情的角度来说,她也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谴责始终没有满足她镜映需要的父母,耍弄忽视她的媒体,大众。


同时她也让“了不起的艾米”消失了。所以这部电影另一个中文名字叫---“消失的女孩”。同“了不起的艾米”一起消失的还有过去那个她。


海报出现的再也不是那个可爱的“了不起的艾米”,而是她本人。从那一刻开始她不用再做她的影子。她也不再是那个需要讨好别人的艾米-------她肆无忌惮地抽烟,染发,吃着高热量的食物,邋遢的穿着打扮。她隐姓埋名过着不惧他人目光的生活。



 

随后,她通过提前制造的一系列的寻宝游戏,让警察和媒体把马克的生活摊开在大众的视线之下,把他的丑事揭穿。加上愚蠢的好邻居的推波助澜,马克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了人人唾弃的杀妻凶手。


一切的设计都是那么无懈可击,天衣无缝,因为她是个写人格测试,拥有耶鲁大学心理学讲师资格的猜心高手。


但是高手也有失手的时候。她没有想到在她暗自得意之际出现了偏差,巨额的存款被两个游手好闲之人横行抢去。


当她被劫坐在床上用枕头掩面嚎叫的时候,愤怒达到了极点。这不仅对她来说是个屈辱,也打乱了她的所有计划。


在走投无路之下,她投靠了那个当年爱她到发狂,至今念念不忘的男人------德西。


起初或许她并没有要杀死他的意思,但是当德西向她展示屋子里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监控那一刻,你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出一丝惊慌。



在她看来,这个男人想要把她控制起来。这和当初马克把她拖回老家让她动弹不得如出一辙。


同时,她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马克当着亿万观众的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昭告天下对她的无私的永远的爱。她知道她可以回去了。但是她不能这样回去----她永远都要扮演一个博得同情的受害者。


于是,杀死德西势在必行。在杀掉德西之后,她依旧和他的身体紧紧缠绕在一起直到德西断气,没有丝毫惊慌和恐惧。


为了达到目的,她还疯狂自虐---用红酒瓶戳破阴道,用绳子把手勒出伤痕,造成被强奸,囚禁的假象。当然,对于这些她一直都轻车熟路。看到这里其实我心里是有那么一丝难过和悲哀。


她做的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保存那个完美的面具。她不在乎“艾米”是不是会痛。但是看的人会为她而心痛。内心得筑起多厚的铜墙铁壁才会这样残忍地伤害自己----或许她早已经不知道痛是什么滋味。


 

到底什么时候的艾米才是真实的?或许就是她和马克在浴室中赤裸相对的时候。两个人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和遮羞布,艾米让马克看见了她带血的罪证一点点流淌下来以及毫不掩饰的内心丑恶---那一刻的她才是真实的自己。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法,而是无爱的未来。


这是我在朋友圈里看见的一句话,我觉得很适合用来总结这部电影。影片尾声,艾米通过向父母的认同,塑造“了不起的马克”和“完美婚姻”。


她把两个人囚禁在这完美的面具之下,没有爱地生活着。


马克离不开艾米就像当年的艾米无法离开父母一样,都只是互相利用。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中间的冷暖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婚姻这条路上,他们成为了谋杀彼此的凶手而无法回头。


真正的爱情和婚姻只发生在两个成年人身上。它应该是对彼此的成全和承担在这其中各自的责任。努力包容对方的不足,而不是改造对方让其成为自己的艺术品。


作为父母,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我们的眼睛和内心都需要看见孩子,看见他们的好和不完美,镜映他们早年的需要,成全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把他们塑造成自己想要的完美的孩子,不要让他们成为满足早年自己未完成的愿望的工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