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性自体/ 我到底去哪了?

 苗芯地妈妈 2016-08-17


假性自体~~

 

一个孩子的需求不被看到,他的情绪与感受不被接受,妈妈的才是最重要的,他要为满足妈妈的感受而活着,妈妈的感受与想法才是最重要的,他就是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长大的他,依然无法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只知道要为了他人的满意而活着,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会为了他人的肯定而努力成功,可是一旦碰触到他的内心深处,你会看到一个孤独空虚的自我,自我是破碎的

--33


每一个乖小孩身上都有一个假性自体,孩子压抑了自己需要,从而去迎合父母的需要,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去想,我要做让妈妈开心的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莫名的抑郁,莫名的压抑,寻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我是谁?我为谁而活?

--杨浩

01

“妈妈,我吃饱了”

“不,你不饱,多吃点!”

“妈妈,我真的吃不下了,我不想吃”

“不,你说谎,怎么可能?你乱说!”

“我是真的饱了。”

“给我吃下去!你绝对没有饱”

……

 

“妈妈,我热。”

“不,你不热”

“妈妈,我真的好热”

“不!你怎么可能会热,给我多穿一件”

“我热”

“你别忽悠我,胡说八道!你冷!”

……

  

“妈好,我害怕,这里好黑”

“不,不要害怕”

“妈妈,我怕”

“不!别怕,妈妈在这里,没有什么好怕的”

……

 

“孩子,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啊,你不知道,我多辛苦“

“孩子,你不能像你爸爸那样对妈妈啊,妈妈为了你才留下来的”

“孩子,你得听妈妈的,不然妈妈活着也没有盼头了”

“孩子,你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妈妈这么苦”

“孩子,你不听我的话了,妈妈就不要你了”

 

孩子饱了,说孩子你不饱,妈妈知道你没饱,

孩子热了,说孩子你不热,妈妈知道你冷,

孩子害怕,说孩子这不怕,妈妈知道这个不用怕,

孩子得为妈妈负责,孩子一定要听妈妈的,

不然就会被抛弃

……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孩子(你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

这意味着,妈妈(别人)的感觉才是正确的。

这意味着,孩子你自己的感觉不可靠,

你得听妈妈的。

这意味着,你得背负起妈妈的人生,

你是为妈妈而活的

这意味着,孩子的主体感,

慢慢地,碎成一地 



2

一个孩子的主体存在感在于他的感受,饿了,冷了,热了,疼了,怕了,这些感觉,是个体最早的存在感,构成了最早的主体感,如果这些感受都不能被接受,那么这个孩子的主体就是破碎的。


假性自体,根源来自于生命早期的“镜映失败”。

温尼科特说,没有单一的婴儿,婴儿都是与母亲连在一起的。

母亲对婴儿的回应,就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形成。

 

设想一下,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他自己的感受是不被接受的,他的感觉是不重要的,妈妈的感觉才重要,妈妈不断地需要通过掌握孩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妈妈说,要这样,妈妈说,要那样。妈妈说,你应该喜欢这个,妈妈说,你不能喜欢那个。妈妈说,这种事有什么好伤心的,妈妈说,那种事不值得高兴,妈妈说,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你得听我的……

  

妈妈需要孩子来满足自己,有些妈妈,在家庭里,得不到来自先生的满足,那部分情感就转在了孩子的身上,在先生那里得不到,她就无意识地从孩子那里索求.

她怕被孩子抛弃,她要紧紧抓住孩子,妈妈的情感是需要孩子来满足我的。


我们知道,孩子是最忠诚于妈妈的,他必须依赖妈妈才得以生存,他需要依恋妈妈,孩子怕妈妈不要自己,所以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病理性服从”。他放弃了自己的需求,放弃自己的想法,只为了去满足妈妈的需求,只为了得到妈妈的爱。他不是没有想法,他的感受情绪想法,都压抑了起来了。妈妈不允许他有,他不敢有。一旦有了,他就可能面临失去妈妈的爱的抛弃感。

 

而那些整天与先生吵架,有满腹怨恨不知道往哪里倒的妈妈,自然也把这怨恨的手伸向了孩子。她们抓住孩子不放,因为先生的情感对她逃离或者背叛了,她的空虚她的委屈她的恨与仇,通通就转向了孩子这里。


孩子充当了妈妈的容器,孩子要去倾听妈妈的负面情感,孩子要去安慰妈妈的眼泪,孩子当上了妈妈的妈妈这个角色,从小就要去照顾妈妈。

他要为妈妈负责,以后不要让妈妈担心了,从小听了太多妈妈的诉苦,或者是妈妈苦难都是因为他而起,他就要去很努力很努力做到使妈妈快乐起来,他所做的,就是妈妈要他做的,能让妈妈快乐的。

 

自己的内心一直被忽略,这个人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情感,因为有个受苦的妈妈在那里,有一个因为他而受苦的妈妈在那里,他要跟妈妈一起处于一个共生的状态,妈妈不快乐,他不敢快乐,妈妈快乐,他才快乐。


那么,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疑问,这个人的自我呢?去哪了?

没有了。不敢有,长大后的自我是一个假性的,假性自我。



3

孩子是自恋的,家里有问题,妈妈有问题,他不会觉得是妈妈的问题,是外界的问题。他会理所当然地觉得,这是自己的问题。妈妈难过了,我是坏孩子;我考试考不到100分,妈妈愤怒了,是我给妈妈丢脸了;妈妈在哭,是我做得不够好,

我真不应该活着......

 

一个孩子的需求不被看到,他的情绪与感受不被接受,妈妈的才是最重要的,他要为满足妈妈的感受而活着,妈妈的感受与想法才是最重要的,他就是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

长大的他,依然无法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只知道要为了他人的满意而活着,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会为了他人的肯定而努力成功,可是一旦碰触到他的内心深处,你会看到一个孤独空虚的自我,

自我是破碎的。

 

所以这样子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依然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一直是在要听话中长大的,他们能做的就是听话。他们总在卡在,这个我要怎么做,那个我要怎么做,他们一直都在各种小事大事中纠结,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在说,我不知道我的想法,

你们来告诉我吧。


他们会为了他人的满意与肯定而奋发图强,在事业成功后,他们依然不快乐,没有生活的目标,只是为了工作为了业绩为了风光而活着,

到底什么是他想要的,他不知道。


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深渊里出不来,以前他一直很努力让自己出色,发现原来我自己不容易出色,我对不起妈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我这辈子还能实现出色吗?理想化破灭后,很难去重拾信心。


他们很容易孤独,并且害怕孤独,从小情感没有得到回应与满足,长大后也不会相信有人会理解他,他不会相信他的烦恼会有人懂,他怕他的情绪会招来嘲笑,或者为别人带来负担,小时候,妈妈没有回应过自己,那么,外面的人也是不可能会理解自己的。他很难去述说自己的情感,

把情感都是压在内心深处。


他们从小被忽略,要去照顾妈妈,没有自己的探索,不敢有欲望,他习惯了去为妈妈付出,他遇到伴侣的时候,也会觉得对方是要让自己照顾的,照顾了那么多年妈妈了,他不知道他会不会照顾好对方,要是照顾不来怎么办,所以他要么拒绝照顾,要么就一味地控制性地照顾。


这个人,是没有我的。


小时候被要求太多了,成年后,哪怕得到别人的照料,依然觉得是孤独的。





4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很恨自己的父母,但是又离不开父母。这是跟早年的孩子与父母的纠缠有原因的。


他和妈妈的关系是馄饨的关系,就是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妈妈没有回应孩子的需求欲望,而只是在孩子那里看到自己的欲望,妈妈把自己的欲望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并要孩子为自己去实现。


孩子的欲望没有得到回应,孩子的欲望被熄灭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破碎的主体,成为了一个假性自我。

 

精分师说,如果你遇到一个来访者,

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主体去发现他的欲望,

在他的痛苦背后,总有一个无意识的背后在等待着,他的成长过程中,那些被压抑掉的欲望,

帮助他重建自我。

 

当一个人跟父母(外界环境)是和谐的时候(父母能看到他),他就出现了主体感.

小孩好比幼苗,父母好比园丁,给幼苗浇花晒太阳,这种很好的养育就会带来很好的结果,就会开花。

开花就是拥有了主体感,这个主体感,犹如钻石,

是灵魂的香水瓶。


你有了自己,你能去面对外界,你会对自己慈悲,而不去变态地为他人付出。


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你知道你有力量去面对,

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对自己困境的一个包容。

哪怕被羞辱啊,你也是爱自己的,

对自己有无条件积极关注。


对自己的慈悲,活出你自己。




 

假性自体 / 我去哪里了?
文:张惠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