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阿拉伯帝国的不断东扩,唐朝采取了哪些反击行动?

 金色年华554 2018-05-01

1.阿拉伯帝国以屈底波为主帅的东扩

西突厥灭亡后,原属西突厥的附庸国吐火罗诸国和河中粟特诸国(昭武九姓的康、安、石、史、米、何、曹、火寻、戊地九国)也都向唐朝纳贡,归附唐朝。西突厥灭亡后,突厥族继续在中亚地区生息活动,在此后中亚和西亚的历史上仍占重要地位。

7世纪30年代,阿拉伯人的势力扩张到中亚。他们在征服伊朗后,于651年到达阿姆河流域。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库泰拔对中亚的进攻整整用了十年(705-715)时间,才征服了河中地区。当时中亚政治分裂。统治者内讧,库泰拔利用当地统治者的内部矛盾,实行各个击破。花刺子模的军队就曾参加712年对撒马尔罕的围攻,各地的封建主贵族又力图与阿拉伯人妥协,至715年,阿拉伯人最终征服中亚的广大地区。

阿拉伯人征服中亚的主帅是屈底波。他原是阿拉伯中央高原的赫希拉部族人。生于670年左右,由于受到倭马亚朝东方总督的信任,从雷伊的知事被提拔到霍腊散知事。705年又被提拔为呼罗珊总督。698年倭马亚朝在先后镇压了阿拉伯半岛的内乱和伊拉克军事民主派的反抗后政权稳定,开始向西方和东方大肆扩张。阿拉伯的东方总督哈贾吉·伊本·尤素福一面命令屈底波征服中亚,一面又以同族人穆罕默德·伊布努尔·加希姆作为远征印度的主将。屈底波组织的军队主力有四万七千人左右,是由阿拉伯诸部族出身的义勇兵和招募的伊朗土著人组成。

706年,屈底波率领军队54000人左右,渡过阿姆河北进,侵略以布拾拉为中心的布哈拉绿州中的各个城市,他花了三年时间,直到709年,才完成对这一地区的征服。706年,屈底波先出兵包围了布哈拉西南面的毕国都城派干德,攻克该城后又进攻布哈拉(安国王城),但却遇到了激烈的抵抗。布哈拉王朝在血统上属于塔吉克人的先民。当时康国和费尔干纳也都派来了援军。据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历史学家太巴利(著有《诸先知和诸帝王历史》等著作)记载,当时中国皇帝的外甥突厥族的库尔布迦奴翁(突骑施汗王娑葛)曾带领20万军队赶到把屈底波的军队一举击退到阿姆河岸。屈底波征服布哈拉后将该国隶为臣属国,立该国王室太子秃合塔(710-739在位)为王。至此,布哈拉附近的毕国,火寻(阿姆河下游一带古花剌子模国)戊地(布哈拉西面)都沦为大食所有。

面对阿拉伯帝国的不断东扩,唐朝采取了哪些反击行动?

阿帝国拉伯

706年,屈底波同时进攻吐火罗(即巴克特利亚,国都在阿富汗北部昆都士)。707年进攻撒马尔罕(康国)。709年,撒马尔罕当地的“达干”同屈底波议和,同意进献贡物并放回人质。不久,该达干又被族人推翻,另立伊克失德.郭烈克为可汗。712年,屈底波征服了花刺子模后又长期围困撒马尔罕,迫使乌勒迦投降。当时撒马尔罕的国王叫克拉克,唐代史书中称乌勒迦,撒马尔罕又名为萨米尔建,飒秣建等,都是撒马尔罕之异译。在攻打撒马尔罕时,屈底波在刚刚征服的布哈拉和花剌子模征调壮丁,将他们送上战场与撒马尔罕士兵作战,让他们同族相残,这些人都是昭武九姓的同族粟特人。撒马尔罕国王乌勒迦和家臣、商人们等,大都撤离,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地方,重新建造了法兰加斯城。在屈底波开始的河外扩张时,布哈拉国王乌萨波提和撒马尔罕国王乌勒迦都曾在战后,向唐朝皇帝求援。712年正值睿宗执政时期,因其昏儒无能,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争斗激烈,唐朝政局动荡,无暇他顾,突骑施可汗娑葛也被东突厥击败杀害。707-712年间,东突厥默啜可汗应布哈拉人和撒马尔罕人的求救,曾两次出兵相助,由默啜可汗的侄子阙特勒指挥。

713年,屈底波赶走突厥人后,另立伊克失德.郭烈克为康国可汗。并留其弟阿布杜勒.赫曼作为知事留驻在撒马尔罕,自己则率部队继续北进。他把军队分成两支,一支为伊朗族的军队前去攻打塔什干(石国),自己率领阿拉伯的军队去到锡尔河上游的费尔干纳,攻打拔汗那国。同年攻下浩罕,迫使西拔汗那王阿了达投降,进而又渡真珠水(锡尔河上游的纳伦河),攻占东拔汗那王都渴塞城,其王逃往库车避难。714年,屈底波又远征到塔什干东北方向的伊斯费耶布(距怛逻斯200里,即今萨兰,这是从塔什干到怛逻斯的中途站,盛传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说的白水城)从而实现其堵住突厥族进入河中地区的战略目的。至此,屈底波已基本完成了对河中地区的征服,唐朝的西部界河由705年前的阿姆河退移至药杀水(锡尔河)。713年,屈底波的使臣入长安面见刚即位的唐玄宗时,直立不拜,俨然以宗主国使者自居。

屈底波的顶头上司兼后台是哈贾吉,即倭马亚王朝的东方总督,714年6月,突然传来哈贾吉去世的仆告,这位总督因患胃癌一类的病在瓦西特去世。当时以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阿尔·瓦列特健康欠佳,法定继承人将是他的异弟苏莱曼。此人性格残忍,对哈贾吉和屈底波都深恶痛极,这是由于哈贾吉等都曾竭力反对他继承哈里发的缘故。屈底波想在苏莱曼即位以前完成他对费尔干纳的征服,然后翻越帕米尔高原,下到喀什噶尔,企图控制天山西路的丝绸之路。715年,屈底波把家属从木 鹿城(马鲁)迁移到撒马尔罕,又把阿姆河渡口驻扎守卫部队的事情安排妥当,就率领军队又去费尔干纳,当年8月或9月,屈底波在部下的叛乱中在费尔干纳被杀,时值他的政敌苏莱曼就任哈里发的通报传来以后不久发生的。

2.唐朝以阿史那献为主帅的反击行动

713年,李隆基登上唐朝的皇位,当时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年方28岁的唐玄宗虽然没有唐太宗那样的军事才能,也非常好大喜功,立志要恢复中国在亚洲高原上的统治地位。他即位时,吐蕃和后东突厥对唐朝的威胁都已相对减轻,而大食的威胁则有增无减。大食帝国的东扩形势迫使唐朝重新强化西北边防体系,组织对大食的反攻。713年,唐朝设立碛西节度使,任用阿史那弥射之孙阿史那献为节度使,首次组织对大食扩张的反攻行动——“定远道行军”,阿史那献留北庭都护郭虔环守庭州,亲自统兵西征。714年,阿史那献平定了西突厥首领都坦叛乱,收复碎叶,初建奇功。

面对阿拉伯帝国的不断东扩,唐朝采取了哪些反击行动?

阿史那献西征

715年,阿史那献又统一调动安西、北庭两道四镇三军以及西域诸蕃国兵力,进军大食统治的河中地区。此次战役兵分两路,一路由阿史那献率北庭汉军精骑,其前锋已进抵今沙赫里,萨布兹南90公里的布兹加斯山口,即唐朝米国,西拔汗那附近的铁门关险隘,另一路由监察御史张孝崇监军安西,发四镇兵,大破大食附庸国西拔汗那,"俘斩千余级"。阿拉伯人拥立的阿了达国王被驱逐逃之山谷中。但此后的战况不见记载,而阿史那献却突然被免去节度使职务,可能这次反攻是初胜终败。

3.唐朝以苏禄为主帅的反击行动

“定远道行军”失利之后,并没有因阿史那献的免职而停顿,唐朝很快又起用北庭都护郭虔环继续主持“定远道行军”的军事行动。郭虔环就职前,向唐廷“奏请募关中兵一万人往安西讨击,皆给公乘(爵位名,分20等级),兼供熟食”唐玄宗皆予许诺。716年,所募官兵到达安西(库车),太子李琮受任遥领安西大都护,郭虔环为安西副大都护、四镇经略大使,全权主持西征军事。然而,这时中亚形势已大变。新任哈里发、苏莱曼起用洞悉河中形势的耶济德为呼罗珊总督,唐朝的西征讨击“竟无克获之功”。

716年末,唐朝又以靖德太子遥领安西大都护,确立了亲王遥领安西主帅的制度。这一年唐朝国内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东突厥可汗默啜被杀,突厥内乱,大批东突厥部落西降苏禄。苏禄是突骑施车鼻施部酋长,在突骑施汗王娑葛死后迅速兴起的异性突厥部族。苏禄势力大盛后,不服从唐朝所册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的号令,并一度与大食联兵,向唐朝施压。唐玄宗经过一段时期的政策犹豫,终于作出了召返阿史那献,结盟突骑施遏制大食的战略抉择。

面对阿拉伯帝国的不断东扩,唐朝采取了哪些反击行动?

苏禄西征

718年,布哈拉国王向唐朝称臣,请求支援反击大食,719年,撒马尔罕国王也向唐朝请求支援,以反抗大食的统治。吐火罗国的突厥王也于719年要求唐朝保护,以便反抗阿拉伯人。719年,唐朝封苏禄为忠顺可汗,并出让碎叶为其牙帐,另以焉耆备列安西四镇。722年,第三代波斯王勃善遣使献表,乞授汉官一员。唐朝应请派出了汉官亲临吐火罗前线协助波斯王的抗击大食复国斗争。723-724年,大食两次进犯唐朝属西拔汗那,都被苏禄的及时援助击败。727年,苏禄又应吐火罗叶护请援要求出兵攻克中亚名城捕喝(布哈拉)进而援助吐火罗,前锋一度攻入呼罗珊。730年,苏禄又大败驰援撒马尔罕的大食援军,断其水源,兼施有力的火攻,使1.2万穆斯林士兵仅有千人生还。苏禄的连年西征,挫败了大食的东扩,成为唐朝西疆的忠勇卫士。

730年,唐玄宗在丹凤楼庆功,席上突骑施使者对突厥使者说“今日之宴,为我设也”。苏禄还与唐天子结有父子关系。但是,唐朝这一政策未能坚持到底。由于大食由公开的军事犯唐改为通过外交手段离间唐朝与突骑施之间的关系,受其政策催化,唐朝与苏禄之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武装冲突。苏禄西败于大食,东败于唐军之后,738年,苏禄被其臣下莫贺达干和都摩支共同杀害,其后,突骑施汗国四分五裂,唐朝不但失去了抗击大食的臂膀,而且失去了间隔两大帝国的中间缓冲地带,开始直接面对强敌大食,边疆危机更加深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