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之所安即贵族—读周作人《我的杂学》

 潇潇雨ekg9m5f4 2018-05-01

1、

买了很多鲁迅的书,读中学的时候,还很喜欢诵读鲁迅的文章,也常常为鲁迅文中那种极致的嘲讽所吸引,以至于现在给女儿一起开玩笑的时候,会常常用到鲁迅先生的那些嘲讽方法,不过父女不是敌人,因此嘲讽变成了戏谑。

去年看了李长之的《鲁迅批判》,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我竟然开始有点相信《三重门》的作者真的是韩寒,当然对这个结论,现在我依然有些怀疑。李长之以20多岁的年龄来剖析将近50岁的鲁迅,深刻,入目,行文老练,除了整本书看完以后底蕴欠缺以及年轻人特有的冲动外,他几乎可以成为一本真正的经典。我想这可能与当时社会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人类学较为流行有关。关于鲁迅的批判中,从鲁迅的身体到性格到文风的逻辑关联,至少能自圆其说,也证明了一些事实,这本书获得过鲁迅的认可,自然也是有价值的。

但鲁迅的书,买来放到书柜的,基本没有一本书是一字不漏看完。可能是对精华部门诵读太多,心理开始产生了一些厌倦,甚至有一丝反感,不过我依然尊崇他是一个文坛伟人,于我看来,他的高度可以追到唐宋八大家那里去。

2、

两弟兄,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个尖酸刻薄,一个平和敦厚。周作人的世界,就和鲁迅的世界如此截然不同。

从周作人的书里,我找到了两弟兄共同的柜机,水师大学堂,东京学医,然后回国。然后又都驰誉文坛。

没有看过鲁迅对周作人的文章,只是在鲁迅死后,周作人有写过关于鲁迅的文章,文章中可以看出不合的痕迹,但超越一般兄弟之间那种深情依赖眷念却是主旋律。

在自小的课本里,关于两弟兄反目是因为对家国大业产生的分歧所致,但从更多的文章披露出来的,或许是家事有关,与国无关,甚至于价值观都没太大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尖刻之人对于自己挚爱之人保护之人是不分是非观的;而从周作人角度来看,一个平和平实的人,也会容忍与迁就一个性格较为激烈的亲人。

至于两弟兄反目,传说颇多的版本是周作人之妻诉鲁迅欲对之不轨,对于这个行为判断,我想要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家庭背景中去,在中日关系紧张阶段,周作人之妻为日本人,而鲁迅对于日本情绪来说,是愤怒或者排斥的,所有的假设中,应该添加一个周作人之妻从日本角度对鲁迅设的计谋迫使两弟兄反目,而后来周作人有一段时间,倾向日本,受妻子影响,不是没有可能;至于经济纠纷,在周氏两弟兄中应该不存在。但这与我们课本上的革命价值观差异两者分道扬镳却大相径庭。

3、

之所以勾划两兄弟之前的学习背景,是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间大部分时候,我感到了我们现在时代的惶恐,慌乱,焦灼与迷茫。曾经一段时间,我将莫泊桑的《项链》视为经典,对马蒂尔德的人生轨迹,苦笑连连。但现今却觉得我们的社会,较之更加复杂和混乱。

从文字风格来说,我觉得我更接近于周作人,甚至思想如此,但读书时间受鲁迅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文章风格稍显华丽,用词也稍微有些尖刻。但我不爱读鲁迅先生的书了,对周作人的书也读不太进去,这可能有些让人觉得尴尬,从其他表述里,我比较欣赏胡适,但除了他研究红学的一本书外,其他我竟然一文没读过。而胡适的风格与周作人的风格,多少有些相似之处,两人可以算性相近吧。生活上,两者也是鼎要好的朋友。

在拜房教大为风行的今天,在这个追赶的时代,尽管也有很多人在静静的思考,在静静的从事着他们默默的一贯的坚持的事业或工作,但社会主流是茫然,焦虑与慌乱,除了奔跑,他们灵魂将无处安顿。

4、

对于《我的杂学》这本书里透出来的比如周作人的人生与学识,放在当下环境,似更应该被推崇。如果说要有一个强行的分类,那么鲁迅先生究其一生都在思想领域中奋斗针扎,而周作人一生却在知识的海洋里嬉戏与漫游。挣扎者焦虑痛苦,嬉戏者恬然与平淡与安闲。但只要持之以恒,你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或是周氏两弟兄有资格追随苏门足迹的资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