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传:王阳明为什么抨击朱熹学说?

 GPF生活教育 2018-05-01

王阳明天资十分聪颖。

五六岁,爷爷读过一遍的书,就能整篇吟诵出来。

八九岁,就能写对仗工整的古诗词。

十二岁,他立下今生要做圣贤的志向。

可能正是因为过于聪慧的缘故,王阳明从小就不愿守规矩。

他玩象棋、骑马射箭、研究兵法,就是不愿读正紧书。

直到十五岁,他才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到学业上,开始研究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圣贤。

要知道王阳明那个年代,大家读书基本上都是为了做官。

通过读书成为一代圣贤,是绝大数人想都不敢想的。

就连王阳明的老爹,明宪宗成化十七年的头名状元,也觉得儿子这读书的志向过于奢侈。

可王阳明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十几岁的他,开始对这个志向,认真起来。

他如饥似渴的读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四书五经就不用说了。

还有明朝当时的主流儒学典籍《近思录》、《四书章句》、《通书解说》、《二程遗书》、《伊洛渊源录》这些朱熹的书。

这一日,王阳明在朱熹书里读到一句话:'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

这句话是说,读书别光读啊,想体会圣人说的话,还要用行动去尝试一下呀。

那么,怎么尝试呢?

这个时候,王阳明的同学钱氏出来了。

他说:'先儒曾经说过'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所以,天下每一样事物都可以拿来深入研究,每一样都蕴含至理。'

王阳明兴奋地说:'你说得太对了!我们就这么干吧!'

钱同学指着院子里的青青翠竹说:'择物不如撞物,我们就研究竹子吧。'

于是,两个人手里拿着关于竹子的几本书,走进了竹林,照着朱熹的说法去'格竹',去穷尽研究竹子里蕴藏的一切原理。

(注:朱熹认为'格物'的格字,应解释为'穷究',就是穷尽事物的一切原理。)

白天,这二人边看书,边观察竹子。

到了晚上,俩人也不回去睡觉,就直接睡在竹林里。一边听着风吹竹叶的飒飒声,一边思考竹子里蕴含的至理。

这样不分昼夜、冥思苦想了整整三天。

到了第四天清晨,钱同学忽感身体不适。

王阳明还开他玩笑:'才三天,你就体力不支了?要不,你先回家,等我把竹子的理格出来以后,再来告诉你。'

钱同学几近晕倒,实在无力回复,拖着病体就回去了。

王阳明一个人回到竹林后,更加发奋,全力以赴地穷究竹理。

四天之后,他不光什么理都没格出来,自己也病倒了。

倒下的那一刻,王阳明叹息道:'圣贤真是做不得的,实在没这么大力量去格物啊。'

打这以后,王阳明就放弃了朱熹的格物之学,转而研究道家养生之法去了。

王阳明这次格竹失败的经历,使得他再也不认可朱熹的格物之说。

后来,在他思想成熟之后,他开始对朱熹思想进行抨击,力图纠正他的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