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娟专栏】一年又一年——师生同写春节

 深思的草甸 2018-05-01


倾听年声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 张娟

             

小时候,最难忘的过年声就是爆米、锣鼓、鞭炮和拜年声。

进入腊月,墙跟的拐角处,经常能看见一个老头儿在红彤彤的炉火边转动黑乎乎的“葫芦锅”。他是邻居艳子的外公,河南人,走街串巷炸了一辈子的爆米花。转了一小会后老人起身,小心翼翼地把“黑葫芦”取下来放在地上,随手抄起铁棍,轻轻撬动,只听“嘭”的一声,洁白圆润的爆米就迫不及待地蹦进圆鼓鼓的罩子里,当尾稍的罩绳解开,连着热气的米香就弥漫开来,就幽幽地钻进你的鼻孔,就留在了记忆的夜空,让你越是上了年纪,越是犯了痴想。伴着爆米声,窝睡在小蔑匾里的大麦被母亲一日日洗滤的嘟胖,萌芽、泛绿、抽叶。终于听到母亲在灶台熬制糖浆的咕嘟声,像水藻沸涌的深潭。熬制麦芽糖,就是把地瓜的黄白和麦芽的青绿,熬煮成酱黑,与书法的墨黑遥相呼应。年就在让人品味不够的吃食中被召唤来到。

春节,村里常常请来武术团、杂耍团。铛,铛,铛,锣鼓声清脆憨厚,寂静一冬的打麦场热闹了。一阵喧通之后,几位演员开始攻守、崩拳、劈砍等动作,肥胖的灯笼裤呼呼扇风。武术中还有卸胳膊的动作表演,大人动作娴熟,被卸下胳膊的小孩面露痛苦,臂膀就像枯枝自动地耷拉下来。这个时候,田埂外、秸垛边、背风处、池塘的老柳树上结满乡邻,他们个个伸长脖子,高声喝着“好”“我的乖乖”,兴奋地像喝醉了酒 。而我,总是心惊肉跳地,嗓子眼被什么堵住了似的,耳边响起呻吟声。 “买瓜子了咯,好吃的香瓜子……”青莹莹的马灯下,卖瓜子花生的架子车边,传来吆喝,引得小孩子蠢蠢欲动。五分钱一个三角形的小包,一角钱一个四角形的小包,大家乐颠乐颠地买来,层层叠叠地打开,咔嚓、嘎嘣……瓜子壳儿在嘴巴里嚼上一秒,好像涅盘一般成为枯黑细瘦的软线条。

那时候,除夕夜还没有春晚,确切地说,全村只不过两台黑白电视机。杂耍结束后,村里意犹未尽的叔伯们接过开场用的锣鼓号角,吹吹打打起来。人影憧憧,声音突兀,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就是庄稼人的力气和激情,要把春节装进快乐的衣袋里,扎紧。这种嘈杂、琐屑、而又悠长的声调,一直闹腾到半夜,一直持续到梦里,让人癫狂又恍惚。30多年之后的年三十晚上,我和父亲在一块吃饭,老头子的电话铃骤响,一个急促的声音:“老大,过来,开始了。”村邻,不知道哪位叔爷在邀请父亲。只听老父亲缓慢地回答,“我在闺女家喝酒,完了……去。”怕扫了我们兴的父亲,说话吞吞吐吐,虽简单,但我观察到一向贪酒的父亲,一盅后固执地不再喝,吃过饭就把板凳拉在一边,不再言语。我知道他那里已经归心似箭。把他送到村口,远远的,密稠的黑里,锣鼓声已经响起。车子近了,才看清三叔攥着鼓槌,六叔拎着铜锣,四叔双手扣着镲……张张泛着喜气的笑脸,摆动着,漂泛着,像浮雕,一种镜中人的感觉。我把前照灯调亮,感觉时光逆转,岁月重生,不自禁地又活回三十年前的路口。

最热闹的是大年初一,一帮大人,在村长的带领下,拿着塑料蛇袋,大秤,挨家挨户收纳粮食,这种村队活动是不收现金的。让人奇怪的是,那个被卸去胳膊的孩子,胳膊耷拉着,也跟在后面,脸颊还郁积着未干的泪痕。毫无艺术细胞的乡邻,对这个娱乐活动竟是深深地喜欢,到了哪家,迎接的都是热情。而我,一直惦念着那个孩子的胳膊是否还能长好,这一惦念就是三十多年。那时候,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呢,拎着小红布包满脸喜气地追逐奔跑,挨家挨户讨东西——俗称拜年。流程是这样的,大一点儿的孩子,走在前面,到一户人家,高声吆喝“拜年了”,先到的孩子,招待的倍加殷勤,口袋装的严实些,其实各个也都能满载而归,不让孩子空手,是乡村的一种邻里关系,也是一种礼俗 。 越是丰收之年,孩子的口袋里被放进的爱和慈就越多。当然,这时候,最大动静、最热闹的还数厨房,乒乒乓乓,煎炸烹煮,火星四冒,荤素吃法各一,即使伧寒的素食居多,也盛满男耕女织的浓情。

朋友对我说,你不能老活在旧时景里啊!其实内心倾听那年,不是颓废,而是分享现在日子的活色生香,春节乃是一场旷日恋,忘年情,乃是我们永远的诗与远方。

为了“我想出去看看”,前几年的大年三十一过,和众多家庭一样,我们也开车出去旅游,倾听远方的年声。去过九华山,那里烟气氤氲,人流拥挤,大雄宝殿的老和尚一边念经一边数着人民币,佛家的诵经声和信徒的应和声构成别一种节奏,让人分辨不清人寰和仙境,哪里才是虚和真;还去过山东的曲阜,孔府、孔庙和孔林等贵族府邸和墓地,春节期间这里也是香雾缭绕,人声喧沸,孔丘神奇的出生,孔鲤姓名的来历,“杏坛”的教育圣地,孔子后人《桃花扇》的主人,导游侃侃解说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悲酸苦辛和丰功伟绩;最近的一年是去年,北登泰山,爬上冰天雪地的玉皇顶, 真诚地面向东方旭日东升的地方, 为亲人祈福。

今年哪儿也没有去,一是伴着毕业班的儿子复习功课,二是希望趁着难得的寒假安安静静读点书陪陪老人。今年的婆婆,八十整了,动作明显缓了。年前嘱咐我,你别忙腌肉,我这里有鱼,有黑猪肉,都腌好了,其实那都是晚辈们孝敬她老人家的。我去拎这些东西的时候,上晚的一碗剩胡萝卜饭,她还当早饭吃。这就是老年人啊,家里的大鱼大肉留着,一碗剩饭都舍不得扔。母亲打电话,让我去拿香肠,拿她团的圆子。大姐说,我们孝敬老人,除了东西,钱也不能低于一千了,不然还没老人贴的多。其实给老人的再多,还是转回。我在去年的《春节流水账》里写道:钱就这样打转,从我们手里转到老人手里,再转到咱们的孩子手里……每一次流转都是爱。 这就是春节26.8亿人次的迁徙之潮所以这么荡气回肠的根源,回旋往返的是爱。

生活条件已经很好,年夜饭轻轻松松地整了二十来样菜,在弟媳的打理下,餐具更加精美,三弟打开茅台,婆婆尝了一口,脱口而出“味道好”,我们噗嗤乐了,心里明白,婆婆哪里指酒香,而是年前,我们三十多位教育战线的亲人包括婆婆自己和公务员一样都拿到了政府的“红包”,教师之家的日子越来越盛世、亮堂。

春节的快乐高峰,是大姐夫终于在结婚四十年后改口叫“妈妈”了。“其实平时叫‘姨’,心里也是当妈的”,大姐夫憨厚地解释,“只是叫妈更亲热、喜庆”。我在学生群里发了看春晚时带儿子给婆婆洗脚的照片,看到朱忠琦、吴瑞雪几个孩子也学起了老师的样子,给长辈洗脚。孝的家风,师生一块传承,好不感动……岁岁花前人不老,春节喜庆庆长生,家有长寿老人,是个宝啊。

这几天养了一冬的兰花和水仙都绽开了花瓣,它们也是听到了大地上的欢乐,和人世间的幸福,早早地赶来赴一场春天的盛宴吗?



       我的最爱——过年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7(30)班王雅洁


春节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我最喜欢过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每逢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亲人都要回到家中,和家人们吃团圆饭,家中每到这时是最热闹的。


年三十的一大早,家人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屋里屋外都是忙碌的身影。妈妈和姑母在院子里择菜。她们的面前出现了一堆小山包,有碧绿的芹菜,火红的辣椒,红水晶似的西红柿......五颜六色,煞是诱人。水池边,爸爸在收拾一条大鲤鱼,他在为糖醋鱼做准备。忽然,鱼从爸爸的手里滑落到地上,跳来跳去,溅了爸爸一身的水。我和弟弟也没闲着,我们在捡树枝,为晚上的篝火晚会做准备。奶奶在厨房里做糖饼,出锅时,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又香又酥,好吃极了!


下午,我和弟弟在门上和墙上贴春联。贴春联也是很讲究的,我运用着老师教过的贴春联的知识,找准哪张是上联,哪张是下联。墙上自然也要贴,就贴色彩鲜艳的'福',倒着贴。弟弟问:“姐姐,福贴倒了。”我笑着答:“福贴倒预意着福到了。”弟弟信服地点了点头。


一盏盏充满希望的孔明灯,随着夜幕降临缓缓升起;一声声响亮的鞭炮,随着新年的到来而响起;一阵阵欢声笑语,伴着美妙的音乐充满村庄。热闹的篝火晚会开始了,我邀上好朋友、亲人一起来参加。我和朋友们把柴火堆在一起。弟弟和妈妈负责准备烤肉。等到万事俱备, 我用火机把柴火点燃,不一会儿,火花点亮夜空。我们把烤肉放在上面,香气扑满整个院子。闻一闻,尝一尝,“哇!真是色香味俱全啊!”我们手拉手围着火堆跳起舞,唱起歌......


春节的时间总是像白驹过隙,虽然一年中只有一天,但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爱我们的节日,春节!


       我 的 春 节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7(30) 邵鸣悦


等啊等,终于等到了大年夜这一天。


中午一大桌子好吃的好喝的,琳琅满目。但我们还有个习俗,过年吃饭前都要放鞭炮。“噼噼啪啪”的炮声响过后,一大家人才纷纷上桌坐好,动筷子吃饭。“来,大家共同举杯!庆祝2018年来了,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我们都能发大财,当然了身体还是最重要的。”父亲的号召,补充,把家人都逗乐了,同时举杯,空气中传来 了“嘭嘭”的干杯声。


饭后的闲余时光,大家坐在院子里,边享受着午后的温暖阳光,边笑谈着一年中发生的种种事情。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大人们开始准备饺子了。我既帮不上大忙,只好打打下手,端个盘子送个碗的。饺子下锅里后,一个个白皮饱满的饺子不一会就浮在水面上,冒着热气的在水上转着圈,或许是在跳舞,又或许是在庆祝新年。我们边吃边聊,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八点啦!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啦!大家快来看!”舞蹈者们精彩的演技,歌手们优美的声音,魔术师刺激的魔术表演……都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涌出家门,点燃烟花,一个个烟火冲向夜空,绽开美丽的图案,家人们拿出手机拍着,而我也在拍他们。因为我想将他们褪去辛劳,无比开心的笑脸一一记录下来,定格在照片里,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时间匆匆,一年又过去了,不必留恋过去的美好,因为我们们在奋斗,明天会更精彩。

                一 年 又 一 年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7(30)袁欣悦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扭上街……

这首童谣生动地写出了过年时的习俗及习惯。

           

听老一辈人讲述他们幼年过节的情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小年,那一天是祭灶的日子。何为祭灶?祭灶便是祭拜“灶王爷”。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灶王爷的神像,有的呢,供上神像,而没有灶王的就将神像贴在墙上。据说每到小年,灶王爷都要到天上去向玉帝禀报这一家人一年的善恶。所以每到祭灶,人们都会在神像前的桌子上摆上各种食物,人们还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然后将糖稀抹在灶王嘴上,让他多说甜言蜜语。家家户户将灶王爷送上天后,便是祭拜祖宗了。在排位前放上美酒佳肴与时令水果给祖先享用。当点燃香纸和蜡烛后,家人和子孙一起叩拜。


 二十四,扫房子,听奶奶说,因为“尘”和“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在里面,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迎接新春。


春节还可以逛庙会,逛庙会是小孩子最期待的了。有耍狮子、杂技和各种美食,那时候,人们的视野,并没有被四方的大楼禁锢。

  

今年过年,我们回老家住了几天,吃了年夜饭、放了烟花,然后呢?没了。纵然欢乐,但我未曾察觉到与平时不同的地方。


年,过了一次又一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一次比一次条件好,而年味呢?却在一年又一年地失去……

                  我 的 春 节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7(30) 周成来

新年到了,大地上一片欢声笑语。


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也回来了,和我们团聚。


大年三十的早晨,我们开始贴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听大人说,这些是为了防止年兽的到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过年时,一只巨大的年兽出现无恶不作,后来一位法师告诉村民:“年兽怕红色怕红颜色和声响,所以家家户户贴起了红色对联,穿上了红衣服,挂起了红灯笼,放红鞭炮……终于年兽被吓跑了。” 放鞭炮,贴对联的时候,心头重温这些故事,感到好笑。


这些都不是最有意思的,我喜欢的是团圆,在外打拼的大人的归来。大年三十的中午,我把爷爷奶奶叫来吃饭,等他们来到时,桌子上已经摆满了菜:有鱼、鸡、腊肉,鸭腿……各式各样,当然还少不了我们小孩最爱喝的饮料。“干杯”我们开心地吃着菜,聊着天……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下午,我和小伙伴们商量着一件大事,去买爆竹,胆大的我把买的所有爆竹都一口气放完了,礼花类的,旋转类的,烟雾弥漫,我的衣服上都沾满了炮纸。这时已经天黑了,我和小伙伴们一哄而散回家。


晚上我妈包了饺子,饺子里据说有钱,如果能碰到有钱的就幸运。我拼命地吃,但仍没有吃到钱的,却被姐姐吃到了 我生气极了,可能是因为嫉妒吧。


吃过饭后已经八点了,我们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时不时地还笑两声。


看完春晚就睡觉了。


 新的一年,祝我的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春 节 这 一 天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7(30)武梦远

盼望着,盼望着,鞭炮声响了,大年三十到了,春节来了!


今天可不能太晚起床,不是因为过年,而是今早要领红包!领红包的时候嘴上说着不要,但是动作还是要迅速的。看着长辈把一张张红票子装入红包,红包吃撑的样子, 我们的脸上都挂着笑 。


领完红包就要吃早饭了。这几天吃饭前都要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真的让人心“砰砰乱跳”。


吃年夜饭,人家都在晚上,烛光晚餐很浪漫,而我们这地方的习俗是中午要来一大帮亲戚,吃热闹的团圆午饭。往年的这天午饭,要准备两张大桌子——一张大人坐,一张孩子们坐。有些小小孩,吃不好饭,就把妈妈叫来。不过在孩子们的桌子上,最多有三个大人。一盘盘的热腾腾往桌子上端,为我们忙前忙后的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了,虽然我很想帮点忙,无奈我对美食抗拒不了,望着他们一盘盘地端着热腾腾的菜肴,我就想坐在下来吃。我们吃完之后,才轮到爷爷奶奶吃,虽然菜不是很热了,但回锅热一下也是可以的。


吃完饭要上坟,就是给死去的人烧东西,再放点鞭炮。我们这儿,女士不可以上坟,具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男士去上坟,女士就在家里打扫卫生。虽说大年下了,我不想写作业。但怕作业写不齐又要开学了,所以又写了三个小时的作业。


下午,院子里没有一个人影,不知道哪里去了。


晚上,天色渐黑,我正在屋里嗑瓜子儿,跟妈妈唠嗑,突然,一声巨响,出门一看,原来是放烟花了,我们也不甘示弱,搬了四箱出来,分别是:春、夏、秋、冬。放完前两箱之后,爸爸和叔叔说:“唉,买错了,同一家店买的,出来效果都一样。”而我觉得前面的不是太好看,只有最后那一瞬间,“滋啦”一下最美。那我当然是会用手机给抓拍下来的啦。自己家放完之后,就看别人家的了: 有的一大团一大团的,花团锦簇;有的一条一条的,条分缕析……


放完烟花,也就近八点了, 春晚也快到了,我自然是不太喜欢看的,往年的我都没看多少,不就是一帮老演员,老主持人。但我还是看了开头和结尾。看完春晚,也就洗洗睡了。但怎么可能睡得着呢!2017年已经过去,我在努力思考2017年有什么未完成的和遗憾的事,打算在2018年,继续加油!继续努力!


2018年,祝大家888!!!







作者简介:张娟,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愿在语文的世界里,与孩子们童话般地度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