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玉文化

 geros 2018-05-02

作者简介: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等。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古代礼学以及《周礼》、《仪礼》、《礼记》等礼学经典的研究。


古代中国流行爱玉之风,用玉范围十分广泛。就玉的种类而言,可以大别为佩玉、礼玉、葬玉、弄玉等几类。先秦时代佩玉是贵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是说冠的左右有青丝绳垂至耳边,当耳处紧系一块玉石,就是“充耳”(“瑱”),他戴的用鹿皮缝制的弁,在皮的接缝处(“会”)缀饰的玉粒(“璯”),灿如星斗。可知当时的冠弁上镶玉。此外,周代贵族的服饰,还有所谓“组佩”的制度,就是把璜、珩、环、珑、串珠等各种玉饰配套佩带。《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描绘一位美女遨游时,“将翱将翔,佩玉将将”,身上各种佩玉相撞击,发出悦耳的声音。

玉器又是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甲骨文“礼”字写作,像在器皿中放两串玉,用以媚神。《诗经·大雅·云汉》云“圭璧既卒,宁莫我听”,说周宣王因连年大旱,用尽了所有的圭璧来求雨,老天依然不领情。祭神之玉称为“礼玉”,《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璧、琮、圭、璋、琥、璜等历来被认为是礼玉的主要形制。

古代玉器还用于敛葬,称为“葬玉”。古人认为玉器可以防止尸体腐烂。葛洪《抱朴子》说“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周书》说,纣王临死之前以玉环身。《左传》定公五年说,季平子死了,阳虎要用玙璠敛尸。《吕氏春秋·节丧》提到有些人死后“含珠鳞施”,以示厚葬,尸身玉片密如鱼鳞。近年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就是一种更为精致的玉敛葬的葬具。

弄玉是供人把玩的玉器,一般雕刻成牛、虎、鱼、鸟、龟、蝉等动物形象。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弄玉有虎、熊、象、凤、鹤等25种,玲珑可爱,惟妙惟肖,动物局部的特殊质感与习性特征刻画鲜明,显示了很高的审美情趣。

由于制玉工艺为人熟知,所以充斥于日常语言之中。《说文解字》玉部所收的字多达117个,涉及到玉质、玉色、玉声、玉器形制、治玉方法等等,是字数最多的部首之一。玉字对语言的影响可见一斑。“理”的本义是治玉,后借用为治理国家。《诗经·卫风·淇奥》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琢、磨、攻、错,都是指玉器的加工方法。《礼记·聘义》说“瑕不揜瑜,瑜不揜瑕”,瑜是美玉,瑕是疵点,两者不可掩隐。瑜、瑾、珩、瑗、瑛、瑶等都是美玉,故人名中采用极多。玉器还往往有代表语言的功用,如玦字与“决绝”之决同音,《荀子·大略》说“绝人以玦”,就是借用此意。《左传》闵公二年,“公与石祁子玦”,是说卫懿公给石祁子玦,暗示他要决断。《王度记》说“大夫俟放于郊三年,得环乃还,得玦乃去”,环与还同音,故得之乃还。

玉有超凡脱俗之美,因而往往成为美的同义词,《诗经·魏风·汾沮洳》说“彼其之子,美如玉”,《诗经·召南·野有死》说:“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在外交或礼仪场合,玉字多用为敬语字。《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见赵太后时说“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称太后身体为“玉体”,是尊敬的说法。《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展喜对齐侯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把入侵说成玉趾将临,是外交辞令。后来这类词语越来越多,如称人行步为“玉步”,称人为保持气节而死为“玉碎”,称人之女为“玉女”,成人之美为“玉成”,祝人安好为“玉安”等等,不胜枚举。

《说文解字》解释玉的字义说:“石之美,有五德者。”将玉说成是有仁、义、知、勇、絜五种德行的美石,古人重视德行修养,故赋予它五德的含义。作于战国时代的《王度记》说:“玉者有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湿不重,薄不浇,廉不伤,疵不掩,是以人君宝之。”先秦的士喜欢佩玉,不仅为了展示仪容,更是为了展示内心美德。玉器加工,至为不易,《礼记·乐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以治玉比喻君子修德。玷是玉上的疵点,《诗经·大雅·抑》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人言之“玷”无法磨灭,因此出言当谨慎。

玉器与青铜器是古代中国居于主流地位的艺术珍品,它们的风格奠定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基调。而玉器产生的年代早于青铜器,对后者有着直接的影响。


—— 摘自 彭林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