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冰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关于明清小冰期的形成,至今仍然是个迷。
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至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550年至公元1770年),全球气温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这长达300多年的寒冷期,在世界上历史上被称为“小冰期”,中国的历史学者常常称之为“明清小冰期”。 在明清小冰期,长江曾经出现过结冰长达一个月的现象,而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之厚,如履平地。 公元1453年农历十一月至公元1454年孟春,山东“大雪数尺,人畜多冻死”。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农历十二月,广州府多个地方出现了鹅毛大雪,从十二月初六日至初八日,大雪下了三天,导致从化县“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当地的老人都说,这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的现象。 气温下降,会出现连锁反应,旱灾、蝗灾、瘟疫频繁,而这些自然灾害在明末清初之时似乎达到了高峰。 崇祯年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并且有向长江流域蔓延的趋势,河网密布,鱼米之乡的浙江省也出现了连年的旱灾。 旱灾之后,还出现了瘟疫。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空”,陕西、山东等地也发生了瘟疫,这些瘟疫,大多数其实是鼠疫。 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明朝与后清(清)之间发生的战争,使得明末清初的人口锐减,明朝人口在万历年间达到了2亿,万历以后,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了清朝顺治年间,中国的人口可能不到1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