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给大家讲了两个层次。实际达到了这前两个层次,研究历史文献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那么接下来就讲历史地理文献阅读的第三个层次: 历史地理的文献阅读需要地理学眼光。 所谓地理学眼光,是指在阅读历史文献时能敏锐地发掘地理信息。中国台湾的史学家柏杨写过《白话资治通鉴》,我上大学时翻过几卷,其中就发现这书中还是用了不少历史地图的,其中有些地理问题他也是在写书时认真思考过的。 就像天文学家从史书中发现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是日食一样,很多地理现象都藏在古典文献中。 举几个历史地理学里很有名气的例子: exp.1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通过对《山经》(中国古代经典地理文献之一,详见我们推送的《中国古代地理文献简介(一)》)的考证,认为在先秦时期河北平原存在一条黄河河道,这就是所谓《山经》大河。按照研究思路,我们认为,谭其骧先生开始是在阅读《山经》中的《北次三经》时发现了许多河流汇入“河”的记载。先秦时期文献中的“河”应是黄河,基本成为公认。结合《汉书·地理志》的文献内容,得出河北平原西部的太行山发源的众多河流在先秦时期曾直接汇入黄河的结论。 由于前人均认为《禹贡》中所述的大河为历史文献中的最早的一条黄河故道,谭其骧先生“发现”的《山经》大河刷新了这一纪录。今天,如果我们要学习历史上黄河的变迁过程,首先就要了解《山经》大河。有趣的是,发现黄河故道的竟是《山经》这部以山为纲的文献。谭其骧先生能够从《山经》中发现黄河的身影,足见其研究功力之深厚。 exp.2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通过对《汉书·地理志》、《水经》和《太平寰宇记》等文献的阅读,在《历史时期渤海湾西部海岸线的变迁》一文中反驳了丁骕的《华北平原之生成》一文,通过对今天津、河北等地的古地名考证和古河流分析,大体确定了西汉与北宋时期渤海湾西部海岸线的大体位置。古代文献并没有专门述及海岸线状况的内容,却有州县与海岸距离的记载。一般来说,古代郡县的行政中心不会设置在海边的泽卤之地,这是另一判断海岸线位置的依据。另外,古河流的下游情况,也会间接提供海岸线的有关信息。结合地理知识,能够较为贴近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丁骕仅仅靠地质资料来得出结论,而在历史时期没有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中的地理信息,因此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贝壳堤。渤海湾西海岸历史时期的海岸线与贝壳堤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来,达到第三个层次需要结合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各方面知识。到这个层次,历史地理学的文献阅读能力应当算是高手了。但是历史地理学如果只依靠文献阅读,而没有进一步的地理分析和野外考察,仍然是不完整的历史地理学。 作者:卜庸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