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的荨麻疹 被我用食疗加少量药物调理好了 多亏这几年的积累

 gztxd 2018-05-02

所谓营养学,就是现代西医发现东方动植物居然能治病,然后研究发现,原来是动植物含有的天然药物或者营养成份的原理。所以,营养学本身就是同时产生在中医和西医的基础上的。但是中国营养学和外国不同,中国营养学可以借助中医的经验,威力上和外国营养学不可同日而语。中医的食疗,如果见效一定是营养学原理。比如中医里说的,伤风着凉时喝点生姜葱白桔皮水,体质强的很快就没事,扛过去了,体质弱的就发展到感冒咳嗽发烧了·······。

有人会问:葱白生姜桔皮水有那么神奇吗?神奇在哪里?说到底还是这几种药食同源的食材所含的营养物质、营养成份在起作用嘛。具体怎么讲?中医的角度,这几种都是热性、温性的,可以驱寒暖胃促消化等;营养学角度,这几种食材含有热性挥发物,生姜含姜辣素、挥发油等,吃过生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葱含有挥发油,蒜素、胡萝卜素、维生素、钙、镁等;桔皮、陈皮含挥发油橙皮甙、柑橘素、黄酮化合物等。哪个更清晰、直观、明了?不过,这个看各人喜好,喜欢用中医就多用点中医,喜欢用营养学就多用点营养学,效果怎么样自己斟酌、掂量,没人能阻拦得了。我还记得有个营养师同学跟我说过,她的一个很能做营养餐的朋友孩子反复扁桃体发炎,经常生病,这个说明什么?我就不多说了,只懂营养学是不够的,还要懂中医知识!!!大家同意我的说法吗?

为什么呢?同样是食物,中医食疗有效,营养学食疗有效,只是体系不同,说法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中医是以食物的五性(热性温性平性凉性寒性等)为依据,营养学是以食物所含营养成份为准。但是我发现一个缺点,就是中医的过度强调寒凉,比如有的人说冬天不能吃冷的水果,不要吃寒凉的食物(很多年前,我就是这样被一个所谓的中医养生能人给误导了,吃了不少亏,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做健康行业的原因之一)。外国营养学提倡生冷,多补充维生素、植化素等,不分寒热,不分季节。这两种都是比较极端的做法。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活实践和体验,个人总结,如果单从营养学角度安排饮食并不妥,尤其是胃肠比较寒的,大量蔬菜水果吃下去根本不舒服。只有结合中医的食物属性调整才更合适。冬天可以吃适量水果,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太寒凉的水果还可以稍微加热后再吃,这样即吃到了水果,又补充了营养,是不是更完美?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嘛。

只是古代人,哪里懂蛋白质、维生素啊?

我们以药圣孙思邈为例子!孙思邈成名在一件事上--猜猜是那件事?有一年京城长安,很多富人家出现了很多患者,都是全身乏力、下肢浮肿,整个京城医师们都束手无策,查不出原因。孙思邈发现这些患者都是富裕人家的人,所以,他判断,肯定是食物哪里不对。后来,一家家厨房查过去,也没发现什么啊,都是鱼/肉、米饭啊,然后,他自己家都是吃的糙米,这些富裕人家的人,都是吃的精白米饭。就这点区别,孙思邈心中一动,感觉有思路了。然后,他就让患者家属,把麦麸给患者们吃,奇迹出现了,患者们疾病迅速好转。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其实就是长期精白米饭,导致缺乏VB1了。孙思邈懂VB1吗---不懂!孙思邈懂蛋白质吗---不懂!孙思邈懂多糖吗---不懂!孙思邈懂VC吗---不懂!孙思邈懂VE吗---不懂!这就是营养学强大的地方,跟中医的食疗药膳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古代人肯定讲不清具体原理的,就会模仿大自然编些理论,比如,上火、阴虚、阳虚、风寒暑湿燥等。但是,我们不是要嘲笑中医,相反中医积累了3000年大量经验,理论上,也许讲不大清,让人比较难理解,但是,实践上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很多方面还是不错的。我在营养学上产生这么多大量的原创理论,就是受益于大量中医经验。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总结,我现在在小儿喂养上已经越来越少用药了。做好平时的饮食喂养,打好营养基础,有较强的免疫抵抗力,就不容易生病。有个风吹草动,马上调整饮食和进行护理,很容易就处理好了,尽量在初期控制好,不让它发展到下一步更严重的症状。比如我现在有时不小心着凉了,我马上调整饮食和采取一些措施,基本不会发展到咳嗽,发烧更不用说,我很少发烧。我老师更牛,“感冒,很少超过半小时---对我来说,感冒能引起我的咳嗽--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是我老师的原话,你信不,就是因为结合中、西医、营养学三大学科,掌握了大量的现代营养医学知识和疾病原理,才有这实力,肯定有人要说我在吹大牛了,哈哈。

中医有句话叫“人体自有大药”,这个大药在哪里?指的就是我们自身的免疫抵抗力,简称“抗体”,抗体是指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的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淋巴液、组织液、黏膜分泌物以及某些细胞膜上,是构成机体体液免疫的主要物质。抗体哪里来?主要还是日积月累的食物供应身体营养,让身体更强壮,身体强壮了,免疫抵抗力就强了嘛!大部份孩子容易感冒咳嗽发烧之类,基本都是饮食不均衡(先天体质弱的另当别论),吃太多肉蛋鱼,甜食,油炸煎烤不健康烹饪方式的垃圾食品。蔬菜粗杂粮又吃太少,身体内消化系统负担过重,出故障了,就很容易消化不良、食积,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很多父母爷爷奶奶都觉得一定要给孩子多吃点肉,然后给孩子吃太多动物性食物和甜食,导致体质很差,容易感冒,感冒了又上医院各种吃药、打针输液,体质越来越差,恶性循环……记住一句话,小儿喂养维护好消化系统非常重要。做好合理喂养免疫抵抗力会更强,少生病,父母爷爷奶奶也少操心,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儿科医生跑路了。关于小儿感冒咳嗽的文章我之前发表了很多篇了,大家可以参考下,都是我这些年的经验。

一路走来不容易呀,很庆幸自己能接触到营养医学这行,学到了健康知识,同时能合理运用,不仅小孩少生病,大人也受益。能有效用好食物确实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个例子,我曾经用桑葚和西瓜为主,其它食物为辅,加少量中草药自己调好了儿子的胆碱能性荨麻疹,他后背痒的时候可是抓狂呀,庆幸我给他治好了,还有一些例子以后慢慢说给大家听。总之,个人认为所谓西方营养餐,并不适合我们中国人,还要结合中医的食疗、药食同源的方法才更好。真正的中国营养学和外国不同,结合中医的食疗合理运用能更好地造福百姓。我虽然也学了营养学,但我是不会完全认可西方营养学的膳食安排的,只能是取其优点,再结合中医的经验,不过中医也有不足之处,综合运用吧。我最早是从学习中医又转学营养,现在饮食上在慢慢把中医和营养学联合运用,疾病调理方面还是要中西医营养学三者相结合运用更完美,这样是不是比较合理?

大家都来说说看!!!

最后再啰嗦几句 ! ! !

西医是伟大的,中医是伟大的,营养学是伟大的,所以不是三者谁比谁厉害。关键是你水平如何,能不能三大学科融会贯通。

比如一个人得了甲亢,利用西医学的知识可以迅速判断你甲亢是属于哪一类,然后看中医学过去对甲亢的描述和手段,最后用营养学来分析整理。

如果你碰到一个医师如此强大,能把三大学科融会贯通,作为患者你是八辈子幸运。

如果你碰到一个中医贬低西医或者营养学,这种中医不用理会的,肯定老古董落伍的。

如果你碰到一个西医贬低中医或者营养学,这种西医不用理会的,肯定知识面很窄,找他看病多半是倒霉的结果。

如果你碰到一个营养师贬低西医或者中医,这种营养师不用理会的,肯定知识面很窄,找他调理多半是倒霉的结果。

真正的高手,根本没空去贬低谁的,都是每天大量吸取各种学科知识。按照这个标准,很容易找到高手。

西医学、中医学、营养学,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手段,三者不是互相能替代的,而是互相促进和弥补的。

单一西医学在摸象中,单一中医学也在摸象,单一营养学也在摸象,所以我们干脆把这三个学科都联合起来。

作为患者,如果你遇到一个医师,他能够同时精通西医学、中医学、营养学,那你是幸运透顶了!

酸、胀、痛、麻、木----用中医的话都叫不通淤堵,因为太笼统泛泛,这就明显体现出中医理论的不足。虽然都是不通淤堵,但原理和程度是明显不同的:酸说明肌肉无氧做功产生乳酸多,胀是缺氧血管扩张,痛是血管痉挛或者不通,麻是神经开始损伤,木是神经已经出现损伤。


所以、营养学的诞生并不是用来取代西医学和中医学,而是作为一种强力的弥补手段。西医学和中医学只是二环,单靠这二环很多健康疾病问题,你无法清晰解释解决。直到第三环营养学诞生,这就发展出了营养学。但是,没有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基础,是发展不出营养学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中医理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原地踏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