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蓉专栏】以高考古诗词阅读为例谈谈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对语文教学的启发

 深思的草甸 2018-05-02

以高考古诗词阅读为例谈谈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对语文教学的启发

文/陈玉蓉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它同“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共同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对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除了有“语言文字表达”二十分之外,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和写作当中都有体现。本文就古诗词阅读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诗歌阅读是高考历年来的保留题型,2017年的全国卷有了一些新的改变,由原来的两个主观题变为一个客观题和一个主观题。无论题型怎么变,基于诗歌的理解始终是答题的基础。读作品都包含有读文本、读作者、读出自己这样的过程。诗歌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文本来读懂作者心意。作者心意是阅读者在“读懂作者”这个层面要攻克的最终“堡垒”。


1、作者表达心意,除了少数直抒胸臆的信息外,总要凭借某些载体或经由某些媒介来传达这种心意。我们将这种“载体”或“媒介”称为“触媒”——它是触发、寄寓作者情感态度观点意念的土壤。一般而言,一个阅读文本的“触媒”可以表现为四类:人,事,景,物。与之对应的“载道”情态为:人中见意(如2013重庆钱继章的《鹧鸪天 酬孝峙》),事中见怀(如2017全国1卷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景中见情(如2016山东卷孙周卿的《水仙子 舟中》),物中见志(如2010山东卷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触媒决定了作品的取材,而作者的意图意旨蕴含其间。


2、触媒之所以能进入作者眼中心中,是因为它们与作者“我”的性格、经历、际遇、处境、心境发生了必然的关系。在这些触媒之上蒙上了作者“我”独特的眼光,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便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如2017年天津卷王安石的《太湖恬亭》此诗写于王安石因创造新法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时。处江湖之远,才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涵水、幽树、相依的鸟都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日落断桥上诗人独享宁静美景,物与我、景与境如此完美相融。


3、而触媒与学生之间不一定心灵相通,这就需要教师在触媒与学生之间铺桥修路。潘新和教授说:“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



(1)将单个修饰词丰富为双音节词再转化为四字词语。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物象: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大漠”可以描述为沙漠广袤,再演化为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这样壮阔雄奇的景象就具体化了。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应为疏影横斜清浅水,暗香浮动黄昏月。水和月的特点得到突出,以此来衬托梅的姿态神韵。


(3)补充省略句准确把握诗人思想感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


(4)通过设问想象,把握诗歌意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谁)“听春雨”?为什么“一夜听”?“明朝卖杏花”是实景还是虚景?原来是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


(5)根据触媒之间的联系,领会诗歌语言风格。“峨峨两云鬟,晓镜新开妆”(《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青山与青丝相似点青,山峰巍峨和发髻高耸又是相似点,水清澈才可能当镜子,那么清新自然的风格便明了。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素养》明确指出“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李镇西老师也说过“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建构心智的能力。”诗歌阅读题,并非给点答题模板就是万能。读懂诗歌,撩开诗歌神秘的语言面纱并非一日之功,有赖于长期的训练。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