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传相应部---第12经 因缘篇.因缘相应(37-50)

 南山_松柏 2018-05-02

       本公众号提供南传上座部属佛教的巴利三藏---律藏、经藏(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论藏的翻译解释,供师兄们精进修学佛陀正法。




[三七] 第七 非汝之物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此身非汝等之物,亦非属他人之物。’
三 ‘诸比丘!应知此乃依先业所造者,依先业所思考者,依先业所感受者。
四 诸比丘!然则圣弟子闻缘起,则善思念。
五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因行灭有识灭,如是乃全苦蕴之灭。’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37经/非你们的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这个身体不是你们的,也不是其他人的,比丘们!这是旧业,应该被看作被造作的、被思惟的、能被感受的。 

  在那里,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善如理作意缘起:『像这样,当这个存在了,则有那个;以这个的生起,则那个生起;当这个不存在了,则没有那个;以这个的灭,则那个被灭,即: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本修行愿(SA.295)」,南传作「这是旧业,应该被看作被造作的、被思惟的、能被感受的」(Purāṇamidaṃ……kammaṃ abhisaṅkhataṃ abhisañcetayitaṃ vedaniyaṃ daṭṭhabb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它是旧的业,被看作被产生的与被意志形成的,被感受的」(It is old kamma, to be seen as generated and fashioned by volition, as something to be felt)。

------------------------------------


[三八] 第八 思(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而有识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而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然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无此识定之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于未来则无再生;于末来无再生,则灭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38经/思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凡意图,凡计画,凡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当有根据地时,就有识的依止处;当有那识的依止处与增长时,则有未来再生的诞生;当有未来再生的诞生,则生起未来的生、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比丘们!如果不意图,如果不计画,但如果仍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当有根据地时,就有识的依止处;当有那识的依止处与增长时,则有未来再生的诞生;当有未来再生的诞生,则生起未来的生、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比丘们!但当不意图,不计画,无烦恼潜在趋势,则没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当没有根据地时,就没有识的依止处;当没有那识的依止处与增长时,则没有未来再生的诞生;当没有未来再生的诞生,则未来的生、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被灭,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若思量(SA.253)」,南传作「凡意图」(Yañca……cet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人之所意图」(what one intends),并引注释书说,这是「包括三界所有善与恶的意志」。按:动词「ceteti; cetayati; cinteti」一般都译为「想;思考;考虑」,但菩提比丘长老将之英译为动词「intend」(打算;意图),而却将其相关的名词「cetanā」(古译为「思」,SN.12.38的经名就用这个字)英译为「volition」(意志;意志力;决心;意欲),另外,以动词「intend」的名词「intention」来译另一个与动词「ceteti」无关的名词「saṅkappa」(汉译为「(意)志;思惟;意图」,其动词为saṅkappeti在巴利语中少用),原因是英文中缺乏对应「volition」的动词之缘故,所以「思量」其实是动词,有「意图」的意思。

  「则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ārammaṇametaṃ hoti viññāṇassa ṭhitiy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这成为为了维持识的基础」(this becomes a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consciousness),并引注释书说,所维持的为「业识」(kammic consciousness),而「ārammaṇam」指的是「缘」(condition;巴利原文paccaya),不是在阿毗达摩中常指的「识的对象(一般译为「所缘」)」的意思。


------------------------------------


[三九] 第九 思(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则有名色之显现。
三 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而有受,……爱,……取,……有,……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住增长时,有名色之显现。
五 缘名色有六处……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六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者,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无名色之显现,因名色灭,有六处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39经/思经第二(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凡意图,凡计画,凡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当有根据地时,就有识的依止处;当有那识的依止处与增长时,则有名色的下生;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以六处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中略)渴爱……取……有……生……生起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比丘们!如果不意图,如果不计画,但如果仍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当有根据地时,就有识的依止处;当有识的依止处与增长时,则有名色的下生;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比丘们!但当不意图,不计画,无烦恼潜在趋势,则没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当没有根据地时,就没有识的依止处;当没有识的依止处与增长时,则没有名色的下生;以名色灭而六处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使」,南传作「烦恼潜在趋势」(anusayo,另译为「随眠;烦恼;使」),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表面下的趋势」(the underlying tendency)。

  「若思量(SA.253)」,南传作「凡意图」(Yañca……cet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人之所意图」(what one intends),并引注释书说,这是「包括三界所有善与恶的意志」。按:动词「ceteti; cetayati; cinteti」一般都译为「想;思考;考虑」,但菩提比丘长老将之英译为动词「intend」(打算;意图),而却将其相关的名词「cetanā」(古译为「思」,SN.12.38的经名就用这个字)英译为「volition」(意志;意志力;决心;意欲),另外,以动词「intend」的名词「intention」来译另一个与动词「ceteti」无关的名词「saṅkappa」(汉译为「(意)志;思惟;意图」,其动词为saṅkappeti在巴利语中少用),原因是英文中缺乏对应「volition」的动词之缘故,所以「思量」其实是动词,有「意图」的意思。 

  「入于名色(SA.360)」,南传作「则有名色的下生」(nāmarūpassa avakkanti hoti),《杂阿含284经》作「追逐名色」。

------------------------------------


[四〇] 第十 思(之三)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思量,企画,思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三 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故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于未来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五 诸比丘!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时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有未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六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则无住。
七 无识之住,且不增长时,则无系着,无系着故无往来,无往来故无生死,无生死故,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灭。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此颂曰:
生者迦拉罗 二智无明缘
非汝所有物 以及三种思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0经/思经第三(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凡意图,凡计画,凡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当有根据地时,就有识的依止处;当有那识的依止处与增长时,则有倾向;当有倾向时,则有来去;当有来去时,则有死生;当有死生时,则生起未来的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比丘们!如果不意图,如果不计画,但如果仍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当有根据地时,就有识的依止处;当有识的依止处与增长时,则有倾向;当有倾向时,则有来去;当有来去时,则有死生;当有死生时,则生起未来的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比丘们!但当不意图,不计画,无烦恼潜在趋势,则没有那识存续的根据地;当没有根据地时,就没有识的依止处;当没有识的依止处与增长时,则没有倾向;当没有倾向时,则没有来去;当没有来去时,则没有死生;当没有死生时,则未来的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被灭,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剎帝利黑齿品第四,其摄颂: 

  「这已生成的与黑齿,智之事二则, 

   以无明为缘二则,非你们的、思三则。」 

「使」,南传作「烦恼潜在趋势」(anusayo,另译为「随眠;烦恼;使」),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表面下的趋势」(the underlying tendency)。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若思量(SA.253)」,南传作「凡意图」(Yañca……cet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人之所意图」(what one intends),并引注释书说,这是「包括三界所有善与恶的意志」。按:动词「ceteti; cetayati; cinteti」一般都译为「想;思考;考虑」,但菩提比丘长老将之英译为动词「intend」(打算;意图),而却将其相关的名词「cetanā」(古译为「思」,SN.12.38的经名就用这个字)英译为「volition」(意志;意志力;决心;意欲),另外,以动词「intend」的名词「intention」来译另一个与动词「ceteti」无关的名词「saṅkappa」(汉译为「(意)志;思惟;意图」,其动词为saṅkappeti在巴利语中少用),原因是英文中缺乏对应「volition」的动词之缘故,所以「思量」其实是动词,有「意图」的意思。

------------------------------------


第五 家主品

[四一] 第一 五畏罪(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给孤独家主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给孤独家主曰:
三 ‘家主!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依慧善见、善知圣法时,彼若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我于地狱灭,趣畜生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为不堕恶趣者。决定入达菩提之终极。’
四 令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五 家主!杀生者,缘杀生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杀生,使彼畏罪静止。
六 家主!不与取者,缘不与取,亦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不与取,能使彼畏罪静止。
七 家主!邪欲行者,缘于邪欲行,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邪欲行,能使彼畏罪静止。
八 家主!妄语者,缘于妄语,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妄语,能使彼畏罪静止。
九 家主!饮酒者,缘于饮酒,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因断绝饮酒,能使彼畏罪静止。
此等是五畏罪之静止。

一〇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
一一 家主!于是圣弟子,对佛抱不坏之信--‘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者,是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一二 对法抱不坏之信--‘法乃由世尊善说者,即:[其法]乃有现果报,有不时报,所谓来见者,为导引之所在者,此乃由各各识者所不可不知之[法]。’
一三 对僧伽抱不坏之信--‘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以智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亦即四双八辈者是。此之世尊弟子僧伽,应予以供养、尊重、布施、合掌,此乃世间之无上福田。’
一四 是圣者所称赞之戒具足,其戒为不坏、不毁、不截、无秽,导于自由、识者所喜、无污,是转向定者。
此等是具足四预流支。
一五 依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
一六 家主!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即:彼有故此有,彼无时故此无,彼生故此生,彼灭故此灭。
一七 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因无明无余,离贪、灭,乃行灭,因行灭,乃识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以此慧而善见、善知正法。
一八 家主!圣弟子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而善见、善知此等之圣法时,若彼欲,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我地狱灭、畜生趣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

翻译


汉译经文5.屋主品 

相应部12相应41经/五恐怖的仇恨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那时,屋主给孤独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世尊对屋主给孤独这么说: 

  「屋主!当圣弟子之五恐怖的仇恨已平息,具备四入流支,以慧善见、善洞察了圣方法,当他愿意时,他就能以自己记说自己:『于地狱已尽,畜生界已尽,饿鬼界已尽,苦界、恶趣、下界已尽,我是入流者,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 

  哪五个恐怖的仇恨已平息呢?屋主!凡杀生者,缘杀生而产生当生之恐怖的仇恨,也产生来生之恐怖的仇恨,也感受心的忧苦,这样,对离杀生者来说,那恐怖的仇恨已平息。 

  屋主!凡未给予而取者,缘未给予而取而产生当生之恐怖的仇恨,也产生来生之恐怖的仇恨,也感受心的忧苦,这样,对离未给予而取者来说,那恐怖的仇恨已平息。 

  屋主!凡邪淫者,缘邪淫而产生当生之恐怖的仇恨,也产生来生之恐怖的仇恨,也感受心的忧苦,这样,对离邪淫者来说,那恐怖的仇恨已平息。 

  屋主!凡妄语者,缘妄语而产生当生之恐怖的仇恨,也产生来生之恐怖的仇恨,也感受心的忧苦,这样,对离杀生者来说,那恐怖的仇恨已平息。 

  屋主!凡榖酒、果酒、酒放逸处者,缘榖酒、果酒、酒放逸处而产生当生之恐怖的仇恨,也产生来生之恐怖的仇恨,也感受心的忧苦,这样,对离榖酒、果酒、酒放逸处者来说,那恐怖的仇恨已平息。这五个恐怖的仇恨已平息。 

  具备哪四入流支呢?屋主!这里,圣弟子对佛具备不坏净:『像这样,那世尊是是阿罗汉、遍正觉者、明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知者、被调伏人的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世尊。』 

  对法具备不坏净:『法是被世尊善说的、直接可见的、即时的、请你来见的、能引导的、智者应该自己经验的。』 

  对僧团具备不坏净:『世尊的弟子僧团是依善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依正直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依真理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如法而行者,即:四双之人、八辈之士,这世尊的弟子僧团应该被奉献、应该被供奉、应该被供养、应该被合掌,为世间的无上福田。』 

  具备圣所爱戒:『无毁坏的、无瑕疵的、无污点的、无杂色的、自由的、智者所称赞的、不取着的、导向定的。』具备这四入流支。 

  什么是以慧善见、善洞察了圣方法呢?屋主!这里,圣弟子善如理作意这缘起:『像这样,当这个存在了,则有那个;以这个的生起,则那个生起;这样,当这个不存在了,则没有那个;以这个的灭,则那个被灭,即: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但以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中略)以触灭而受灭;以受灭而渴爱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这是以慧善见、善洞察了圣方法。 

  屋主!当圣弟子的这五恐怖的仇恨已平息,具备这四入流支,以慧善见、善洞察了这圣方法,当他愿意时,他就能以自己记说自己:『于地狱已尽,畜生界已尽,饿鬼界已尽,苦界、恶趣、下界已尽,我是入流者,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法是被世尊善说的、……智者应该自己经验的。」为 关于「法」的定型句,参看《杂阿含215经》「附记」比对。 

------------------------------------


[四二] 第二 五畏罪(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世尊曰:
三 ‘诸比丘!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地狱灭……不堕于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三 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诸比丘!杀生者,……
诸比丘!不与取者,……
诸比丘!邪欲行者,……
诸比丘!妄语者,……
诸比丘!饮酒者,……
此等之五畏罪令静止。
四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
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对佛……对法……对僧伽……具足圣者所称赞之戒。
具足此等四预流支是。
五 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
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
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是。
六 诸比丘!圣弟子令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地狱灭、趣于畜生灭、于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2经/五恐怖的仇恨经第二(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当圣弟子的这五恐怖的仇恨已平息,具备四入流支,以慧善见、善洞察了圣方法,当他愿意时,他就能以自己记说自己:『于地狱已尽,畜生界已尽,饿鬼界已尽,苦界、恶趣、下界已尽,我是入流者,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 

  哪五个恐怖的仇恨已平息呢?比丘们!凡杀生者,缘杀生而产生当生之恐怖的仇恨,也产生来生之恐怖的仇恨,也感受心的忧苦,这样,对离杀生者来说,那恐怖的仇恨已平息。比丘们!凡未给予而取者,……(中略)比丘们!凡邪淫者,……(中略)比丘们!凡妄语者,……(中略)比丘们!凡榖酒、果酒、酒放逸处者,……(中略)。这五个恐怖的仇恨已平息。 

  具备哪四入流支呢?比丘们!这里,圣弟子对佛……(中略)对法……(中略)对僧团……(中略)具备圣所爱戒……(中略)。具备这四入流支。 

  什么是以慧善见、善洞察了圣方法呢?比丘们!这里,圣弟子善如理作意这缘起:……(中略)。这是以慧善见、善洞察了圣方法。 

  「比丘们!当圣弟子的这五恐怖的仇恨已平息,具备这四入流支,以慧善见、善洞察了这圣方法,当他愿意时,他就能以自己记说自己:『于地狱已尽,畜生界已尽,饿鬼界已尽,苦界、恶趣、下界已尽,我是入流者,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 

------------------------------------


[四三] 第三 苦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苦之集与苦之灭。汝等谛听……

三 ‘诸比丘!苦之集者,何耶?
四 依眼与色而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五 依耳与声……
六 依鼻与香……
七 依舌与味……
八 依身与触……
九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一〇 诸比丘!苦之灭者,何耶?
一一 依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一二 依耳与声生耳识。
一三 依鼻与香生鼻识。
一四 依舌与味……
一五 依身与触……
一六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一七 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3经/苦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我将教导苦的集起与灭没,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什么是苦的集起?缘于眼与色而生起眼识,三者的会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比丘们!这是苦的集起。 

  缘于耳与声音而生起耳识,……(中略)缘于鼻与气味……(中略)缘于舌与味道……(中略)缘于身与所触……(中略)缘于意与法而生起意识,三者的会合为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比丘们!这是苦的集起。 

  比丘们!什么是苦的灭没?缘于眼与色而生起眼识,三者的会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但就是以这渴爱的无余褪去与灭而取灭,以取灭而有灭,以有灭而生灭,以生灭而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被灭,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比丘们!这是苦的灭没。 

  缘于耳与声音而生起耳识,……(中略)缘于鼻与气味……(中略)缘于舌与味道……(中略)缘于身与所触……(中略)缘于意与法而生起意识,三者的会合为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但就是以这渴爱的无余褪去与灭而取灭,以取灭而有灭,以有灭而生灭,以生灭而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被灭,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比丘们!这是苦的灭没。」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谛听!」,南传作「你们要听!」(suṇāth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听!」(listen)。


------------------------------------


[四四] 第四 世间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其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世间之集与灭,汝等谛听……

三 ‘诸比丘!世间之集者,何耶?
四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此乃世间之集。
五 依耳与声……
六 依鼻与香……
七 依舌与味……
八 依身与触……
九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此乃世间之集。

一〇 诸比丘!世间之灭者,何耶?
一一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此为世间之灭。
一二 依耳与声……
一三 依鼻与香……
一四 依舌与味……
一五 依身与触……
一六 依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一七 诸比丘!此乃世间全苦蕴之灭。’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4经/世间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我将教导世间的集起与灭没,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什么是世间的集起?缘于眼与色而生起眼识,三者的会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绝望生起,比丘们!这是世间的集起。 

  缘于耳与声音……(中略)缘于鼻与气味……(中略)缘于舌与味道……(中略)缘于身与所触……(中略)缘于意与法而生起意识,三者的会合为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中略)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绝望生起,比丘们!这是世间的集起。 

  比丘们!什么是世间的灭没?缘于眼与色而生起眼识,三者的会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但就是以这渴爱的无余褪去与灭而取灭,以取灭而有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比丘们!这是世间的灭没。 

  缘于耳与声音……(中略)缘于鼻与气味……(中略)缘于舌与味道……(中略)缘于身与所触……(中略)缘于意与法而生起意识,三者的会合为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但就是以这渴爱的无余褪去与灭而取灭,以取灭而有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比丘们!这是世间的灭没。」 

------------------------------------

[四五] 第五 那提迦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那提迦村之砖瓦家。

二 尔时,世尊,独自宴坐,而宣说此法门曰:
三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依耳与声……
五 依鼻与香……
六 依舌与味……
七 依身与触……
八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九 依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〇 依耳与声……
一一 依鼻与香……
一二 依舌与味……
一三 依身与触……
一四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五 尔时,一比丘,因漏闻世尊之语而起立。
一六 世尊见此比丘,因漏闻而起立。
一七 见而谓于此比丘曰:‘比丘!汝欲闻此法门耶?’
‘唯然,大德!’
一八 ‘比丘!汝应受持此法门。比丘!汝应善知此法门。比丘!具足此法门之义,是乃梵行之初。’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5经/亲戚村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亲戚村的砖屋中。 

  那时,当世尊独自静坐禅修时,说这法门: 

  「缘于眼与色而生起眼识,三者的会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缘于耳与声音……(中略)缘于鼻与气味……(中略)缘于舌与味道……(中略)缘于身与所触……(中略)缘于意与法而生起意识,三者的会合为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缘于眼与色而生起眼识,三者的会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但就是以这渴爱的无余褪去与灭而取灭,以取灭而有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缘于耳与声音……(中略)缘于鼻与气味……(中略)缘于舌与味道……(中略)缘于身与所触……(中略)缘于意与法而生起意识,三者的会合为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但就是以这渴爱的无余褪去与灭而取灭,以取灭而有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当时,某位比丘站立屏息侧听世尊。世尊看见那位比丘站立屏息侧听,看见后,对那位比丘这么说: 

  「比丘!你听见这法门了吗?」 

  「是的,大德!」 

  「比丘!你要学习这法门,比丘!你要学得这法门,比丘!你要忆持这法门,比丘!这法门具利益,有关梵行的基础。」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法镜经」,南传作「法镜法门」(dhammādāso dhammapariyāyo,逐字直译为「法+镜子+法+法门」),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法的解说,法的镜子」(that Dhamma exposition, the mirror of the Dhamma)。「法门」(dhammapariyāyaṃ, dhammapariyāyo,另译为「法的法门;法的教说」),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法的讲说;法的解说」(Dhamma discourse, Dhamma exposition)。

  「亲戚村」(ñātike, ñātika),地名,菩提比丘长老引注释书说,有两个村落依一个池潭为邻,分别住有两兄弟的儿子,其中一个就被称为「亲戚村」。

------------------------------------


[四六] 第六 异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问候,交谈致意于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昙!如何是彼作而彼经验耶?’
‘婆罗门!彼作而彼经验者,此乃一极端。’
四 ‘瞿昙!又如何他作而他经验耶?’
‘婆罗门!他作而他经验者,此乃第二之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五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瞿昙!稀有哉!……尊瞿昙!请受我从今日以后,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6经/某位婆罗门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 

  那时,有某位婆罗门去见世尊。抵达后,与世尊互相欢迎。欢迎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位婆罗门对世尊这么说: 

  「怎么样,乔达摩先生!『作者即是感受[结果]者。』吗?」 

  「『作者即是感受[结果]者』,婆罗门!这是第一种极端。」 

  「要不然,乔达摩先生!『作者是一,感受[结果]者是另一。』吗?」 

  「『作者是一,感受[结果]者是另一』,婆罗门!这是第二种极端。 

  不往这两个极端后,如来以中间说法:『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当这么说时,那位婆罗门对世尊说: 

  「太伟大了,乔达摩先生!太伟大了,乔达摩先生!……(中略)请乔达摩尊师记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生归依。」 


------------------------------------


[四七] 第七 声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声闻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候:
坐于一面之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一极端。’
四 ‘瞿昙!‘一切为无’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五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如是说已,彼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瞿昙!稀有哉!……愿终生归依。’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7经/若奴索尼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 

  那时,若奴索尼婆罗门去见世尊。抵达后,与世尊互相……(中略)在一旁坐好后,若奴索尼婆罗门对世尊这么说: 

  「怎么样,乔达摩先生!一切存在吗?」 

  「婆罗门!『一切存在』,这是[第]一种极端。」 

  「又,怎么样,乔达摩先生!一切不存在吗?」 

  「婆罗门!『一切不存在』,这是第二种极端。婆罗门!不往这两个极端后,如来处在中间说法:『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当这么说时,若奴索尼婆罗门对世尊这么说: 

  「太伟大了,乔达摩先生!……(中略)从今天起终生归依。」


------------------------------------


[四八] 第八 顺世派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顺世派 之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坐于一面之顺世派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第一世间之领域。’
四 ‘瞿昙!又‘一切为无’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世间之领域。’
五 ‘瞿昙!‘一切为一’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一’者,此乃第三世间之领域。’
六 ‘瞿昙!又‘一切为异,’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异’者,此乃第四世间之领域。’
‘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而说法。
七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依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八 如是说已。顺世派之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尊者瞿昙!稀有哉!……从今愿终生归依……’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8经/顺世派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 

  那时,顺世派婆罗门去见世尊。抵达后,与世尊互相……(中略)在一旁坐好后,顺世派婆罗门对世尊这么说: 

  「怎么样,乔达摩先生!一切存在吗?」 

  「婆罗门!『一切存在』,这是最古老的世间论。」 

  「又,怎么样,乔达摩先生!一切不存在吗?」 

  「婆罗门!『一切不存在』,这是第二种世间论。」 

  「怎么样,乔达摩先生!一切是单一的吗?」 

  「婆罗门!『一切是单一的』,这是第三种世间论。」 

  「又,怎么样,乔达摩先生!一切是种种的吗?」 

  「婆罗门!『一切是种种的』,这是第四种世间论。 

  婆罗门!不往这两个极端后,如来处在中间说法:『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行灭;以行灭而识灭;……(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当这么说时,若奴索尼婆罗门对世尊这么说: 

  「太伟大了,乔达摩先生!……(中略)从今天起终生归依。」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顺世派」(lokāyatik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一位宇宙学家」(who was a cosmologist)。

------------------------------------


[四九] 第九 圣弟子(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生何时何生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有何故有老死耶?’
三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前于此有智。‘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之生起。
四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故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名色耶?无何故无六处耶?无何故无触耶?无何故无受耶?无何故无爱耶?无何故无取耶?无何故无有耶?无何故无生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五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
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无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触……无受……无爱……无取……无有……无生……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如是可谓圣弟子具足见……皆立于不死之扉。’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49经/圣弟子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不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什么?以什么的生起,则什么生起?(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行?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识?)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名色?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六处?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触?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受?当什么存在了,则有渴爱?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取?当什么存在了,则有有?当什么存在了,则有生?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老死?』

  然而,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有这样不依于他人之智的义理:『当这个存在了,则有那个;以这个的生起,则那个生起;(当无明存在了,则有行;当行存在了,则有识;)当识存在了,则有名色;当名色存在了,则有六处;当六处存在了,则有触;当触存在了,则有受;当受存在了,则有渴爱;当渴爱存在了,则有取;当取存在了,则有有;当有存在了,则有生;当生存在了,则有老死。』

  他这么了知:『这世间这么集起。』

  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不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什么?以什么的灭,则什么被灭?(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行?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识?)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名色?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六处?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触?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受?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渴爱?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取?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有?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生?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老死?』

  然而,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有这样不依于他人之智的义理:『当这个不存在了,则没有那个;以这个的灭,则那个被灭;(当无明不存在了,则没有行;当行不存在了,则没有识;)当识不存在了,则没有名色;当名色不存在了,则没有六处;……(中略)则没有有;……则没有生;当生不存在了,则没有老死。』

  他这么了知:『这世间这么被灭。』

  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当这么如实了知世间的集起与灭没,因而被称为已具备见的圣弟子;……(中略)站在敲击不死之门处。」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已具备见」(diṭṭhisampanno, dassanasampann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见解上已完成」(accomplished in view, accomplished in vision)。

------------------------------------


[五〇] 第十 圣弟子(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于,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由何之生起,何生耶?有何故有行耶?有何故有识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耶?有何故有老死耶?……
三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名色故有六处,有六处故有触,有触故有受,有受故有爱,有爱故有取,有取故有有,有有故有生,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生起。
四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而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五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无故此无,此灭故彼灭,无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此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对此,圣弟子可谓达见、见此正法、具足学智、具足学明、入于法流、圣明达慧、皆立于不死之扉。’
此颂曰:
谓此五畏罪
苦世那提迦
以及异声闻
所谓圣弟子
依此为品名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50经/圣弟子经第二(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不这么想:『当什么存在了,则有什么?以什么的生起,则什么生起?(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行?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识?)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名色?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六处?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触?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受?当什么存在了,则有渴爱?当什么存在了,则有取?当什么存在了,则有有?当什么存在了,则有生?当什么存在了,则有老死?』 

  然而,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有这样不依于他人之智的义理:『当这个存在了,则有那个;以这个的生起,则那个生起;(当无明存在了,则有行;当行存在了,则有识;)当识存在了,则有名色;当名色存在了,则有六处;当六处存在了,则有触;当触存在了,则有受;当受存在了,则有渴爱;当渴爱存在了,则有取;当取存在了,则有有;当有存在了,则有生;当生存在了,则有老死。』 

  他这么了知:『这世间这么集起。』 

  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不这么想:『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什么?以什么的灭,则什么被灭?(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行?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识?)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名色?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六处?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触?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受?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渴爱?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取?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有?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生?当什么不存在了,则没有老死?』 

  然而,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有这样不依于他人之智的义理:『当这个不存在了,则没有那个;以这个的灭,则那个被灭;(当无明不存在了,则没有行;当行不存在了,则没有识;)当识不存在了,则没有名色;当名色不存在了,则没有六处;……(中略)则没有有;……则没有生;当生不存在了,则没有老死。』 

  他这么了知:『这世间这么被灭。』 

  比丘们!当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这么如实了知世间的集起与灭没,比丘们!这被称为已具备见的圣弟子;已具备见者来到这正法;看见这正法者具备有学人之智;具备有学人之明者进入法流;洞察慧之圣者站在敲击不死之门处。」 

  屋主品第五,其摄颂: 

  「五种可怕之怨两说,苦与世间,亲戚村, 

   某位与若奴索尼,以顺世派为第八, 

   圣弟子两说,此被称为品。」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已具备见」(diṭṭhisampanno, dassanasampann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见解上已完成」(accomplished in view, accomplished in vision)。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