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和药业IPO:研发投入排名末游 毛利率却挤进行业前20!

 xm风帆 2018-05-02

  最近A股医药行业迎来连续上涨的行情,和白酒、旅游业一样,医药行业毛利率极高,部分中小企业,也能获得不错的利润,本周就有一家医药企业将迎来首发上会。

  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药业),将于4月17日上发审会。此次上市欲登陆上交所,拟发行股份不超过4010万股,拟募集资金5.64亿元,主要用于综合药品制剂项目和综合研发质检中心项目。

  中和药业属于医药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多肽类及核苷类药物,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其主营产品胸腺五肽,在2003年“非典”时期成为明星药,为了增强抵抗力,国人相继购买,中和药业因此出现在大家视野中。

  营收复合增长率超50% 毛利率高达80%

  直接看经营数据,2015年至2017年,中和药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53亿元、4.99亿元、7.03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41亿元、1.83亿元、2.16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83.65%、86.41%、89.35%,同期销售净利率分别为39.96%、36.75%、30.76%。

  撇开规模不谈,中和药业的业绩确实很亮眼,毛利率高达80%,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超5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29%。

  中和药业营收规模还未突破10亿,2016年在A股两百多家医药制造企业中,营收排在150名之外,但毛利率却挤进前20。

  医药制造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点是什么?中和药业在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

  近几年医药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7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185亿元,同比增长12.50%;实现利润总额3314.10亿元,同比增长17.80%,相比2015年和2016年稳步上升。2017年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毛利率32.41%,销售利润率11.76%,行业赚钱能力较高。

  医药制造行业处于整个医疗领域的上游,天花板极高,特点是“投入大、风险高、产出强、周期长”。因为具有暴利的属性,也导致医药制造竞争激烈,大量的中小医药企业涌现,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低价仿制药。

  一听到“仿制”,你可能觉得不是什么好产品,但在医药领域,仿制药也不是什么企业都能生产。

  目前国内医药制造还处于仿制国外已上市的药物阶段,95%以上药品都是仿制药,不过仿制药并不意味着盗版,医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须获得监管部门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GMP 证书及药品注册批件等。所以在质量上仿制药有严格的监管手续,治疗效果也可以替代国外的专利药,而且价格更低,对于保障社会医疗水平有非常大的意义。

  A股中就有一些优质仿制药企业,比如华东医药000963)的抗肿瘤药和抗生素,恒瑞医药600276)的抗肿瘤药, 在营收中都占据了极大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新药。

  与新药相比,仿制药在研发上的投入相对较低,想在国内迅速打开市场要依赖销售端,其销售模式非常重要,体现在产品上要有较高的定价权。

  仿制药企业发展核心要点:产品定价权

  中和药业,也是一家仿制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是多肽类药物——胸腺五肽,2015年至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8亿元、1.79亿元、3.18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5.06%、36.02%、45.24%。其它产品胸腺法新(多肽类)、恩替卡韦、醋酸阿托西班(多肽类),与胸腺五肽一起构成公司收入来源,近3年来同样增长快速。

  中和药业销售模式主要采取经销和配送商模式,前十大客户基本都是医药企业,以配送商模式为主。配送商模式相比经销,产品定价权较高,销售费用率和销售毛利率较高。

  以胸腺五肽为例,相同产品,经销商模式平均单价11.96元/支,配送商模式平均单价95.7元/支,比前者高出8倍。而且配送商模式下的客户是一些医药制造和医药流通企业,能以这么高的价格出售,可见公司拥有一定的产品定价权。

  毛利率高于同行平均值

  毛利率高还与行业的竞争优势相关,多肽类药物市场销量速快增长,2013年至2016年,市场销售额由417亿元上升至581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1.71%。同时市场上同类的药物生产企业较少,市场竞争相对缓和。国产多肽类药物均为仿制药,价格相对国外专利药具有优势,虽然我国多肽类药物仍以国外品牌为主,但随着技术的提升,一些多肽类生产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除了中和药业,国内还有翰宇药业300199)、双成药业002693)、舒泰神300204)、海特生物300683)等多肽类药物制造商。

  以毛利率来看,多肽类药物平均毛利率75%左右,中和药业多肽类药物毛利率分别为87.82%、86.95%、86.91%。

  综合毛利率高于同行平均值,其中双成药业和翰宇药业的业务和发行人最接近, 翰宇药业平均毛利率80%,营收年均增长率46.7%,是中和药业最大的竞争对手。

  以销售费用来看,中和药业2015年-2017年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01亿元、1.78亿元、3.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值分别为28.7%、35.66%、49.68%,报告期内金额和比重连续暴增。2015年和2016年略低于同行平均值,2017年略高于同行可比上市公司。

  同行中舒泰神和海特生物,销售费用率达60%以上,同样综合毛利率也高达90%。这三家公司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金额非常大的学术推广费。2015年至2017年,中和药业学术会议及宣传费用分别为2308.85万元、8359.91万元、1.85亿元。不仅金额大幅增加,而且次数也让人惊奇,2017年学术会议达到2701次。

  据招股书披露,随着公司“配送商”销售模式的推行,公司引入外部推广服务商协助公司开展学术推广、市场开发等相关工作,从而使得公司承担的市场推广费不断上升。

  可见配送商模式是中和药业发展的关键,在这一模式下,公司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导致利润率暴增。

  研发费能力低或成隐患

  分析医药制造行业,研发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中和药业的研发费用较低,2015年-2017年,中和药业研发投入分别为799.72万元、2412.03万元和1306.08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2.27%、4.84%、1.86%。

  两项数据不仅低于竞争对手双成药业和翰宇药业,在整个医药制造行业也排名下游。

  中和药业是中小医药制造企业的代表,规模虽不大,但是有很强的赚钱和变现能力,在医药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充分享受到行业红利。不过研发投入不足仍是硬伤,如果研发费用大幅增长,中和药业毛利率或许会下降不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