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绵绵 家藏90年的梅花图 春节前,老友徐兄携两件家藏近九十年的旧画来看我,希望我能对作者生平事迹提供些资料。 两件旧画共五幅,一件是一幅四尺整幅中堂,另一件是五尺堂屏四幅全。五幅旧画均是画的水墨大写意梅花,从未装裱过,所以还能见到作画所用的箋纸边上有“上上四尺煮硾单宜,越郡同义泰久记监制”的印记。由于保存妥当,纸质尚洁净,也无蛀损。从五幅图画的款识、钤印来看,可知作者姓王,名修、字渭澄,别号友梅,晚年号天相老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而这两件作品分别作于“庚午”“辛未”,即1930年和1931年。在一幅中堂图的上端以行书题有一阕双双燕词(其余四幅图上也均题有诗),并署“庚午(1930年)春月王渭澄是年七十有一”,以此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图上钤有“王修之印”,款识和用笺“越郡”中反映作者系浙江山阴籍,于是我首先把该作者王修与民国时期浙籍金石大收藏家王修联系了起来,但细想浙籍金石大收藏家王修,字季欢,系浙江长兴(今属湖州市)人。两人虽姓名相同,但字有别,况且一为浙江山阴人,一为浙江长兴人,所以两人应当并无关系。因此,对这几幅梅花图的作者绍兴人王修其人的生平事迹也就别无所知了。 从这些画梅作品的艺能和特点看,画笔豪爽,出枝劲健,圈花、点蕊自然有致,可知作者对绘画技法应有一定根柢,又能诗词,除了上文提到的图上题有一阕双双燕词之外,在另外四幅堂屏的右端分别题有七言绝句,如有一幅上题为:“皎洁姿容不染绛,亭亭玉立受宠降。诗狂酒醉近黄昏,遨得月明共竹苍。辛未春节王渭澄写于秋生馆中之遨月亭畔”,这些诗词应是他自作。可见他除了能画之,还能吟咏,又因酷嗜梅花,所以画梅、咏梅,才取别号为友梅。 王友梅与“王济美”绍酒号 老友徐兄告知,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把这五幅作品送呈何大英(彬元)老先生看过,何老先生退休前工作在吴门画苑,据说青年时代曾拜吴门名画家陈迦庵(摩)先生为师学画,与画家沈彬如为同门学友并结金兰交。后因日寇侵华,抗战爆发,所以何老先生所得师门画艺无多。何老先生看了五幅画梅作品后告知:这些画的作者是伲苏州“王济美”酒号的老板,绍兴人,他专画梅花,并用来送人结缘。他画梅花技法熟练,格调蛮高,但他不是专业画家,所以留下的作品不太多。 我听了徐兄这番转述,再从五幅墨梅图的题识起首均钤有一方“非卖品”的朱文起首章,基本证实当年何大英老先生所说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是真实不虚的。 徐兄说,他小时候(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热天白相观前,遇到雷阵雨,还曾到察院场西门面坐西朝东石库门的“王济美”酒店(专门卖酒的商店,原址在今第一百货商场)躲过雨,当时“王济美”酒店还在经营。而今能知道当年苏州城内曾有家“王济美”酒号的人,大概只有古稀以上的老苏州了。我比徐兄小四岁,虽生在离察院场不远的调丰巷,但我记忆中就没有“王济美”酒号的存在了。再据徐兄说,他的外祖父也是做酒业生意的,在中市里皋桥段开设“袁万顺”,所以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起“王济美”,还听说“王济美”的酒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我想这也许便是徐兄家藏有“王济美”老板王友梅的水墨梅花图的缘故了。 我查考探究“王济美”酒店的兴趣就此引出。 翻阅相关资料,可见记载: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举办,也称“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是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而举办的一次盛大的庆典活动。会址设在美国旧金山市,博览会从1915年2月20日开展,到12月4日闭幕,展期长达9个半月,总参观人数超过一千八百万。中国作为国际博览会的初次参展者,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公开露面,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国赴美展品达10余万种,重1500余吨,展品出自全国各地4172个出品人和品牌,共获奖章1218枚,为参展各国之首。中国展品获得各种大奖74项,金牌、银牌、铜牌、名誉奖章、奖状等共1200余枚,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再从获奖名录中查找,银牌奖章名录中确有“江苏吴县王济美玫瑰酒”,不是友人徐兄所说的金奖,由此可见“王济美”当年在苏城酒业界的名声和地位。 从卖绍酒到苏州酿造 又查见臧寿源撰写的《吴中故实——苏州的绍酒坊》一文,文中说明撰文内容主要根据原苏州市糖业烟酒公司所编《酒业志》所载。其中提到“绍兴黄酒”是什么时候进苏州城的。据《酒业志》所载,大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绍兴璐家庄有个叫王宗瑞的商人,最先来苏州城里开了“王济美瑞记酒栈”,专售绍兴黄酒。“王济美”开在道前街西端柳家祠堂,此地邻近苏州府台衙门,王宗瑞施出手段千方百计结交拉拢衙门那些衙役,通过衙役打通关节,把绍兴酒引进衙门官厨,成为官场应酬的宴席酒,从此绍兴酒便在苏城风靡起来。王宗瑞在清嘉庆年间来苏州创办“王济美瑞记酒栈”,从时间上来推度,王友梅应该是王宗瑞的孙辈,王友梅在苏城接管经营“王济美”酒号至少当是第三代了,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牌奖章的“江苏吴县王济美玫瑰酒”,获奖人正是时年五十六岁的擅画梅、诗词的王友梅。王友梅利用画梅赠人广结墨缘、招揽顾客,同时还把“王济美玫瑰酒”送到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了奖。由此就可见这祖孙二人的精明能干。 “王济美”绍兴酒生意越做越大,至清末先后在苏城发展了多家分号,有护龙街(今人民路)“东栈”、东中市“西栈”、临顿路“北栈”等。 《吴中故实——苏州的绍酒坊》文中提到“绍兴酒之所以能抢占苏州黄酒市场,主要还是在于独特品质。因为苏州本地产黄酒,俗称‘土黄酒’,古称‘元烧’,虽然起源极早,却从没有专业酒坊,全由酱园、糟坊酿造,属于兼营的副产品,而且酱园、糟坊大都请人代酿,酿酒师傅多来自吴县横泾、渡村、浦庄一带,一年做一季,当年秋季新糯米上市后‘踏麯’,‘立冬’开始蒸饭酿酒,至来年‘清明’结束。这个时节属冬闲,对酿酒师傅来说不误农事,对酱园来说填补了靠天作酱空档,两得其美。酱园、糟坊酿造黄酒一般多自产自售,称‘一季酿造,常年见物’。自‘王济美’打开苏城销路后,来苏经营‘绍兴黄酒’的商号多了起来,有‘恒余’‘同丰泰’等。绍兴酒运输主要靠驳船,从绍兴到苏州要穿越钱塘江,渡江入内河必须过坝过船,因此酒甏极容易破损,运输成本很高,于是有人想到在苏州开绍酒坊,就地酿造绍兴黄酒。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叫金士洪,绍兴钟家硖人,他与人合伙于1904年在苏城娄门外开办了首家绍酒坊‘同昌兴’,特地雇用了6名绍兴酿酒师,当年试做100缸,每缸用米2石,酿造黄酒12坛(每坛600市斤)。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酿造出来的黄酒没有绍兴酒的品味,只能当作烧菜料酒。第二年又做了100缸,结果还是老样子,绍兴酿酒师傅没有信心了,大家一致认为与苏州的水质有关系,不适宜酿造绍兴酒。‘同兴昌’只得宣布解散,金士洪带着遗憾打道回府。一晃将近10年,1913年金士洪的儿子金家锐来苏州闯荡,他不甘心父辈在苏城败走麦城,经过踏勘选择阊门外山塘河畔的绿水桥堍创办绍酒坊,也许是被七里山塘那浓烈商业气息所吸引,也或许是受到山塘河 畔汇集众多酿造作坊(酱坊、糟坊、 糖坊、青盐作)的启迪……总之,金家悦下决心在此开办绍酒坊,取名‘金复兴’,意欲复兴父辈‘同兴昌’的未竟事业。金家悦吸取了父辈的教训,独辟蹊径,他接受了苏州富绅幽兰巷顾若如的资助,又入乡问俗,仔细了解苏州酿酒气候条件等等因素。其实苏州‘土黄酒’与‘绍兴黄酒’的酿造工艺基本类似,差别只在于用‘麯’。功夫不负有心人,‘金复兴’当年秋酿一炮打响,酿出了可与绍兴原地产媲美的‘绍兴酒’,一时轰动苏城商界,‘金复兴’首酿200缸(2400坛)被争购一空。二年后,1915年‘金复兴’易址青山桥浜,酒坊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年产达500缸(6000坛),‘金复兴’因此而名声大振。一花引来众花开,绍兴酒商步其后尘纷至沓来,新增绍酒坊有金泰兴、谢万和、谢同茂、赵正昌等10多户,而且多数开在山塘河畔。酒坊多,酒甏用量也大,山塘街缸甏店陶器店也随之兴旺起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绍兴黄酒’几乎占据了苏州黄酒市场。1930年,绍酒坊‘金复兴’金家悦等与绍酒店‘王济美’王氏后人共同发起,在阊门外南新路禹川里成立了吴县商会绍酒业同业公会。” 从这段史料可以了解,当年在苏州最早推广绍酒并打开局面的,应该是开“王济美瑞记酒栈”的绍兴璐家庄人王宗瑞,因为它至今已有两百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