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村医中医技术之二佰八十五

 秦岭之尖 2018-05-03


        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内动脉因各种诱发因素发生狭窄、闭塞或破裂而导致的一种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近年来其发病趋势渐升,目前我国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急性期过后某些症状或体征未消失,通常以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活动受限、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偏身麻木疼痛、甚至感觉完全丧失、肢体瘫软无力或水肿、记忆力减退等为临床症状。

中风后遗症的记载始见于《内经》,虽未明确提出病名,但其“偏枯”、“偏风”、 “痱风”、“ 喑痱”等与中风后遗症临床症状相似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云: “盖所谓‘枯’者,言气血失养致肢体废用,本一如草木失荣而无生机也。”指出气血亏虚,筋脉失养,肢体瘫软,屈伸不能是本病的病机所在。直到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才始有中风病病名及其专论。

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如《金匮要略》:“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正气引邪,歪僻不遂。”其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则多以“内风”立论,如张介宾创立“中风非风”学说,临证以“内伤积损”为原则论治。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因中风后期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并可出现多种变证。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指出: “半身不遂,元气亏损,是其本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 “今治偏枯者多主气虚之说,而习用《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

病因:中风之后气虚血瘀,脉络瘀阻,风痰阻络,或肝肾二亏,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所致。

病机:本虚标实,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痰、火、气、血逆行,阻络闭窍。

治疗原则: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潜阳息风、豁痰祛瘀。

证型:

1、痰淤阻络证:

症状:口舌㖞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滑腻,脉弦滑或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脉络痹阻

治法:化痰祛瘀,活血通络。

代表方:温胆汤合四物汤加减。前方理气化痰,用于气郁生痰,痰浊内扰之证;后方补血活血,用于营血虚滞之证。

若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心烦甚者,加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眩晕者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四肢不用明显者,加杜仲、川断、牛膝、桑枝。

2、气虚血瘀证

症状: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     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舌㖞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血虚甚者,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续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3、肝肾亏虚证

症状: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    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左归丸专填补肝肾真阴,用于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腰膝酸软,肢体不用等症;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用于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所致之舌强不语、足废不用等症。

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若肾阳虚,加巴戟天、肉苁蓉补肾益精;附子、肉桂引火归元;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现阶段,中风后遗症的西医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脑循环及营养神经为主;中医除汤药内治,也有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涵盖心理疏导、运动训练、康复护理等的康复理疗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风后遗症病情复杂,应重视中医内治,同时取中西医特色,汤药内治与针灸推拿并用,结合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依据患者的不同症情给予妥善的治疗计划,才可收到良好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