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舍利是佛陀涅槃后火化遗留的精华,舍利既神奇又殊胜。在史书中记载,古代的佛教徒为了表达对佛舍利的无上尊崇,曾有迎佛舍利时,削发.斩指.割面.刺血等行为,显现出佛舍利在佛教中极高的信仰力量。 在辽金时,佛教盛行,辽神册四年,耶律阿保机曾命述律皇后和太子耶律倍分别拜谒寺观,到辽代第七代皇帝耶律宗真时,契丹国已成为一个佛教王国,处处寺庙林立,香火鼎盛,;女真代辽立国大金后,佛教依然盛行,金人仿照辽代佛教习俗,建了许多佛寺佛塔。辽金时期佛教的盛行既是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宗教的融合与传播,同时也是百姓对于思想中完美世界——佛国的内心期望。 辽金时的佛教徒众多,上至帝后皇子,下到黎民百姓,几乎人人礼佛,对于舍利的供奉也是达到了极致,辽金时许多地方建塔用以供奉佛舍利,而民间信奉佛教的民众家中也都供奉有象征佛舍利的影舍利。 真正的佛舍利存世极少,自唐兴佛时便已经被许多大的皇家塔寺供奉。又因为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到了辽金时,佛舍利更为稀少,辽金皇族每有佛舍利泊来,必建大型佛塔浮屠用以供养,例如比较有名的辽中京大明塔,沈阳舍利塔,辽阳北塔等。 而至民间百姓,更无缘供奉到佛祖的真身舍利,同时信奉佛教的皇家佛徒也出于对佛舍利的保护考虑,依照佛舍利形状制作成影舍利被大量供奉,辽金两朝民间供奉影舍利形成一种风尚。 辽金时佛经中对于舍利的诠释可以用“色润如珠,光莹坚固”来形容,所以许多佛家弟子采用玉石玛瑙琉璃(佛经云,,佛教七宝皆可为影舍利。)等珍稀材料,依照佛舍利的形状颜色大小制作出影舍利,然后经过寺庙中的佛教仪轨开光后,方可进行供奉。 辽金时影舍利多制作成圆球形,民间常称为影舍利珠,考古发掘表明,河北正定县凌霄塔地宫.朝阳北塔地宫等出土了多颗圆球状水晶玛瑙质影舍利,而在许多辽金古城遗址也有圆球状影舍利出现。 正定天宁寺凌霄塔地宫所出水晶玛瑙质影舍利 辽金时的影舍利珠以玛瑙质最多见,其他还有水晶,料质,彩石,玉石,砗磲,琥珀等材质制成,琢磨精细,大小各异,颜色多种,以透明,白色,乳色,黄色,红色,灰色等为多见。 辽金距今已经八九百年,流传下来的影舍利珠也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包浆厚重,一般出土的影舍利珠都因为周围环境而产生变化,例如玛瑙珠的表面会有奶皮状沁色,马蹄状的风化痕等;琉璃珠的表面会满布白色土色的铅皮氧化层,清洗后会产生七色的宝光;稍软一些的彩石珠表面会有严重的磨痕或磕碰的痕迹等等,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 随着收藏的兴起,辽金影舍利珠的收藏也成为一个门类,因为利益的驱使,古玩市场上已经有了仿制的影舍利珠出现,以玛瑙质影舍利珠为例,仿制的影舍利珠大多看不见琢磨的痕迹,表面过于光滑或过于干涩,没有老珠的油润的感觉,外表的包浆也不自然,沁色较死,马蹄痕也过于死板。琉璃质的影舍利珠多用现代的玻璃仿制,用强酸腐蚀做旧,表面呈规整的腐蚀麻坑,做作不自然。 作为佛教的圣物,古代的影舍利珠具有非常大的收藏潜力,随着收藏者的认可,经济价值可能会更高,作为收藏者要多对比,多接触实物,多查看微观痕迹,多参考出土文物,和注意市场的赝品,综合考量,才能收藏到真正满意的辽金时期影舍利珠。
换个好心情,大家一起玩吧,欢迎留言或私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