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给学生以体验感
唐金龙
【导读:在新课程标准下,再也不能只让学生在封闭的教室里单向接受老师的灌输了。即便是电教手段的运用,那也只是打着形象的幌子,灌的更加厉害。】
怎样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一直在追求。从激发学习兴趣,到指导学习方法,为师者是绞尽脑汁。细细想来,让学生有体验感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只有切身体验,才会将所学知识内化,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与素养。
先说个有趣的故事。
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这样一件事。受美国一家婴儿品牌的委托,世界知名的博达大桥广告公司的首席创意官托德·蒂尔福德要对一款儿童推车进行设计、改装。在画设计图前,蒂尔福德找来他团队里的十几名工程师,先让他们按照大人的尺寸,生产出十几辆放大版的儿童推车。然后就叫工程师们自己坐进去,让人推着他们转来转去。
工程师们不干了呀,这是为什么呀。可转回来的结果还是有的,有人就说自己也不愿意坐在那样的车上的。因为看到的全是脚,连张人脸儿都看不到。还有人说只能感受到后面有人推着跑,根本看不到妈妈在哪儿呢。
蒂尔福德根据工程师们的反馈,得到两条结论:推车座位太低,孩子视野太窄;推车位置面朝前方,孩子看不到母亲,没有安全感。他据此做了针对性修改。把座位升起来,上边让孩子坐,下边用来放东西;把座位旋转180°,让孩子面对着母亲。
果然改进后的推车被市场接受。问题就在于改进后的推车孩子坐在上面体验感不一样了。孩子能平等的看到周边的事物了,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了。而原来多多少少孩子是有孤独感甚至是恐惧感的。还有就是,这样的设计不是靠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让设计师亲自体验,在切身感受中找到改进的地方。
这更说明体验的价值是无限的。
面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就重点强调了让学生有体验感。比如构建“学习任务群”这一板块,有这样的要求:“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号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项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这无疑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再也不能只让学生在封闭的教室里单向接受老师的灌输了。即便是电教手段的运用,那也只是打着形象的幌子,灌的更加厉害。真正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体验场所、体验通道、体验平台,让学生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去,从而习得属于自己的技能。
再比如新标准说:“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这里说的就更加具体了。具体到执行层面上,如何让学生有体验感是我们老师重点要考虑的。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生要在老师的设计中充当主角,自觉体验,自觉获得。这样的语境下,老师只是引导、见证、协助,参与则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
其实这样的道理并不高深,目标也容易达成。那为什么就难以做到呢?还是应试在作怪。毕竟针对性的刷题,对提高学生应试成绩还是很有效果的。让学生活动多了,且不说学生能力能提高多少,而对学生应试成绩来说,效果浅近。
所以接下来的新高考,在评价方式上,考试方式上甚至是录取方式上都会有一系列的根本性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纠偏。
记得台湾作家林清玄有一篇小文章,说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老师说又:雪是冷的东西。儿童就猜测:那可能雪是像冰淇淋一样。老师又补充说:雪是粗粗的东西。儿童就大胆猜测:雪是像砂子一样。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老师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白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像雪这种可看的、有形象的事物都无法明明白白地讲,而对于无声无色、没有形象、不可捕捉的心念,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达呢?其实很简单,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地方,什么也不说,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的。
这就是体验感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