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时,你必须要谨记的注意事项,不可不知!(建议收藏)

 静幻堂 2018-05-03
2018-05-02 脉脉艾灸

艾灸可以祛寒、驱邪、温热、补虚,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有着很好的疗效。艾灸疗法之所以能治病,一方面是借助艾灸时产生的特殊“药气”,另一方面是借助艾灸时产生的火热。

药气——艾灸时产生的“药气”被人体皮肤吸收后,能起到抗菌、抗病毒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驱邪”。此外,这种“药气”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后,能起到安神、醒神、通窍的作用。

火热——艾灸时产生的火热,其热力能刺激皮肤,通过经络让人体感受到良好的温阳功效,这是中药很难做到的。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实证、虚证还是热证、寒证,都比较喜热,所以,艾灸的时候,患者都会感到非常舒适。同时,温热的刺激,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总之,艾灸治疗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是局部刺激、经络穴位、药物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相互影响的治疗方法,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和应用历史,是较为安全和易掌握的无副作用的绿色疗法。但是,艾灸还是有禁忌的,有一些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01

禁忌

如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对外感热病、阴虚内热、阴液不足及邪热炽盛的患者需要谨慎施灸;当患者过劳、过饱、过饥、大渴、大惊、大恐、大怒时不能施灸等等。

(下图可点击放大查看)

02

灸量

艾灸的用量直接关系到艾灸的效果。艾灸的用量要看艾灸时间的长短、施灸的面积大小,以及施灸时所要达到的热度。这就要考虑疾病种类、病情轻重、患者体质等诸多因素了。

一般来说,儿童、妇女、老人和体质较弱者,使用的艾炷一般偏小,壮数也少。艾灸时肌肉丰厚的腰背、臀、腹、臂等处,一般多用大艾炷,而肌肉浅薄的头面、颈项、四肢末端,一般用小艾炷。

此外,艾灸时,还要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对于沉寒痼冷、元气将脱等病症,应采取大炷多灸,以温散寒凝,振奋阳气;脉脉艾灸提醒您对于外感风寒等病症,应小炷少灸,既可以达到温经通络、驱散外邪之功效,又不至于火邪内郁产生不良效果。

当然,艾灸方法不同,艾灸时的用量和时间也不一样。

  • 瘢痕灸:每日7~9壮;

  • 无瘢痕灸:每日3~7壮。

  • 隔姜灸:每日5~10壮;

  • 隔蒜灸:每日5~7壮。

  • 隔葱灸:每日5~10壮;

  • 隔盐灸:每日3~7壮。

  • 隔胡椒饼灸:每日5~7壮;

  • 隔豆豉饼灸:每日3~5壮。

  • 艾条温和灸:每日10~15分钟。

  • 艾条回旋灸:每日20~30分钟。

  • 艾条雀啄灸:每日5~20分钟。

  • 温灸器灸:头面部穴位灸20分钟,背部及四肢穴位灸25分钟,胸腹部穴位灸30分钟。

03

顺序

艾灸时一般的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图片来源网络)

施灸的量要从小到大,施灸的壮数也要从少到多。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则可能会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当然,在具体施灸时,还要结合实际病情,因病制宜,不可拘泥。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