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节录)

 阅读与探究 2018-05-03

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即教育”。中国从前有一个很流行口号,我们也用得很多而且很熟的,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面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在这里我们就要问:“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籽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抽条、开花,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晓庄剧社在舞台演戏一样。“生活即教育”这个演讲、从前已经讲了两套,现在重提我们的老套。

第一套就是:

是生活就是教育;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

第二套是第二次讲的时候包括进去的,是按着我们此地的五个目标加进去的:

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非康健的生活,就是非康健的教育;

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非劳动的生活,就是非劳动的教育;

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非科学的生活,就是非科学的教育;

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非艺术的生活,就是非艺术的教育;

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非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非改造社会的教育。

近来,我们有一个主张,是每一个机关、每一个人在十九年度里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在十九年度我们所过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生活,也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于是,又加了这么一套:

有计划的生活便是有计划的教育;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照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现在我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变成“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社会即学校”,我们的社会就是学校,还要什么社会化呢?现在我有一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全部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

现在我们这里的主张,已经到了实验的时期了,问题是在怎样的实现?从历史看来,可以分作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

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而学校社会化的议论也产生了。

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这时期也可以说是开倒车,而且一直开到太古时代去,因为太古的时代,社会就是学校。这一期,也就是教育进步到最高度的时期。

其次,要讲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有几方面是要开仗的,而且是不痛快的,是很烦恼的,而与我们有极大的冲突的。

第一,在这个时期,是各种思潮在中国谋实现的时期。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所支配的许多传统思想都要在此时期谋取它的地位。第二是外来的各种文化,如德国的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英国的绅士的教育,美国的拜金教育。第三是外国文化都在中国倾销,从各国回来的留学生便是推销外国文化的买办。

现在先说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是冲突的。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分析起来,就是天理与人欲,以天理压迫人欲,做的事无论怎样,总要以天理为第一条件。

它是以天理为一件事,人欲为一件事。人欲是不对的,没有地位的。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人欲是有地位的,我们不主张以天理来压迫人欲的。这里,我们还得与戴东原先生的主张打一打通,他说理不是欲外之理,不是高高地挂在天空的,欲并不是很坏的东西,而是要有条有理的。我们这里主张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

再次,中国从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点,就是看不起小孩子。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以为大人能做的事小孩也能做,所以五六岁的小孩,就教他读《大学》、《中庸》。换句话说:就是小孩子没地位。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还有一点要补充进去的,就是书本教育。从前的书本教育,就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活用。从前有许多像这样的东西,非推翻不可的,否则不能实现生活即教育。

现在外国传进来的思潮,也有许多与我们是相冲突的。以文化做一个例吧!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它的结果是造成洋八股。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固然是非常地宝贵,但它也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不能当做我们教育的中心。人为什么要用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电灯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电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更便利。千里镜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钻进土星、木星里去。……所以文化是生活的工具,它是有它的地位的。我们不惟不反对,而且表示欢迎。欢迎它来做什么呢?就是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有些人把它弄错了,认它做一种送人的礼物,这是不对的。文化要以参加做基础,有了这参加的最低限度的基础,才能了解,才能加上去。生活即教育,与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不同,就是如此。

……

关于“生活即教育”,我现在可再补充一套。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不要过从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若是过从前的生活,就是落伍,若要过未来的生活,就是要与人群隔离。以前有一部书叫《明日之学校》,大家以为很时髦,讲得很熟的。我希望乡村教师,要办今日之学校,不要办明日之学校。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

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学校即社会”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人愿意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能受益。

如上所言,坏的社会也可以做学校吗?

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显出手忙足乱的情状来。

感悟分享:

陶行知是生活教育学说的创立者,一生致力于从当时的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的每一片土地出发,建设中国教育。1921年至1927年,陶行知先后参与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设了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中国教育改造》这部著作见证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实现了从“教授”到“教学”,从“教学”到“教学做”的层层递进与逐步深入。

本文是1929年冬季,陶行知在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的乡村教师讨论会上发表得讲话。在这次讲话中,陶行知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与解释。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与土壤,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过什么样的生活,便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只学习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而不从真实生活中感受触碰真实,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假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教育。知识要从现实生活中躬行而来,陶行知扎根于中国最贫瘠的土壤,用心贴近每一位普通民众的生活,坚信改变中国要从改变中国教育开始,改变中国教育要从改变中国乡村教育开始。他提出不必对城市繁华趋之若鹜,也无需对乡土一稻一谷弃如敝履;让每一个农民既可以成为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让每一份工作不仅仅为了饱腹,更为了成材、让每一个人,无论出身,都可以拥有最适于当下的未来。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