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王希富: 遗失的“焖子活儿”和“冻子活儿”

 刘十香 2018-05-03

在宏大的烹饪界,这些冻子、焖子看似无关轻重的雕虫小技,其实,若不追忆古老优秀的技艺,我们也难去实现渴望的梦想和为新时代铸就大匠奇才。


文|王希富

插画|郑莉


我家从老一辈就是勤行,外祖父、父亲、舅舅、舅爷、哥哥……皆是厨行,因而居家说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家里但凡有聚会,除了做饭做菜,就是议论勤行的手艺能耐。


大哥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论语》,算是家中的秀才和教头;二哥读书少,但是生性聪明,头脑灵活。这二人一文一武,常有辩论东西南北之事。我们几个小的算是学子,边听边学,便也得了不少知识。


勤行议论主要是谈技艺。二哥爱“抬杠”,问大哥:有没有能人头灶用豆腐、面筋做出与真肉一样的酱肘子来?大哥毫不犹豫地说:别说酱肘子,连鱼翅、海参、熊掌、猴头都可以做出来。


于是二哥拿来一块豆腐,用缸盆一扣,说:大哥,你变吧,变出来咱们就不在致美楼耍手艺了,咱们哥俩开个海丰楼。大哥一笑说:“希华,你说的是戏法。要么是《济公传》,济公拿手一指:‘变’,豆腐变成了酱肘子。我说的‘变’是使用调料、辅料、火候、刀勺手法,把豆腐变成‘酱肘子’。你是不知道哇,咱姥爷在御膳房、素局的时候,用豆腐、面筋做的酱肘子上过御膳宴席呀。其中有两种最主要的物料和手艺绝不可少,那就是焖子和冻子。”后来,大哥果然用豆腐、面筋和焖子做出了一盘“酱肘子”,色香味形难辨真假。这足以说明焖子和冻子的烹饪技法是多么神奇。



素火腿


焖子与冻子的异同


闲话少说,话说早年在勤行,常将以传统焖子或冻子为主料制作的吃食菜品称为“焖子活儿”或“冻子活儿”。如今,在久远的历史过程中,焖子和冻子已经逐渐远离食客的餐桌,有的食客对其几乎没有任何印象。究竟是何形态?是何口感?也无以回味。其实,焖子和冻子一直存在勤行的烹饪当中,但是,大多已不是主料了。


冻子和焖子是两种极其相似的食料或吃食。冻子是荤料荤菜,焖子是素料素菜。但是,由于冻子和焖子的口感相似,皆有弹性、柔软、筋道、爽滑的特点,且很易吸收辅料或调料的滋味,因此,二者在勤行的吃食烹饪中似是并驾齐驱、不分畛域的。


有说焖子是为仿制冻子而得,史料所见并不尽然。但是,焖子与冻子相比,确实有时令人真假难分,这也是素食烹饪中尽人皆知的“诀窍”。有一点必须明确,冻子的主要结构原料是胶原蛋白,焖子的主要结构原料是淀粉。


冻子和冻子菜


先说冻子,这是一种高蛋白液体汤汁冷凝后的固态物,含有高蛋白和水分,加入调味品后,产生不同的风味和口感,如肉皮冻、鸡冻、鱼冻、虾冻等,在冷荤菜品中依然多见。由于冻子是产生于肉类所熬制的汤汁,故一具有其中肉类的口感和风味,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京城常见的冻子菜是肉皮冻和豆儿酱。早年在庄馆菜中,肉皮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只觉得此菜是肉皮熬制,在高档宴席中颇有粗俗之感,在宴席和庄馆菜中少有此菜上桌,多用于在小酒铺、大酒缸佐酒的小菜。豆儿酱是京城家庭闾巷之菜,是家庭饭食或接待中几乎必备的小菜,庄馆菜中依然极少出现。


水晶肘


在如今京城的小餐馆和熟食肉类市场中,肉皮冻仍有出现,但是,口感却不敢恭维。主要原因是成批加工、运输肉皮冻,若做得太嫩,在运输和销售中便会“塌秧”融化成汤汁;若制作得过硬,又必然失去其鲜嫩可口的特点。


豆儿酱制作比肉皮冻复杂。其中辅料多,更不能频繁运输,因此只在家庭和酒店、饭铺中可见此菜。由于一些酒店对此菜也不甚了解,故凡见此菜,依然是硬的毛病。还有是做法不正规,乱加辅料,改变了滋味。不少饭铺打着“老北京豆儿酱”的牌子,所做的豆儿酱比肉皮冻还硬,用筷子拌不开。


豆儿酱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


一是肉皮所熬的汤汁必须“清汤”后使用,不能一锅熬,否则汤体浑浊、口感不佳;

二是加入的黄豆必须煮到熟而不面

三是必须使用当年的新腌芥菜切丁,才具有芥菜香气,使用隔年的“老疙瘩”便只有一股咸不见其香;

四是胡萝卜切丁,不可煮烂,要熟而不烂、丁块挺拔、色泽红润;

五是香辛料不可过多,否则会压住豆儿酱的鲜活味道。


制好的豆儿酱切块上桌,用筷子一拌就开,色香味形俱佳,但是要入口即化,诸香不露头又香气雅致。


在勤行的发展过程中,有些简单的冻子菜品或食品依然保留或发展至今,如冷荤中的水晶肘、水晶虾;有的因复杂的历史原因而被丢失或遗忘,如宫廷菜的老满菜中有一品冻鸭蛋咸肉熏肘子炉肉晾坯子,是一个较大而复杂的冷盘菜,常在御膳中出现,后来有人将其列入冷荤大菜,用于放在宴席的头菜里,与饽饽桌子、主题立摆菜、平摆花拼菜共列为四四制开头的“四头菜”,很是悦目显眼。


这类菜的主体材料是不同做法的肉类和肉冻的结合,按照“四四”制的攒盘,这是四种原料的攒合:冻鸭蛋是做成冻状的鸭蛋,即松花制法而成的鸭蛋,内有溏心、外有蛋冻;咸肉是腌制好的肉,煮熟切块,加肉汤成冻;熏肉与咸肉的制法过程相似,只是所用成冻的汤汁是熏肉的汤汁;炉肉是一种炉烤的猪肉,用其汤汁成冻。各类肉冻切成不同的肉冻块,攒盘组合,造型如花盘。其中用瓜果花枝美化成型,可作为宴席中的大菜。在小型宴席或酌饮中,其中的四种肉冻也可以单独盛盘上桌。


除了宴席大菜,旧时的勤行专门有做冷荤的盒子铺,所制的肉冻极为适口。如排骨冻,必是使用猪的小排骨制作,用料厚重,口味极佳,吃肉带冻,有滋有味,适合下酒;如鱼冻,便是河鲜之冻,必须剔掉鱼刺,加鱼汤结冻;如鸡冻、虾冻,皆是盒子铺的拿手好菜。如今,在大小酒店,几乎无一处可见此物。


记得当年我家外祖母极擅老满菜的制作,春节时候来家,各类冻子菜随手拈来,包括那种宴席大攒盘的肉冻菜,做得口味极佳。那时,大哥、二哥都能上手制作此类冻子菜。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去大望京拜年,那里的不少至亲都是汉八旗厨子,过年之际,家家有好饭菜招待亲朋,也几乎家家都有肉冻子菜。


不知何故,如今肉冻子菜难得一见了。有人说,现在都吃肉,肉都吃不香了,谁还吃肉冻子。其实,这可能也是人们没吃过制作得精致的肉冻子菜,那滋味不是大鱼大肉能比得了的。


焖子与素菜


再说焖子。焖子是素料,常用于制作素菜。由于素菜的口味不同,所以焖子的主要原料淀粉也各有区别,使用不对路数,也出不来该有的滋味。肉冻子使用好汤煨肉、结冻,肉和汤均有滋味。焖子用于不同菜品或吃食,也要加入相应的香辛料和调料。这是焖子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焖子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做成白焖子,吃的时候,改刀,加调料入味。众人皆知的凉粉其实就是一种焖子,所用的淀粉是绿豆淀粉,打浆蒸熟,变成粉坨子,改刀切块,装碗,加入蒜泥、芝麻酱、韭菜花、辣椒油等,拌合即可食用。由于人们习惯叫“凉粉”,粉坨没有再经过热加工,所以就不叫“焖子”。


另一种是煎焖子,需将焖子油煎而食用。北方有些地区的做法和京城相似,焖子用绿豆淀粉制作,将粉用水打成粥状,倒入开水中熬至黏稠如粥,倒入盆内,凉透成为“焖子”,切块,下油锅煎至两面微焦,浇酱油、醋、芝麻酱、蒜泥食用。


说起焖子,有人说京城有名的小吃炸灌肠不像灌肠,倒是很像焖子。其实,类似大灌肠的吃食在明朝就有,但是买卖并不兴旺。到清代,宫廷菜品“炸鹿尾儿”改为“肠皮灌肉加猪肝”的做法,替代了真鹿尾儿;然后再改,去掉了猪肝,只灌猪肉,就成了后来的大灌肠。


连皇上都吃不起鹿尾儿了,京城便兴起了大灌肠。大大小小的灌肠铺开张,最有名的是后门桥的两家,东侧是福兴居,西侧是合义斋。合义斋掌灶是我的一位“舅爷”,我奶奶的九哥,还有我的大哥希荣。那时还是个类似二荤铺的饭馆,唯独大灌肠做得地道。再后来,合义斋改革做法,猪肉也免了,只灌团粉,但是加了香辛料和红曲,买卖依然兴旺。再再后来,街巷不少灌肠铺大多是肠衣也不要了,只剩下团粉加红曲色了。如今,连红曲也不要了,真成了“炸团粉”,号称“炸灌肠”,吃起来确实很像炸焖子,但是和鹿尾真的毫不相干了。


炸三角


焖子还有不少吃法,如可以配冬菇、冬笋做馅,用来蒸素包子,口感柔韧滑爽好吃,在寺庙的宴席中独树一帜。最出名的焖子馅炸货是京城有名的“炸三角”


炸三角多出自炸货屋子,因为炸货屋子很专业,所以炸三角的馅活用料,外人不得详知。馅的主料是焖子,用好团粉,加香辛料、酱油、素高汤,配料是胡萝卜、香菜和芥菜丝。此料不能刀切,必须用擦床擦碎,还有香油调制。面皮和面要硬面擀薄,似东昌纸一般,铺开可清晰看到下面的报纸小字。打皮,四周刷水,包馅,捏成三角,入油锅慢炸通透,便成炸三角。观看皮层,不见白色面层,外焦里嫩,入口即化,酥脆香鲜。


炸货屋子将炸三角批给商贩,商贩沿街叫卖“三角炸焦”。喝酒的老人,馋嘴的孩子,吃三角能吃“上瘾”。有人说,炸三角里面必有秘方用药,不然如何迷人至此。其实这只是猜测,炸三角全凭精致的用料和细致的功夫。我的一位舅舅开了炸货屋子,我便常在灶上观看炸三角的细致过程,连吃带看,没见些许秘方之药。


还有将焖子与油皮叠合成厚层,再加以香菜、胡萝卜、香菇、木耳等配料,油炸或焖烧制成素的鸡鸭鱼肉,十分形象,造型逼真,口感鲜香,是宫廷、大庙素席大菜的翘楚。早年内务府素局专制各类素菜,焖子是有专人细作的专职。只是因为如此做法极为费工费料,成本太高,无法在民间效法,后来传到勤行商界,不少素菜便将焖子改为山药、土豆泥、团粉,也就大失风味了。


在宏大的烹饪界,这些冻子、焖子看似无关轻重的雕虫小技,其实,若不追忆古老优秀的技艺,我们也难去实现渴望的梦想和为新时代铸就大匠奇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