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沈阳山东会馆

 山人r8ch18wlt6 2018-05-04

 沈阳山东会馆--山东庙

沈阳山东会馆--山东庙山东堡八条胡同

沈阳山东会馆--山东庙

旧时沈阳城内曾有过两座会馆,一座是地载关(今小北关)三星庙西的浙闽会馆,为长期客居沈阳的浙闽一带商人所建;另一座是今大西边门外十三纬路附近的山东会馆,是在沈阳落脚的山东商人集资所建。两座会馆内均供奉天后娘娘,因此,又都称之为天后宫

天后娘娘,亦称为天妃、海神娘娘、妈祖等,她的祭祀庙宇遍布我国沿海各地。仅台湾岛上就有妈祖庙500多座。天后娘娘的前身是个民家姑娘,姓林名默娘,北宋初年生于福建省莆田县的湄州屿。其父当过巡检一类的小官。林默娘生下后从不啼哭,因此称之为默娘。她长大后水性极好,常去救助海上的遇难者,她又会给人疗病和预卜祸福,因此,博得乡亲们的信赖和爱戴。有一次救人时不幸身亡,年仅28岁。乡亲们非常悲痛,说她升仙为神了,便修了祠堂纪念她,这便是最早的海神娘娘庙。以后,朝廷闻知此事,亦册封她为天妃后妃圣妃等多项头衔,不仅民间定时祭祀,朝廷也派大臣礼祭。

全国数以万计的天后宫中,以福建莆田的湄州祖庙最著名,每当农历323日妈祖诞辰日,进香朝拜者多达数十万人。

山东庙

山东会馆,俗称山东庙,也是一座天后宫。

地处繁华的沈河区,山东庙巷毋庸置疑又是一处以寺庙命名的街路之一。然而,它又并非简单地为了纪念这座曾经名为山东庙的寺庙,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一段众人皆知的历史,这段历史有关于清末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人流迁徙,如今它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闯关东”。对于闯关东,或许现如今居住在沈阳城的人们并不陌生,而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也已将这一次史上大规模的人流迁徙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到了如今,身边的人们提及自己的祖籍来,多半还是要追溯到山东的各个城市,这便是闯关东在如今的沈阳城所留下的无法抹杀的印痕。

早在16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水洼地和苇塘。当时,这里十分荒凉,很少炊烟。周围仅有几十户稀稀落落的棚户、马架子、泥草房等,居住着挑担用破烂换粗碗、泥盆的游售小贩,靠拾柴割草过日子的贫民以及衣衫褴褛的乞丐。随着人口的增加,西下洼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大家觉得原来的名字“西下洼”不好听,就根据现状更了名叫“山东堡”。在沈阳落脚的山东商人,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开始集资修建了这座黑砖庙宇。分前后两殿,前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八仙,后宫大殿五楹,内供天后娘娘。为了寄存山东人灵柩和埋葬尸骨,又修了慈惠堂(俗称灵堂子),为了周济流落沈阳一时没处落脚的山东人吃,又修了同乡会馆。后来,人们便称这里为山东庙。

在山东庙处,经营丝房的山东人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他们便组建了山东帮,并设立了山东会馆。有了山东会馆,陆续来沈的山东人便有了依托,山东会馆为那些初来乍到的山东人提供一些基本的帮助。这些山东人大多渡海而来,由于在渡海过程中担心船只出现危险,于是与绝大多数沿海居民一样,他们信仰妈祖。久而久之,地处沈阳的山东会馆旁便建起了一座小庙,里面供奉着保佑渡海而来的山东人平安的妈祖,因为该庙为山东人所建,于是人们便将其命名为山东庙

昔日沈阳城内小东门路北的丝房,几乎均为山东人所经营

沈阳山东会馆--山东庙 沈阳山东会馆--山东庙
1912年沈阳城内钟楼东大街两侧的丝房和店铺。

 山东会馆,几经岁月沧桑,迄今早已荡然无存。昔日的荒凉之地,早已被一栋栋高楼广厦所代替。原来的“山东堡八条胡同”现在是高档花园社区;原来的“小桥”现在是正在施工的地铁车站;原来的“小庙”现在是沈阳大学……

沈阳山东会馆--山东庙 沈阳山东会馆--山东庙

沈阳山东会馆--山东庙

在沈阳市有两座妈祖庙,其中一座是天后宫,规模较大,而另一处就是山东庙。妈祖庙大多存在于沿海地区,而沈阳作为内陆城市,出现妈祖庙颇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不过一旦追溯到过去想必一切就不足为奇了。妈祖作为一种信仰,在闽浙地区至今仍有大量的妈祖庙,同为妈祖庙,天后宫为曾在沈阳经商的闽浙人所兴建,而山东庙的兴建者则是山东人。

沈阳的两座妈祖庙曾多次引起闽浙等妈祖盛行地区的好奇,当地人也曾数次来沈考察,也曾表示要在原址上重建妈祖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