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案称奇】十二、另辟蹊径创新法(下)

 邈思遐想 2018-05-04

前贤说,“读医不如读案”。学医犹学弈,医案犹弈谱;学医犹学书,医案犹古帖;学医犹演兵,阵图无一不当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道理也适于读案与行医。


拍案

称奇

十二、另辟蹊径创新法(下)


7.补中益气汤治尿闭


某店员,年近70岁,平时体极壮健,身体丰满。戊子年冬天患小便不利,半年有余,点滴难出,气常下注,小腹胀急欲死。急请名医许珊林诊治:两寸、关脉虚大,两尺细涩不调。许说:此证是中虚清阳下陷,开始时如癃闭,前医以熟地、肉桂、附子等温补,这时清阳越陷,下窍更塞,小便更加难出,此病所谓“转胞”也。认为治之极易,为什么半年之久,却无人识此病呢?于是,给予补中益气汤,黄芪重用1两,加木通3钱,肉桂3分,服2剂,小便稍通,服4剂,其病即愈。后以补中益气全方,不加利尿之药,并嘱其每日服猪脬数枚,寓“以胞补胞”之意。半月之后,胃强体健。??

按:高年癃闭之症,通常由前列腺增生引发,以温补之法治之亦算正治。许氏以“寸、关脉虚大,两尺细涩”为据,判为中虚清阳下陷,给予补中益气汤,4剂其病即愈,说明认证准确,为此症辨治增加新的门径。


8.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目突


余姚人陈某,初春患眼病,医生都给凉药,眼睛竟突出于眶外,疼痛难忍。某医诊两手脉沉微,认为是肝肾受凉,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当时汪姓医生说:“两眼突出,应是肝火逼迫的原因,怎么认为是寒证呢?”医者说:“因脉沉微。”此病初起时疼痛,服了寒凉药之后,目反突出,便可知不是火证。汪医又说:“因火太盛,用药太轻的缘故。”医者说:“目痛的人都认为是火,不是因目突而认为是火。此证阴盛于下,格阳于上,阳不得降,所以目才疼痛。用寒凉药物复逼其阳,阳无去路,只有涌向于目,使目突了出来。仲景说过,少阴经伤寒,发热,咽痛,脉沉细,是因寒伤于肾,逼肾中之火飞越于上而使咽痛。今患者脉微目突,就是这个道理。此证再投寒凉药物,必将突出而裂。”于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2剂药就痊愈。(《岐黄用意——巧治疑难杂症》)

按:目痛睛突,一般都认为是肝火引发,治以清热泻火之剂,似成套路。但某医以两手脉沉微,认作肝肾受凉,逼其阳气上浮所致,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2剂而愈,证明所论无误,别开门径。编者看法,此症称之为太少两感证似更适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温经散寒之剂。


9.当归四逆汤治顿呛


高士宗谓:连嗽不已,谓之顿呛。顿呛者,一气连呛二三十声,或十数声,呛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痉挛。痰从口出,涕泣相随,皆由毛窍受寒,致胞血凝涩,其血不能淡渗于皮毛络脉之间,气不煦而血不濡则患顿呛。用药当以治血理肝为主,蓄之于心,未曾经验。

一日有傅姓小儿,患症与高氏所论适合,他医用疏散药不应,脉之细涩,乃以当归四逆汤与之,一剂知,三剂已。(《遯园医案》)

按:本案论述顿呛之症、发病机理和用药原则,皆别开生面,收效亦迅捷,值得借鉴。


10.附桂八味汤治失明

沈某之妻,年三十左右,患两目失明已经五载。求治各处眼科毫末无功,就予诊之。见其两目与寻常无异,不过瞳子无神而目光全失。其脉沉微,左手及两尺尤甚,知其肝肾中之水火两亏。即用附桂八味汤,服之十剂,即两目明亮如初。予用此汤治愈两目失明并目赤不痛,白翳遮睛,视物两歧等,约有数百人,均效验如神。以此汤而治一切目疾,为予之创见而人所不知。

盖人之两目,内经譬诸日月,且云目受血而能视。其目视失明者,犹日之火精不足,月之水精衰微。且肝为藏血之脏,开窍于目也。目之发光而能视物者,全赖瞳子。瞳子属于肾,肾中所藏者一水一火。其肝亏即血亏,肾亏即水火两亏。精血与水火均亏,不能上荣于目,故为之失明也。又水能鉴物,火能发光。故古贤谓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责其无火;能远视而不能近视者,责其无水。其目光全失者,即水火两亏之证也。补其水火,则目光自然明矣。故治目一切目疾而脉见沉微两尺尤甚或浮散无根者,无不效也。(《治病法轨》)

按:双目失明五年,服用附桂八味汤十剂,即能明亮如初,堪称奇迹。王氏以“其脉沉微,左手及两尺尤甚,知其肝肾中之水火两亏”,施以上方,“约有数百人,均效验如神”,当非虚妄之言。诚如其所说,“以此汤而治一切目疾,为予之创见而人所不知。”


11.夜间发热受惊起

谢某之子,2 岁。体健天眞,聪明可爱。昨夜倏然高热,口不渴,人清醒,家人虑热极生风致生它变,夜半延唐医治之。进以清热解肌剂,天明热退,白日嬉戏如常。至夜复热,间有妄语,医又认作风兼积滞,用青蒿、薄荷、连翘、神曲、焦楂之属,解热消食,病亦不退。此后夜热无少间,儿体日呈虚象。

今晨儿母携来就诊,指纹青滞,舌尖红无苔,夜热无汗,尿黄便和。但发热之前不恶寒,指纹青则非外感伤风,应属受惊生热所致。乃母曰:“前夕儿从床坠地,次日即病,其以是欤?”如此则病因惊而发,惊则气血不和,影响经脉,因而发热,是热自内生,非解表可治者,治宜安神和血则得之矣。处桂枝茯苓丸而变通其用:桂枝钱半,丹皮二钱,桃仁二钱,茯神(辰砂拌)二钱,加龙骨、牡蛎各三钱。

午后服完一帖,当夜热大减,再剂热不复发,嬉笑如常矣。观此则知发热之多端,不宜局限于清热解表之成法。(《治验回忆录》)

按:小儿夜间发热,但发热之前不恶寒,由此判断非外感伤风,认定应由受惊所致,且乃母亦证实其事。“观此则知发热之多端,不宜局限于清热解表之成法”也,予人启迪。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 文章来源于张存悌老师、卓同年老师《拍案称奇》,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