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条析伤寒》——伤寒论串讲3

 邈思遐想 2018-05-04

伤寒论串讲3,

是书仅为一家之言

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并不惜赐教!

文字校对:李乔

版权声明:本文属原创作品,转载勿须授权(务请必注明原作者)。

——李登岭

条文正析

伤寒论正文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强,僵硬欠柔和。恶寒,怕冷,虽添衣加被近火取暖不能缓解。


本条讲太阳病的脉证 ,通称太阳病提纲证。下文尚有阳明“胃家实”,少阳“口苦、咽干、目眩”,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少阴“脉微细、但欲寐”,厥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六提纲证。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中风,音仲,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致太阳病。


本条讲太阳中风证的脉证。发热,汗出,恶风,章虚谷称“此风伤卫病发于阳”,为中风之证。示在太阳提纲证的基础上,若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便为太阳中风证。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伤寒,中医证名,指外感寒邪所致太阳病。


或未发热,“未”和“不”不同,只是暂时还没有发热。方有执说“或未发热,始初之时,郁而未争也。”


本条讲太阳伤寒证的脉证。太阳伤寒,发热为或然证,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必然证。此条和(2)相对。体痛、呕逆,和汗出相对。外感寒邪,表气内闭故体痛;里气不和故呕逆。如下表: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若:作"或"字解。


静:这里指未发生变化。


传:变化。


本条讲据脉证辩伤寒传与不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则不传。不传则二日、或三日,甚或四、五日时等等,仍可为太阳病。此说和《内经》日传一经之说并不相符,仲景此说"实阴破其(内经)义"。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本条和第4条比对,再讲据脉证辩伤寒传与不传。并明确否定计日传经的方法,提示术数推演不能代替疾病传变的客观事实。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症,属广义伤寒范畴。


风温,温病中的一种病症。发汗后身灼热,可理解为发汗是一种试验性治疗。


溲,大小便。失溲,似非单指小便不利。临床上惊厥可伴发膀胱、直肠、腹肌抽搐致大小便失禁;另第219条有“遗尿”单指小便不利。


瘛疭,(chì zòng)指四肢抽搐。


本条讲伤寒和温病的鉴别,以及风温病的证候及治禁。《难经》第58难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此条首先指出,“发热而渴,不恶寒”是温病和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鉴别要点。并进一步讲述了风温病的证候,以及若误用下法,亡津液,伤精、气,从而产生“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用火攻之法,进一步亡津液,伤精、气,则可出现阴虚风动之象,诸如“惊痫、瘛疭”,甚至危及生命。在这里仲师已经指出了伤寒和温病的大不同,并明确了温病“存津液”的救阴思想。甚至进一步可以说,桂枝二越婢一汤,以及大青龙汤加大石膏用量,已经有了辛凉解表的动向。


《条析伤寒》——伤寒论串讲2发表在【药匣子周刊】。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 文章为【药匣子周刊】投稿作者李登岭原创,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