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刘如是道:传统文化大家学——王阳明的“心学”有多伟大?

 书谜图书馆 2018-05-04

 

【王门四句教】

■王守仁亦称王阳明,是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还能够统军征战,堪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后世以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相传,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流放时而悟道,深刻明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五十六岁时将自己的思想归纳为四句话,被后世称为“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意即: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是天理,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落在事物上,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基本点之一“格物”,就是要努力“为善去恶”的意思;

■儒学发展到宋朝时,出现了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主张“性即理”,而南宋陆九渊却力倡“心即理”,与程朱针锋相对。王阳明接着陆九渊的理论进一步发挥,而成就了儒门“心学”。晚年时王阳明说:“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

老刘如是道:传统文化大家学——王阳明的“心学”有多伟大?

儒释道三大家

■其实,阳明先生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易大传》所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完全相承,也与佛家禅宗“不思善不思恶”的讲法相似,都是对人类生存根基的真实揭示。“四句教”从逻辑上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心”到“物”,从“无”到“有”,从“知”到“行”,从主观到客观,再到“知行合一”,达到物我同体的境界。尤其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并不是自发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一个“致”的工夫;

■也有人质疑“四句教”,王阳明解释说,其实他的教法有两种:“四无说”一悟本体,即是功夫,是为上根人立教,但世间上根人不易得,若轻易用此教法,恐只养成一个虚寂;“四有说”则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因这类人有习心在,故要求在意念上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如果都用“四有说”,则上根人兼修中下,自无流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