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疗节 | 治未病是最好的健康管理

 为什么73 2018-05-04

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中医“治未病”的健康观正好契合这一理论。这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最早的,也是最好的健康医学模式。   

  


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于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内经》提倡人们要“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告诫人们养生应以预防为主,不能等到已经生病了才去治疗这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开当今预防医学之先河。


《内经》还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中医养生是从保养正气开始的正气旺盛,邪气就不能侵入肌体,故古语有“一正辟三邪”之说。


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四个方面:未病、欲病、已病、康复。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期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而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历代医家反复告诫的,就是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未病先防“、“已病快治”以及“病后康复”,从而全面提高个人健康水平。




常规养生方法
治未病




起居有常


工作、学习、生活、睡眠都要有规律。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均受四时气候变化,季节和昼夜变化周期的影响,人也一定要顺应自然界循环交替的节律周期,起居要和自然界的四时、昼夜周期变化同步。


同时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是延缓衰老的灵丹妙药,睡眠好有利于保护大脑,减少疲乏,保养精气睡眠是生命的根基。



不妄作劳  




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中医认为,“人体欲得动摇,但不得使极耳”,“体欲劳于形,百病不能侵”,“养性之道,常欲小劳”等等。说明劳作虽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但必须适度,不宜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则消耗精气,使人产生疲劳。疲劳损害身体的变化过程是:疲劳可以使器官虚损,然后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积劳成疾。




饮食有节


中医认为,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运化和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可以化生成气、血、精、津液,是促进和保证人体生长、发育、壮大和长寿健康的后天之精。


但饮食也必须合理。具体说,就是要做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节食忌食,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有节制。大饥大饱、饮食偏嗜均能形成疾病,故《内经》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可见,饥而不食则精气乏竭,势必影响身体健康,造成头晕、眼花、乏力等虚弱之症。若饮食过饱增加了肠胃的负担,就会引起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症。



精神调节



精神调节,还包括情志调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们正常的情志表现,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七情过度,就会产生疾病。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悲则气消,惊则气乱”,大怒则伤肝,大喜则伤心、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过惊则气乱、过悲则气消。情志过激均能导致人体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


因此,“积精全神”是养生之大法,是健康长寿之根本。学会调节不良情绪,努力做到心胸开阔,心情舒畅,淡泊名利,乐于助人。这样有益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动静结合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古语云,“动能生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不衰,用则不退”。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运动可以增强肌肉、韧带、骨骼关节的协调性,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力等等。


但亦有人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养生在于静”、“静养存精者长寿”等等说法。《遵生八笺》中说:“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和谐离不开平衡,动和静应该处于平衡状态。人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动静交替,日出则起,夜临则眠;久坐思立,久立思坐,久动思静,久静思动。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外疗防微杜渐
治未病



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践行起来很难啊。是的,“治未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正知正见的养生思路,还需要在疾病微萌的状态发现它,诊治它。这就需要高明医生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扁鹊才说“上工治未病”。


其主要思想是,病邪在不同层面(皮,脉,肉,筋,骨),因为不同的原因(风,寒,暑,湿,火,燥,七情内伤)而造成“虚,瘀,郁,痉挛,错位,卡压”等在人体不同的症状表现。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临床,中医有几大外用治法用于“治未病”。


刮痧——以砭石、陶瓷、铜等为器,应病症选穴,复刮拭于肤上,可疏通经络,清热化瘀,释邪毒,养正气。刮痧疗者,身神清畅。



揉腹——太极周天按摩  腹部是任脉,督脉,膀胱经、胃经、脾经、肝经网络交汇的地方。通过腹部的按摩,可以打开全身的经络,带动全身的气血,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方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络推拿——以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为手法,直达病灶,量力按跷于肤上,可疏通毛窍,扶伤止痛,兴气血,利关节。



正骨——传统正骨以推拽按捺等为手法,应病症移骨易筋,以正其位,可舒筋展腱,正身形,理筋骨,为气血运行打好基础,达到骨正筋柔的健康状态。




艾灸——古法艾灸  以陈艾制绒,灼于肤上,可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除湿开郁,消寒散结,养元阳,防未病。




外疗养生套餐
治未病


     正安外疗就是指除汤药外,用中医技法如刮痧、推拿、拔罐、艾灸等对病灶进行刺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福利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