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叫做入韵

 紫嫣雅閣 2018-05-05

什么叫做入韵


格律诗中其实可以不需要入韵的提法,这原本只是说话时的一个替换词而已,却被人们弄得神乎其神,简而言之,入韵其实是莫须有的!我们先看一下入韵这个词的来源吧!


前面已经说了:平韵诗中,句尾处为平声的都得踩平声韵,这一句话便将律绝的用韵规则(仄韵律绝少,原理却相同,不赘述了)给概括完全了。但宋词比律绝诗变化多,如《一剪梅》词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该词式为四组长短句整合构成,从本原意义上讲,两个四字短句是由一个七字长句添字腰拆而来,即每组原本是两句七言诗,诗是精短的语言,于是每组长短句就应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层次,而且句尾都是平收,所以都至少要两个韵脚,即在正常情况下《一剪梅》词式该保证有八个韵脚才是,但宋词长短句的特殊的声律功能,就使得当年有了宋词和乐的风气,于是就有了促拍缓声的做法,韵密的效果通常表现促,韵疏则相反,通常会使语调有延缓的感觉。所以,将用韵减韵的技巧用到这里来,《一剪梅》的韵脚就可以在六到十二个之间,韵多韵少与作品的内容、意境及声调所表现的情态有关,通常是作品完成后再根据作品的情与调的效果调整的,一般采用全韵式才会一次定调。


一般地说,《一剪梅》用八个以上的韵脚,声调的适应性强(近于诗性),比较安全,所以,八个韵脚应该是基本标准,少于八个韵脚的,在严格意义上应该算是减韵。用六个或者七个韵脚(非一般性状态就该称为减韵式)就得小心了,弄不好就会失去韵味。


如李清照写愁的《一剪梅》只用了六个韵脚,在结句处减韵旨在用缓声延拍体现缠绵无尽之愁


红藕香残玉簟。轻解罗裳,独上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

花自飘零水自。一种相思,两处闲。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却上心


仿李清照体时,作者最好先自问:有她那种写愁的境界吗?而不写愁时,格式声律效果合适吗?盲目临摹可是要人忍受的!

再如蒋捷的《一剪梅》,用的就是全韵式,这是最安全的,韵味已经由词式先天性地确定了,作者创作时就可以心无旁骛而全心全意地专注于用文字表意,即便是写愁也一样:


一片春愁待酒。江上舟,楼上帘。秋娘度与泰娘。风又飘,雨又萧

何日归家洗客。银自笙,心字香。流光容易把人。红了樱,绿了芭


也即是说,标准《一剪梅》词式的每组句子的长句和句末都必要踩韵(八个),而其它地方可以不踩韵,多于八个不算增韵(常规状态,无格外的艺术可言),少于八个而声律效果仍不错的(有意为之的超常状态,有特别艺术可言)应算减韵,但声律效果太差的应算脱韵(无力承担后果者只能算是无能)。而且,用多少韵的权力都是交给了作者的。所以说,宋词格式很严谨,但又多变化,创作要求实际上是很宽松的,人们总是理解不到这一点,在临摹前人的作品时就显得特别死板而无法创作出好作品来。


进而,问题又来了,类似于《一剪梅》中的这样的两个短句,一个必踩韵,另一个可以不踩韵,初学者或者对于不熟悉的词牌格式,或许就会问:这个句子要踩韵吗?”——“该句需入韵吗?”——这就是入韵这个词的来源,入韵原本只是踩韵的替换词而已,宋词中用韵与否由作者自行处理的地方特别多(诗中没有),这就使原本简单的事情总是被后人弄得莫名其妙的复杂了。换句话说,唐诗原本就不该有起句是否要踩韵的问题,而宋词却不仅仅有起句是否一定要踩韵的问题,其它地方也可以变化。


注意,宋词格式中先就有了格式的文本设计所事先确定的用韵的最低个数的要求,同时也由格式确定了最高用韵个数的可能,达到最低个数要求便多少不论,即可以不用韵的地方无论是否用韵都不能算作技巧,那本是作者处理作品时的权力,其基本声律特征是:并没有因为用韵的个数变动词式。比如说蒋捷就不能说:李清照脱了四个韵李清照少用了四个韵,也不能说我增了四个韵(增韵不是这样的概念),但李清照却可以说:我减了两个韵脚


在高于标准韵脚数的前提下用韵多少的权力交给作者了,那都是作者自己的事,为的是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这种用韵的多少不代表作品的水平,质量是作品自身的品位与声律效果决定的,而不是作者卖弄的资本!而减韵了(少于标准韵脚数)就得让作品说话而不是作者说话!现行的《词谱》只能说某个作品用了几个韵(不须他说读者也会明白的),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知道词牌词式最基本的用韵要求的,至少不知道宋词的用韵数可以变化和可以根据什么变化,更谈不上最少要用多少韵、最多可用多少韵,那么又怎么说得清增韵减韵呢?——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现代人学的是清词而不是宋词,品质已经就低了许多!


总之,用韵数在最低要求之下的称为减韵(正常情况下要稍微变动句式),在原本就不可能踩韵的地方添了韵(必然要稍微变动句式)就成为增韵,增韵和减韵都应该是要变动词式的,像李清照的《一剪梅》那样不变动词式而减韵的情况很少而且即便使用时也还和原来的词牌词式及作品的内容与意境有关,最好少用。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