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简史01】远古-秦的青海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5-05
第一节原姑社会的遗存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北,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面积72.12万平方公 里,因境内有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地势高峻,海拔多在3 000 米以上。境内高山重叠,河流纵横,草原辽阔,湖泊错落。长江、黄河均源于省 境。地上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它告诉人们:青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 烂的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一、“小柴旦人”与拉乙亥遗址
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足迹,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二三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虽然在沱沱河沿岸和可可西里等地采集到的一批打制石器,因缺乏地层证据,还 不能明确肯定是旧石器时代的遗物。(t但是有 层位根据的旧石器时代遗物已在柴达木地区高 出小柴目.湖面8~13米的古湖滨沙砾层中发现。
今都兰县宗加镇西北有一处贝壳梁,长约2公 里,宽约70米,高约2~ 8米,数以亿万计的 贝壳与含有盐碱的泥沙相凝结,构成一道自然 奇观。它是迄今中国内陆盆地发现的规模最大
①邱中郎:《青藏高原旧石器的发现>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8年第2卷二三合期;安志敏:《青海的
古代文ft),《考古》1959年第7期。



的古生物遗存,是沧海桑田的见证。现今干旱少雨的柴达木盆地曾经是海洋、是 湖泊,古湖干涸后,又曾经是湿润多雨、适宜古人类生存的地方,小柴旦湖遗址 出土的石器包括刮削器、雕刻器、钻具和砍斫器等。根据钻孔岩心所得的孢粉分 析,证之以这批石器,可知在大约23 000年前,柴达木盆地气候比较温暖潮湿, 水生植物丰富,有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尽管小柴旦湖还没有发现人骨,这批石 器也没有被正式命名,但我们不妨暂将这批石器的主人称为“小柴旦人”。“小 柴旦人”生活在适宜于成群食草类动物生活的疏林草原环境,以打猎为生。已 发现的这批石器从其以刮剥器为主的组合和制作技术上看,具有旧石器时代晚 期华北两大系统中“周口店第一地点——峙略系”的特色,说明西北与华北古 人类在文化技术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小柴旦人”所处的时代,属于中国远 古文化的“新人”阶段,®新人也称“智人”系古人阶段以后的人类。新人以 后,原始人群开始逐渐被母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黄河上游青海贵南县拉乙亥一带有先民在劳动生息。那 时的人们使用的石器以打制的为主。拉乙亥居住遗址出土各种文化遗物共1 400多 件,打制石器的种类有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石刀、研磨器等,其中细石
片居多,特别是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 研磨器的发现,表明采集农业已经出 现。@骨器有磨制精细的骨锥、骨针 等,表明那时的人们已用兽皮缝制衣 服。拉乙亥遗址属于中石器时代,也 有学者认为属于新石器时代。当时的
①陈凤贤、毛荣方:《我国西北首次发现有层位根据的旧石器——说明西北与华北古人类在文化技术上有密 联系》。《光明日报》1984年11月14曰第1版。
②人类体质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猿人、占人、新人三个阶段,新人在体质上与现代人已没有什么区别。
③盖培、王国道:《黄河上游拉乙亥中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人类学报》第2卷第1期。

社会形态大约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早期阶段。
二、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人类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分期中称为新石器时代,青海境内已 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是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 窑),又称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距今约4000~5800年,分布在甘肃和青海 东部,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早晚相接的类型。®青海境内经清 理发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墓葬地点有大通il孙家寨,贵南尕马台,民和核桃 庄、新民、阳洼坡,乐都柳湾,互助总寨等。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居民过着定居生 活,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当时的人们用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等工具砍伐 树木,开垦荒地,实行“火燎杖种”。用较锋利的石刀、石镰收割谷物。乐都柳 湾马厂类型时期的墓葬中,多见容积较大的陶瓮,瓮内装粟作为随葬品,说明当 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为粟,也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相当水平。除农业外,渔猎和 畜牧业作为辅助经济与农业经济长期并 存,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马 家窑文化的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和纺织 业。制陶业相当发达,尤以精美的彩陶器 著称于世。马家窑文化的彩绘图案经精心 设计,讲求对称协调,反映出当时人们的 审美能力已达到了很高水平。石岭下类型 彩陶含有较浓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因 素;马家窑类型彩陶的主题纹饰是水波状 纹、圆点纹等;半山类型彩陶纹饰常见网 纹、波折纹、方格纹、葫芦形纹,大多纹 饰边沿呈锯齿状;马厂类型彩陶最流行的 是圆圈纹、蛙纹、回纹等。陶器中夹砂粗 陶罐或三足器,出土时多有烟熏痕迹,是 当时人们的炊器。盆、钵、勺等为食器,
壶、瓶、罐、盆等为水器,瓮和较大的罐 用做盛贮器。原始的纺织业是捻线和编织
①关于石岭下类型的文化归属,一种意见认为属于仰韶文化晚期,一种意见主张将其划人马家窑文化。本 文暂从第二种意见。



相结合的手工业,当时的人们 常用的擒线:I:具是圆饼状、中 部有孔的陶或石制的纺轮。人 们除穿用麻类或毛类编织物 夕卜,还用骨针缝纫兽皮作为遮 体的衣物。
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 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时 期墓葬的随葬品绝大多数是生 活用的陶器和装饰品,各墓数量悬殊不大,表明此时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处 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阶段。至马厂类型时期,情况有了不同,一是男女的分.T.比 较明显,如柳湾31座女性墓中,有28座随葬石、陶纺轮等,而男性墓中较多地 随葬斧、镑、凿、刀等生产工具;二是出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表示一夫一妻的 婚姻形态开始出现这时墓中随葬品少者仅一二件,多者达90多件,可见人与 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也已出现,私有制已经发生。此时的母系氏族公社日趋崩
溃,逐步向父系氏族制过渡。
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马家窑类型彩陶盆, 盆的内壁绘有相同的三组舞蹈人纹图案。据认为, 这是我W最早的成型舞蹈图,它在我国美术发展史 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 采取舞蹈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或表示某种愿望。 乐都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彩塑人像陶壶中的人像, 大概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整人体塑像。它是 研究我国远古人类思想活动的重要实物。此外,马 厂类型彩陶器的腹部或底部还有很多彩绘符号,仅 柳湾墓地就有139种,常见的有“+”、
“X”、“1”、“0”、等,这些符号无疑具有 纪事的功能,它可能是代表制陶者的记号或代表某 氏族或家族的徽号,当然,也不妨说它是我国古文 字最原始的形态之一。
20世纪90年代,青海省考古部门在黄河上游同 德县宗日遗址发现了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其陶器以 夹粗砂乳白色陶施紫红彩为突出特点,彩绘图案多



见变形鸟纹、多道连续折线纹。定居,主要经营农、丨k, 渔猎和采集也占有较大比重。其时代大体与马家窑文化 相始终,文化面貌也与马家窑文化很接近,大约延续了 1500年,后被齐家文化所取代考古界已将其命名为 “宗H文化”。
三、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齐家文化
大约4 000多年前,生活在河湟地区的氏族部落进
人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甘青地区属于这一时期氏族部 落的遗存主要为齐家文化(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 县齐家坪)。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其时 代距今约3 600 ~ 4 000年。当时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兼营畜牧业,同时还进行狩猎活动。生产.丁.具 继承了马家窑文化的石斧、锛、凿、刀、铲、镰、磨谷 器等,这些丁具在选材上已采用硬度较高的玉、石料,
精T.细琢,造型规整,刃部锋利。此外,还出现了冶铜 业,红铜器有刀、锥、指环、凿、斧等。贵南尕马台第25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镜, 经鉴定属于青铜器,它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一面青铜质铜镜,&颇受国内外一 些学者的关注。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历史开始进人一个新的时期,即“青铜器 时代”。青铜器的铸成,突破了原始社会若干万年的制石工艺,使生产力有了新 的提高。齐家文化的制陶技术,也有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是开始使用慢轮修整 法。近年,青海境内发现齐家文化房屋遗址多处,以民和中川清泉遗址为例,都 是四方形半地穴式,房屋的地面和四壁均抹白灰,地面白灰厚度在0.5厘米以 上。室内中间都有一个直径114厘 米左右的圆形灶,灶面与居住地面 同高,中间微鼓,周边镶有一圈小 河卵石。@齐家文化住房的“白灰 面”光滑坚硬,不仅美观,还有防 潮作用。婚姻关系上一夫一妻制的
出现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重要标志, 齐家文化欢大耳罐 年家文化4同镜
①陈洪海、格桑本、李国林:C试论宗日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 1998年第5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占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明4年版.第丨如页,
③刘小何等:《民和县官亭、中川古文化遗址调查),《犛海考古学会会刊)_2年第4期.

它确定了男系血统的延续。青海齐家文化的墓葬中,出现了较多的成年男女合葬 墓,表明一夫一妻的家庭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在父系氏族中,滋生着奴役关系, 柳湾m2号男女合葬墓,男的见于独木棺内,仰身直肢,女的放在棺外,侧身曲 肢。®这个女子无论与墓中男子是否夫妻(妾)关系,显然是居于依附的地位, 说明当时男性居于统治地位,父权制已经牢固确立。柳湾还有几座殉葬墓,墓主
仰身直肢,而殉葬者有的身首分 离,有的四肢不全,这些殉葬者可 能均为俘虏。@2001年,青海省文 物考察部门在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 发现了一处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 多重灾变遗迹,有多处非正常死亡 的人类遗骸,真实地反映了 4000 多年前突发灾难来临时大人保护幼 儿的人性美。
四、原始社会末期的卡约、辛店和诺木洪文化
卡约文化以1923年首次发现于青海湟中县云谷川的卡约村而得名。卡约文 化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省境内,东起甘青交界的黄河沿岸,西至海南州共和、贵南
等县,南达黄南州隆务河流域,北至海北州刚察、 海晏等县。卡约文化大致处于原始社会趋于瓦解的 阶段,距今约为2 690 ~ 3 555年。卡约文化的人们 农牧兼营,过着相对固定的定居生活,西部地区以 游牧生活为主,狩猎、采集作为补充经济手段依然 存在。农作物有麦类、粟等,生产工具有石制的 刀、斧、臼、杵、锸,骨制的铲以及铜制的刀、 钺、镰等。湟源县大华中庄出土的鸠首牛犬青铜杖 首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反映出青铜冶铸技术已达 到很高的水平。词养的家畜有牛、羊、马、狗等, 卡约文化鸠首牛犬销杖首 以牛、羊为主。狩猎对象有鹿等野生动物,环湖地
①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锖■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第一次发掘的初步 收获>,纹物> 1976年1期。
②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 页。

区的人们则以食鱼为主。卡约文化的陶器制作比较粗糙,器类有双耳罐、四耳 罐、单耳罐、杯、瓮、豆、鬲等;彩绘以赭色为主,也有黑彩;花纹有三角纹、 网格纹、波折纹以及羊、鹿、狗等动物纹样。卡约人喜欢装饰打扮,饰物既有 玉、石、骨制的,又有铜制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花样各异的串珠。卡约文化 墓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2/3以上的墓为“二次扰乱 葬”,即葬后过一段时间,再将墓掘开,扰乱尸骨位 _
置,或打碎、取走部分尸骨。这种葬俗与当时的宗教 信仰有关,可能含有使灵魂升天或得到某种解脱的意 味。卡约文化依时代早晚和地域差异,又可分为卡 约、阿哈特拉、上孙家寨、大华中庄等几个类型。卡 约文化墓葬中,有的妇女墓随葬的青铜饰物极为丰 富,如大通上孙家寨723号墓,女主人身上佩有铜泡 400余件。这表明当时在某些部落中母权制的残余仍 然存在。
辛店文化以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县辛店 村而得名,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与 大夏河流域。辛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为2 640 ~
3 185年。那时的人们过着定居的生活,以农业经 济为主,兼营畜牧业。生产工具除石制的斧、磨谷 器外,多见用动物肩胛骨或下颏骨制的骨铲及两侧 带缺口的椭圆形石刀。畜养的动物以羊、牛为最 多,其次是马、狗等。手工业有纺织、制陶、冶铜 业。冶铜业比齐家文化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 了铜容器和各种铜制装饰品等。辛店文化依时代和 地域的差异,又可划分为山家头、姬家川(又称辛 店甲组)和张家嘴(又称辛店乙组)三个类型。张 家嘴类型在青海境内主要分布在民和、乐都及其以 西以北地区,姬家川类型在青海境内主要分布在民 和、乐都及其以东以南地区,山家头类型比较重要 的遗址有民和核桃庄小旱地等处。
诺木洪文化因1959年发现于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 搭里他里哈而得名。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其年代距今约为2 900年左右,下限可 能延至汉代以后。诺木洪文化的人们过着相对固定的定居生活,兼营农业和畜牧
业。农业生产工具有翻土用的骨耜,还有收割用的石刀 等,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麦类农作物痕迹。词养的家畜有 羊、牛、马、骆驼等。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冶铜业比 卡约文化有了更大发展,出土炼铜用具、铜渣和斧、刀、 镞、钺等铜器。陶器有罐、瓮、盆、碗等,制作较粗糙。 住房采用榫卯结构的木建筑。毛纺织品有毛布、毛线、 毛绳等,®当时的人们身着毛织衣服,脚穿牛皮革履,身 佩各种装饰品。一般认为诺木洪文化是卡约文化的发展 和延续,是西周时期羌人的一支所创造的文化,其社会 形态大体处在原始社会末期。
二节汉代以前河湟地区的羌人
青海是我国古代羌人居住的中心 地区之一。羌人以畜牧业为主,甲骨 文中的羌字写作“f、令”等,大概 由于古羌人以羊为图腾,或羌族有头 戴羊角的习俗,造字者遂取以为象。 羌族是我国西部古代重要民族之一, 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我国古代文 明的产生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 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 乎河首,绵地千里。”关于“三危”、“赐支”(或作“析支”)之今地,学者解 释不一,一般地讲,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一带应在“三危”、“赐支”的范围以 内。青海境内发现的卡约、辛店、诺木洪等考古学文化为羌人所创造一般没有 什么争议,即使更早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其主人也当与羌人及其先民有
①it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 试懸,《考古学报)1舶年第1期。
关。甘青地区羌人之本,并非“出自三苗”,舜流三苗于三危的说法很可能只是 传说而已,即便真有三苗的一支远自南方衡山附近迁来,也只能融于当地土著 之中。
羌人所居无常,随依水草。没有固定的姓氏,一般以父名母姓作为部落的称 号。父兄死后,以后母寡嫂为妻。“不立君臣,无相长一。”“杀人偿死,无它 禁令。” ®其性格勇猛刚强,能耐寒吃苦。根据〈洒羌传》记载,大约在战国初期 秦厉共公在位时(前476 ~前443年),戎人无弋爰剑被秦俘去为奴,后来设法 逃到河湟地区,将从秦人那里学得的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广大羌人之中, 受到羌人各部的拥戴,被推为河湟羌人首领。从此,河湟羌人的农牧业生产得到



① 0S汉书》卷一百十七《西羌传》。

了较大的发展,前来依附的部落日益增多,河湟地区进人了早期不巩固的部落联 盟制阶段。无弋爰剑作为羌人之中一位划时代人物的事迹广为流传。
无弋爰剑的后代“世世为豪”,确立了部落联盟首长的世袭制度。秦献公时 (前384 ~前362年),爰剑之孙印畏秦之威,带领部落向西向南迁徙,“出赐支 河曲西数千里。”后来他的子孙各自成为独立的部落,主要有:分布在今四川西 昌东的越离羌,又称“牦牛种”;分布在今四川广汉一带的广汉羌,又称“白马 种”;分布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的武都羌,又称“参狼种”。此外,发羌、唐旄种 向西南迁徒,到达今青海南部和西藏境内,融人土著,成为后来吐蕃先民的一部 分。还有一些部落西迁到青海、新疆交界地区以至南疆,成为文献上所说的“婼 羌”等。留在河湟地区的爰剑曾孙忍及弟舞,多娶妻妇,人口繁衍很快,生产也 有了较大的发展,河湟羌人从此大为兴盛。忍的儿子研,十分雄健,立为酋豪, 他的部落称为研种。约在前361 ~前338年间,秦孝公曾派太子驷率领包括研种 羌在内的戎狄92个部落酋长朝觐周显王。以后秦始皇兼并六国,无暇西顾,修 筑长城以界西羌。长城西塞外的羌人势力不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