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某,女,32岁,2016年11月15日初诊。 患者在去年冬天出现每次吃过饭后则腹疼,随后大便溏泻,大便后则腹疼好转,一日多次,久不愈,春天来临后渐好转。今年入冬后溏泻便又发如去年,此次发作已经半月。 患者胃口尚好,夜眠浅于月经前加重,口周长痤疮多年,于月经前加重。月经常提前5-8天,一周净,量少。脉弦弱,舌苔白舌质暗,舌边有齿痕,舌下红。 患者便溏,于冬季反复发作,舌面白舌质暗,舌下红,符合伏邪为病的特点。脉弦弱,厥阴病,患者寒气伏于厥阴,发于少阳,故给予升麻鳖甲汤合乌梅丸、黄芩汤化裁,温补托清并用。 处方: 升麻15 制鳖甲(先煎)30 当归9 花椒5 肉桂8 干姜8 乌梅30 细辛3 地骨皮30 丹皮9 黄芩9 白芍12 白术12 白蔻6 山药30 5付,水煎服,一日三次饭后半小时服。 药后大便每日一次,于早饭后腹疼,其余时间腹不疼,仍便溏,稍腹胀。脉弦弱,舌根白腻,舌下红。加党参、黄芪增强补脾力量,桔梗、牛膝调血之升降。 处方: 升麻15 制鳖甲(先煎)30 当归9花椒5 肉桂8 干姜8 乌梅30 细辛3 地骨皮30丹皮9 黄芩9 赤芍12 白术12 白蔻6 山药30白花蛇舌草15 党参12 黄芪30 浙贝母9 桔梗6 怀牛膝10 5付,水煎服,一日三次饭后半小时服。 药后腹疼、腹胀消失,大便每日一次,溏。夜眠差。口腔两侧颊粘膜发红而疼,咽喉有痰。口周发红、痤疮加重。心烦。脉弦弱,舌苔无异常。考虑是应用温补托药后托邪外出,发于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出现上火症状,故在上方基础上用银花、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等增强清热力量,去干姜之温、党参黄芪山药之补,肉桂配生地,防己地黄汤意,治疗失眠。 处方: 肉桂6 生地30 白芍20浙贝10 地骨皮30 炙甘草5 升麻10 制鳖甲30 当归9银花30 花椒3 乌梅30 细辛3 丹皮12 郁金15黄芩9 白术10 白蔻6 白花蛇舌草30 大青叶15 清半夏15怀牛膝15 5付,水煎服,一日三次饭后半小时服。 药后大便每日一次、溏,咽喉有痰消失,口周发红痤疮好转,半夜醒来再睡困难,脉弦弱,比前有力,舌苔有齿痕。 处方: 肉桂9 生地30 白芍15地骨皮30 防己9 防风9炙甘草5 升麻10 制鳖甲30当归9 银花30 花椒3吴茱萸(开水烫洗)3 乌梅30 细辛3丹皮10 黄芩9 白术10白花蛇舌草30 大青叶15 怀牛膝10浙贝10 大枣30 黑顺片9 5付,水煎服,一日三次饭后半小时服。 药后眼睛稍干涩,视物有些模糊,伏邪转出少阳,上方合侯氏黑散,加黑顺片9、杭菊花40、生牡蛎30、清半夏15,又服5付。 药后患者大便每日一次,溏,大便颜色转为正常的黄色,夜眠梦见去世的人,心情悲伤,鼻翼发红、下巴红。脉弦,比前有力,舌苔无异常。夜眠梦见去世的人,说明太阴少阴寒湿仍然比较重。 处方: 炒栀子8 干姜3 地骨皮30升麻10 制鳖甲30 当归9 甘草6 花椒3 肉桂6乌梅30 细辛3 吴茱萸4大枣30 白术10 丹皮10银花30 白花蛇舌草30 大青叶20怀牛膝10 青皮10白芍12 生牡蛎30 清半夏10 黑顺片9黄芩9 蒲公英30 党参10 5付,水煎服,一日三次饭后半小时服。 药后诸症好转,大便基本正常,痤疮未再发,口周仍然有些发红,患者未再服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