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数学粗心,科学帮助矫正?

 牛人的尾巴 2018-05-05

的,比如孩子还不能熟练掌握一个数学过程,竖式或者通分,或者计算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错误率。

  不要简单把孩子的一些低级错误归结于计算不熟练,顺便让孩子补上200道练习题。请给孩子一些时间和耐心,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推理过程,不然我们怎么判断到底是概念知识还是程序知识出了问题,或者根本就是一个偶然的小错误呢?

  2. 犯错是坏事吗?

  来,宽宽心-没有人可以不犯错就能学好数学。而犯错恰恰是大脑成长的重要前提。

  脑神经科学家现在知道,大脑可以长大和缩小。伦敦大学学院的脑神经学教授们花了15年的时间,跟踪了一大批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和他们的大脑。

  

  要知道,每一个在伦敦开黑色出租车的司机都掌握了“知识“的秘笈,The Knowledge。是的,这份绝世独立的伦敦地图就叫The Knowledge。这份地图里面包含了伦敦的25000条街道和上万的城市景点,每个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都需要把它硬生生的背下来,精确到沙福兹贝里大道上戏院的前后顺序。

  掌握这份秘笈通常需要3-4年的时间,最后还必须通过一个比进入魔法学院还难的考试。平均说来,每个司机要考12次才能通过.

  在伦敦找个工作是有多难!

  

  然后研究者们发现,凡是这些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司机,他们大脑的海马体(就是前面说过的主要负责记忆的区域)的神经细胞都有明显的增长,海马体也会大于普通人。而若干年后,当他们退休在家,废了秘笈上的一身武功之后,原本增长明显的海马区会逐渐回缩。这么有弹性的大脑科学家还是第一次知道!

  而现在,脑神经科学家又瞄准了参加数学考试的学生的大脑。给他们的大脑做了核磁共振之后,研究者们发现一个好玩儿的事情。

  当学生做错题的时候,或者当他们为题目纠结挣扎的时候,神经元的突触就会有火花产生。而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哪个题目做错了的时候,神经元的突触会再次爆发火花。这都是大脑不断的在生长。

  

  所以,犯错不是问题,犯错-意识到错误-改正错误正是大脑成长的绝佳时机。

  3. 家长应该怎么做?

  如果家长够淡定,当然可以顺其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熟练度的增加,大多数孩子都会不断总结自己“粗心“吃亏的经验,毕竟谁也不想总是不停的犯同样的错误。

  但是如果淡定不了,想给孩子一点助力,家长也不妨引导对症下药。下面这些常见的 “粗心” 错误和解决方法或许能作个参考。

  

  错误1: 读错题目的问题/抄错数字

  解决方法:把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圈出来。强化题目中的信息,把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标注出来也是降低认知负荷的不错的方法。

  错误2: 搞错单位

  解决方法:养成留意单位的习惯。单位是数学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厘米,米还是分米,看到单位就要警觉,就像侦探听到犯罪嫌疑人无法提供不在场的证据一样。

  错误3: 过分依赖心算

  解决方法:不要一次跳过太多步骤,在处理比较复杂的运算和问题的时候,按部就班的把步骤罗列出来并不会浪费多少时间,反而能把认知负荷化整为零,最小化。

  错误4: 不验算

  解决方法:学会验算的方法,把自己的答案代入到数学问题里,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信息还能够严丝合缝的拼接上。

  错误5: 书写潦草

  解决方法: 工整的列出计算步骤不仅可以避免很多无心之错,也能让验算过程变得简单。好多时候,不是看错了题目,而是看错了自己的飘逸的手写体。

  孩子的脑子不够用,就可以通过上面这些方法来帮助他们查缺补漏。对于孩子的“粗心“问题,短期的解决方案大多是通过以上这些习惯的养成来帮助孩子降低认知负荷,或者增加自我纠错的机会。

  长远看来,当孩子充分掌握了概念知识,并且熟练的掌握了计算过程之后,他们通常都会节省下更多的脑力,也就越容易关注到种种的细节,心自然而然就细了。是的,这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

  4. 写在最后

  我们都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的那些粗心事件。比如我,为什么我的数学永远是96当年对于我来说是个迷。好在我妈心大,印象中她从来不把这当回事,顶多说一句,又粗心了吧,以后注意呗。

  简单的指责孩子“不认真”是不公平的。 要知道,好多时候,因为“粗心”错失了满分的孩子心里比你还难受。拎着孩子的耳朵告诉他/她,“你要细心些”,不会让他们更细心;就像告诉孩子 “你要对世界充满好奇” 也不会增强他们的好奇心。这些品格的培养,都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实现,在实践中寻找具体方法。

  “粗心“ 对于孩子来说再正常不过。帮助孩子尽量减少粗心犯错的机会也不仅仅是为了有个好成绩。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检验自己的答案,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

  你的脑子也经常不够用啊,更别说孩子啦,不信的话,你再心算一个122x13我看看!

  文章为作者(赵晴)原创稿件,首发于公众号“成长合作社”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成长合作社”

  ID:TrulyJustKids

  科学养娃,自我成长

  果壳科学人

  

  从论文到科普,只有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