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计算“粗心”的根源原来在这里,可能大部分父母都弄错了……

 zengying23 2023-07-16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每当期末考试结束,粗心”就成了一个“高频词”:
         
我家孩子可实在太粗心了,会做的题都没做对。
嗨!我家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稍微有点粗心!
粗心到底是大问题还是小毛病?真让人操心……


“粗心”,也被称为数学考试的“头号杀手”,一个不小心,期末满分溜走了,又一个不小心,中考一分一操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孩子计算容易“粗心”。

图片

一、粗心不怪孩子 ,这是生物本能

图片

你家孩子是否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考试做计算题把“+”看成“-”,把“-”看成“+”

题目看串行,第二行后半句接第一行,文不对题;

脱式计算本来想写第一步,却把第二步写上去了;

多位数计算中,不是忘记进位,就是忘记了退位;

好不容易算出来,明明想的52,写出来变成25;

读题目时候漏了几个字,而这几个恰恰是关键字……

图片

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典型的——“粗心”

人为什么会粗心呢?

图片

都是大脑惹的祸

我们得先从大脑的运作说起,一些关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觉帮助我们忽略掉一些不重要的信息,节省认知资源,它和理性一样,是具有科学依据的一种分析方式。但正确、错误的直觉出现的几率通常是五五开(波士顿学院普拉特教授)。

这个理论用在数学领域,来解释“粗心”,也可以解释得通了。

图片

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帮助我们学习。

这两个小人,一个偏向于直觉,反应速度快、动作快,但有点急躁,一急躁就经常容易出错,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它称之为“快大脑”。

另一个呢,偏向于理性,也就是有点像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反应速度慢,但是非常踏实,讲道理,一般不太会出错,我们叫它“慢大脑”。

图片

计算为啥总出错

1

“快大脑”好用节能

“快大脑”很好用,省事,高效,耗费的生物能量低。比如我们知道的数感,量感,其实调用的就是“快大脑”。

当我们有了数感、量感之后,很多题目,几乎是看到之后,凭直觉就有了思路,不再需要很费劲地思考推理,抽丝剥茧,这就是“快大脑”的好处。

图片

我们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当我们学开车的时候,一开始大多会很紧张,战战兢兢,一步一步都严格按教练说的来,手紧紧握着方向盘,开一趟车下来可累人了。——这是“慢大脑”。

而当我们熟练了之后,根本不需要再去想“我下一步是打转向灯还是开雨刮器”,一百公里下来,轻轻松松,还能跟旁边人聊聊天,丝毫不影响开车。——这是调用的“快大脑”。

2

“快大脑”不太靠谱

“快大脑”虽然好用但是它不太靠得住呀,前面说了,他的正确错误很多时候只有一半一半……

比如,很多人都会有过“嘴瓢”的经历,这就是典型的“快大脑”出错的例子。

         图片 

在计算中,快大脑出错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实在太快了!

快到还没有看清楚题目的每一个字,还没看清楚是加减乘除,就已经开始计算了。

快到计算时候手还在写第一步,快大脑已经想到了下一步,想要跳步,于是几步揉在一起,换来了一个大大的❌。

快到看到巧算数字,直接口算出结果,但其实是一个小小的“坑”……

图片

比如,5-5✖3

“慢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快大脑”太兴奋了,一看,5-5,这不就是0嘛!0乘以任何数都是0!

所以答案为0!❌

再如,45+55+86+14+72-28

“快大脑”看到4555,又开始激动了:可以用巧算!45和55刚好是100,8614刚好是100,7228刚好是100!

所以答案是300!❌

3

本能调用“快大脑”

现在我们知道了快大脑好用但容易出错。

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调用“快大脑”。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省事、耗费能量低,生物的本能会让我们选择较轻松的事情。

另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计算出了错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不像电、火这些,它不会让人身体觉得疼痛,更不会影响生存。

图片

生物是有趋利避害的天性的。既然出了错没有严重后果,从生物本能来看,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调用那么耗费能量的“慢大脑”,用用“快大脑”也足可以应付。

而“快大脑”又容易出错,表现出来,就是计算“粗心”出了错。

图片

二、别处飞来的锅 ,粗心可不来背

还有一些问题呢,看起来像是披着“粗心”的外衣,实际上却是更严重的问题。我们也得把它们分辨出来。

图片

1.算理不明白

有的孩子对基本概念理解的不透彻,一知半解,很多题是靠“猜”、,做出来的,其实并不知道底层原理。

有的孩子对运算方法、规律不熟悉,甚至自己创造一些运算法则。

还有的孩子提前背了一些公式、口诀,也并不理解底层逻辑,盲目套用,就很容易出错。

图片

2.题目不理解

有的孩子做错了题,其实是因为没有完全搞清楚题目的意思,不明白文字背后的数学意义,没办法很好地抽象出来,这跟“粗心”八竿子打不着……

图片

图片

3.实在不熟练

还有的孩子,练得实在太少啦,熟练度远远不够,快大脑都还没练出来,几乎所有的题目对他来说都是新的,快大脑给出的答案当然准确率不高了。

图片

千万别把“觉得孩子应该会做”而“做错了”的题,简单地归结为“粗心”,这就成了一个万能借口,可能会掩盖很多其他真正的问题,而得不到及时弥补和解决。

图片

三、彻底克服粗心 ,治标更要治本

知道了“粗心”的原理和边界,那我们就有了克服粗心的方向。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用的那些方法,反过来也恰恰验证了“粗心”的根源。

1

克本能

图片

想要计算又快又准,当然不能一直用“慢大脑”,尤其是可以速算的题,如果一直调用“慢大脑”,从头开始用“笨办法”一步一步算,那会很痛苦,也很累,完全没有必要。

要是“快大脑”可以准确一点就好啦!

那我们就来“改造”它吧!

图片

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初学的时候,一定要“慢”,得让“慢大脑”占主导,在“慢大脑”和“快大脑”之间建立通路,训练我们的“快大脑”。

比如,如果有人问你,111+11=?谁都可以秒答。但如果是二进制下的111+11呢?

很多人都知道二进制,知道它的原理,慢慢想可以算出来。但为什么不能脱口而出正确答案呢?因为“快大脑”还没有建立通路。

图片

这些都是需要做一些强化训练的,正确率高的“快大脑”,表现出来的才能称之为数感。

另外,开始时的步骤、规范,基础概念的深入理解和领悟,也都是为了让后面“快大脑”更不容易出错。

就如弹钢琴的正确手型,是为了弹琴中不伤手;拉小提琴的优美姿态,是为了让琴更好地发音。

图片

不仅仅是计算,学习很多新的知识都一样,一开始会有一个必经的“慢”的阶段。

先慢才能后快,慢大脑理解透了,变成了“快大脑”的直觉和本能,快慢大脑之间建立了脑回路连接,自然就快了。

2

慢下来

图片

“快大脑”容易出错,是因为太快了,那就把它的节奏适当降下来。避免思维的惯性,导致先入为主产生一些错误。

增加动作

图片

一是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动作,把“快大脑”拉慢,让思考的机会多一点,过一过脑子,让“慢大脑”跟上来,就不容易出错。

图片

比如放慢写数字的速度、边看边读等,都是不错的办法,目的就是让“快大脑”慢下来。

刻意练习

图片

二是可以进行些刻意练习,比如退位减总是错,那遇到退位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让“快大脑”让让位,让“慢大脑”出来把把关,走走心,提高准确率。

不要检查

图片

三是不要检查。

对,你没有看错,不!要!检!查!

当然,并不是说验算是一种坏习惯。

确切地说,是不能养成留时间给检查的习惯,不能依赖检查。

有的孩子想着,反正一会儿还能检查嘛,有退路,第一遍粗心一点,毛糙一点也无所谓。

图片

愿望很美好,但现实是大多数情况下,再检查一遍,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甚至可能把对的改错。

我们见过一个小朋友,用了多种方法验算,结果几种方法都指向了一个同样的错误答案……

图片

这是因为在第一遍算的时候,我们用了“快大脑”,在验算的时候,还是用的“快大脑”,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反而,因为依赖于检查,而失去了第一遍计算时更“走心”、提高准确率的机会。

不给自己后路,一遍过,就应该有自信是对的。这才是更优的学习习惯。

3

熟生巧

图片

俗话说“熟能生巧”,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

普拉特教授研究发现,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可以有效提高直觉的准确率。

快大脑也是一样。

图片

所以我们看到,当孩子计算更熟练,相比不熟练的时候,准确率会有所提升。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学校、机构会让孩子大量持续练习计算。

但事实上,计算练习量和准确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实践表明,盲目大量练习会有很多弊端,适量高效的练习效果更好。

图片

总之,只有快大脑和“慢大脑”相结合,计算才会又快又准,既要有逻辑,又要有直觉。



来源 | 章鱼说
作者 | 蓝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