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戒烟到减肥——心灵成长的快乐!

 刘淑姿 2018-05-07

我吃3碗米的习惯,是小时候为了取悦妈妈,取悦姐姐们。因为我是男孩子,他们都希望我吃很饱,肚子吃鼓鼓的显得有力量。至少3碗,青春期有时候能吃5、6碗,吃得越多她们就越爱起哄,越起哄我越爱表现。


/郑玉虎

  

我抽烟,源于耍酷。78岁的时候跟同伴一起玩,大家都仰慕抽烟的孩子,抽烟的才是霸王。为了跟霸王亲近,逐渐染上抽烟的习惯。青春期以后,同伴换了,习惯没换。还是爱耍酷,装深沉,误把抽烟当做吸引女生的把戏。而且心理发育较晚,精神上却早熟,爱看鲁迅张爱玲,跟同伴交往却困难,有些自卑,抽烟装深沉可以掩饰。后来做了很多心理体验,内心真正明白:抽烟并不酷,而且现在年龄已过,不再需要霸道,吸引女生可改用别的方式,这才不用。

 

肚子没吃饱的时候想抽烟,消化道很清爽,抽根烟刺激一下,就像饱了似的;特别饿的时候想抽烟,能暂时缓解饥饿;吃饱了想抽烟,就像大餐之后的甜点,少了遗憾;无聊的时候想抽烟,打发时间缓解无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读书写作的时候想抽烟,因为内心烦闷;书法的时候想抽烟,附庸风雅;分手的时候想抽烟,弥补精神空虚;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想抽烟,缓解焦虑;劳累过度想抽烟,如同吃东西,能补充能量;男人见面吃饭喝酒抽烟,是社交手段,想不想都得抽,否则容易被排挤。最可怕的是完全忘了为什么抽烟。仅仅成为一种习惯,完全无意识的习惯,起床第一件事,顺手点烟。一上午过去,半盒没了,却没发现自己抽烟。

 

我后来把烟戒了。是这样戒的。

第一步是回到焦虑。抽烟其实都是在缓解内心的某种焦虑,只是自己意识不到。就像有的人焦虑了就说话,或者焦虑了就起来打扫房间,直接把焦虑用于做事情,就完全感受不到焦虑了。停下来,不马上去抽烟,就能感受到背后的推动力。比如有的时候想抽烟,其实是因为想起某件很烦心的事儿。

第二步是区分,区分背后的这种焦虑,是不是情结性的。情结性的,就化解情结。比如小的时候在妈妈那里得到的爱很少,总想要总没得到,习惯性地有种焦虑,就好像没吃饱一样。小时候通过从妈妈那里要东西吃,来缓解这种焦虑,长大以后学会了用抽烟来缓解这种焦虑。

第三步是回到欲望。情结化解之后,剩下的动力就只是一种欲望了。回到欲望,想抽烟的时候,带着这种欲望,带着流口水的感觉,带着抽烟的冲动,不压抑,但也不去抽烟。需要一定的决心,扛一扛就过去了。因为有惯性的力量,有瘾,所以这步有点难受。平时习惯了直接抽烟,抽烟一方面可以呼应内心的烦闷(这正是烟的心理象征,燃烧不充分的火),一方面可以突然刺激大脑,刺激身体,使人陷入这种刺激的痛快之中,而获得暂时的麻痹,忘掉内心的烦闷,现在要顶住这种惯性的力量,比较不易。但是我告诉自己:挺过去,就可以换来更大的快乐。稍微挺一会儿,其实也就过去了。挺过去之后很快乐,挺的劲有多大,换来的精神快乐就有多少。而且真正感受到不抽烟带来的那种身体的舒服,自己就更不愿意再去抽烟了。如同从欲望的泥潭里爬出来,爬得有多费劲,爬出来的喜悦就有几分。泥潭里有一种快乐,是玩泥巴的快乐;爬出来有一种快乐,是不再受泥潭约束精神自由的快乐。而且只有爬出来,才能发现,外面的快乐有无限多种可能。

第四步是自由选择。偶尔需要的情况下,我还可以抽烟,但这次是自由选择,不再被无意识的力量推动,不再被欲望的力量驱使。想抽就抽,抽完就戒,随抽随戒。同样我也可以选择在需要抽的时候不抽。不管抽还是不抽,我都是自主选择。

 

同样的方式我有用于减肥,1个月减了25斤。

我留意到自己有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每顿饭至少吃3碗米。否则心里不踏实,就好像这顿饭没有完结一样。总要用别的方式补上,才觉得这顿饭完成了,比如喝半斤酸奶,或者吃两包薯片,或者吃个面包。有时候只是路过冰箱,无意识地就取点东西出来吃掉了,吃完才突然反应过来那是一大包。

也是先回到焦虑。区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每顿饭吃到胃感觉已经饱了,就不再吃了——尽管忍不住地想要再吃点。不再继续吃,但却回观冲动背后的那种焦虑。

回观焦虑之后,找到了一些相应的情结。比如我吃3碗米的习惯,是小时候为了取悦妈妈,取悦姐姐们。因为我是男孩子,他们都希望我吃很饱,肚子吃鼓鼓的显得有力量。至少3碗,青春期有时候能吃56碗,吃得越多她们就越爱起哄,越起哄我越爱表现。也有些时候是因为白天要出去干活,出去之后可能一整天吃不上东西,所以大人们都希望孩子吃饭的时候多吃点,最少吃3碗,不然饿了麻烦。吃得少,周围人就会担忧,会不开心。我内心比较敏感,会很自觉地多吃点。

情结化解后,就回到欲望了。也是一样的,带着欲望稍微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忍了一周,突然发现胃特别舒服,从未有过的清爽。过去情节性地吃太多东西,胃其实不太舒服,如同垃圾处理厂的永动机,压力很大。现在工作量少了一半多,突然很轻松很舒服。坚持一个月,每顿饭1碗米的新习惯养成了。要再改成3碗,倒不太习惯了。

偶尔有必要胖一点的时候,我可以随时再长上去。这种临时性的需要过了,又可以再回到正常频道上来。

 

其实不止3碗米,刚开始做心理成长的时候,大鱼大肉吃很多,吃火锅,吃零食,吃街边肉包,吃麦当劳肯德基。做了45年成长,化解了一些消极的情绪情结之后,渐渐的不喜欢这些东西了。被消极情绪情结裹挟的时候,感官比较麻痹迟钝,味觉不太敏感,所以口味比较重,喜欢这些东西。后来味觉逐步变敏感了,发现这些东西味道非常不好,所以不愿意吃了。有时候闻到麦当劳的鸡,能闻出来这个鸡心理上是多么的不健康,所以不太愿意吃这么不健康的鸡。情绪裹挟少了,能静下心来品尝食物的时候,发现香蕉特别香,馒头特别好吃,小米粥特别好喝,白开水特别滋润,蔬菜的自然清香,比肉更有嚼头。吃少比吃多更舒服,吃少比吃多更快乐。

 

某次禅修中,体验到一种特别踏实的存在,没有生存焦虑,有一份自信,不用做任何努力我也可以存在。身体很放松,心灵也很放松。突然意识到,我平时所吃东西,60%以上只是用来缓解生存焦虑。这时候吃的东西,表面是在关爱身体,其实是在加速身体的死亡。如果我活得很踏实,仅用于维持生命体的存在,根本用不着吃那么多当时心生懊悔,后悔自己过去乱吃了那么多东西,对自己的身体造了多少孽呀!各种焦虑,各种情结性的贪婪。来自父母的遗传,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担心自己吃不饱,特别关心吃的问题,所以也把这种担心传染给我了。来自父母内心深处的生存焦虑,不能有一刻的放松,时常出于紧张和努力中,没有生存的安全感。有时候饿急了吃起东西来狼吞虎咽,跟饿死鬼似的。一方面,焦虑使得消耗过度,需要补充食物;另一方面,吃东西本身能缓解这种焦虑,因为吃东西的时候能暂时掩盖这种焦虑。

 

闲着没事喜欢随口嚼点东西,看到茶几上放着水果,随口就吃点,也不想吃,就是闲的;超市里看到新鲜的玩意儿,总要顺手买点回来吃一吃,尽管心里边也清楚都是垃圾食品;精神空虚的时候吃东西;睡不着觉的时候吃东西;生气的时候吃东西;悲哀的时候也吃东西;想念朋友的时候吃东西;朋友见面还是吃东西,而且是海吃海喝。

 

那一刻想起这些,真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身体。

 

后来留意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是很普遍的社会问题。人们普遍吃很多。情结的层面,是因为爱的缺乏,童年早期爱不满足,因为不满足而焦虑贪婪,希望获得更多,希望抓取更多,拥有更多;因为不满足而生起嗔恨,生出消极的情绪感受,成年之后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通过吃东西来缓解。更深的层面是欲望的问题。欲望是人类共有的情结,人人生而带着欲望,生来就不可能完全摆脱欲望的纠缠。能随时随地于欲望之中深入体察看破,进而走出欲望做自由选择,固然理想。若做不到,那么另一个功课有益:那就是回到内心,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若内心非常清楚:我想吃的就是龙虾,那么满桌山珍海味再诱人,与我何干?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那么看到鸡肉想吃,看到鱼肉也想吃,再看到驴肉也会想吃,因为看这些东西看哪个都觉得好吃,哪个都想吃,哪个都割舍不下。

 

就这一点,要做到也难了。现在这个社会的特点就是身边物质欲望的诱惑特别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这种情况下若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很容易被各种诱惑带走。这个现象很普遍。人们都很忙,人们拥有的都很多,人们都很焦虑,人们想要的都很多,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为什么忙,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为什么活成这样,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少有人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别看拥有的很多,其实满足感很差,身体也很差。这是这个问题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心理上容易烦躁焦虑,情绪不好,富于竞争性、攻击性,心不安,心态不平和;身体上容易上火,容易出现以下类型的疾病:口腔溃疡、咽喉炎、胃溃疡、甲亢、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腰肌筋膜炎等。

 

偶尔静静心,问一问内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清楚内心需求,适度克制其他欲望,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人总是99%被情结和欲望支配着,同时又总是有1%自由选择的空间。一旦选择了,那么1%就成为100%。随时随地的诱惑,随时随地的选择。人跟其他物种相比,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很复杂,既有追求更高精神快乐的一面,又有在欲望中沉沦的一面。沉沦了,也就沉沦了;走出来,就可能换取更大的快乐。

 

戒烟减肥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因为我把它当修行,一种苦修,适度克制欲望的修行。我真正关心的不是戒烟,不是减肥,是欲望,是一整套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戒烟减肥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个小侧面。适度克制欲望,才有更多的机会回到内心,做真正的自己。抽烟时候的我,长得壮实,各种体力劳动,活得比较辛苦,像头牛一样。逐步深入内心,才发现那不是我想要,是环境所迫,是父母的预期决定,那不是我。真正的我,更热爱精神生活。现在瘦了,活得轻松了,上班之外每天读书、瑜伽、书法、教学,真正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感觉很舒服,却不像以前活得那么累了——对了,收入并不比那时候低,呵呵。


【特邀作者】郑玉虎

意象对话珍珠级心理师,专攻躯体心理治疗,研习瑜伽和振觉呼吸,擅长调节身体能量。


——————————————————


【心路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