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的捻军是什么情况?

 斯郎曲培卓拥 2018-05-07

晚清的捻军是什么情况?

捻军的前身是捻子,是乾隆、嘉庆年间,出现在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省边区的一种比较松散的民间组织,主要目的是从事抢劫勒索、贩卖私盐、吃大户、赌博盗窃等经济领域的“非法”活动。在官方文件及时人笔记中,他们被称为“捻子”、“红胡子”、“捻匪”。红胡子、匪,都好理解,而捻,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编制,和团结就是力量等意思:“匪徒……成群结队,白昼横行,每一股谓之一捻子。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等到太平天国起事,他们也乘乱走向了武装起义,遂成捻军。

捻军起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从1851年到1863年,其领袖是张乐行。后期从1863年到1868年,其中1866年以后分为东西两路,东路领袖是赖文光,西路领袖是张宗禹。

张乐行,淮北亳州人,1810年出生。因贩卖私盐,遭官方追捕,在反抗官府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捻首。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张乐行联合多个捻首,滴血为盟,开始起义。

1857年天京事变,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实力锐减,与此同时,捻军被清军追得东躲西藏,也挺狼狈的,双方遂决定抱团取暖。两军于六安会师,捻军改换为太平军旗帜,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封号和领导,张乐行被封为征北主将。此后,两军配合作战。

1858年5月,六安失守,张乐行率捻军占领怀远、凤阳等地。

1860年2月,捻军占领了苏北重镇清江浦(淮阴),捻军称为“打清江、破淮城”。

1861年9月,安庆失守,安徽太平军与天京的联系通道被切断,张乐行部困守定远,后移至亳州雉河集地区。

1863年3月,张乐行率捻军二十万之众,与僧格林沁大战于雉河集郊外,大败,张乐行被清军捕杀,捻军主力覆没。

赖文光祖籍广东嘉应,1827年出生于广西桂平。他原来是太平天国的将领,曾经参加过金田起义。

1862年,赖文光与陈德才、蓝成春等人率大军入陕,逐渐发展成为太平天国在西北的劲旅,与在豫西地区活动的捻军张宗禹部形成犄角之势,联合作战。

1864年,天京失守后,赖文光、张宗禹等人败走豫南。他们将留在江北的捻军与少量保留下来的太平军进行了合并改编。

改编后的捻军,组成了庞大的骑兵队伍,采用游击战术,多次打败清军。

1865年5月,捻军消灭了僧格林沁的马队一万一千余人。

1866年秋,发展势头迅猛的捻军出于战略上考虑,决定分为互为犄角的东西两支:东路由赖文光率领,留在中原;西路由张宗禹率领,前进甘陕。

1866年11月,东捻军在湖北安陆活捉提督郭松林,击毙总兵张树珊,消灭了湖北巡抚曾国荃的新湘勇六千余人。

1867年2月,捻军与清军再战于安陆,先胜后败,损兵折将两万余人。

其后,东捻军转战山东,一败再败,主力伤亡殆尽,赖文光率残部千余人南下。1868年1月,东捻军兵败于扬州,赖文光被捕杀。

张宗禹是张乐行的族侄。1862年春,张宗禹等人奉张乐行之命,率军到达豫西,和西北太平军配合作战。1863年张乐行殉难后,张宗禹返回淮北收拢了张乐行余部。1864年天京沦陷后,张宗禹和赖文光将捻军和太平军进行了合并整编。

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东西两路。张宗禹率西捻军入陕。

西捻军在陕北占领了绥德、安寨、延川诸县城,取得了一些胜利。获知东捻军在山东陷入重围之后,张宗禹决定采取“围魏救赵”之策,率西捻军深入京畿辅地以解东捻军之危。

1868年2月,西捻军攻保定,前锋直抵芦沟桥,京畿大骇。 清政府急调李鸿章、左宗棠等进京勤王。面对强敌,西捻军突围南下进入山东。4月,西捻军进逼天津无果,被迫撤至海丰(今无棣)、阳信、武定(今惠民)等滨海地区。

5月,西捻军北往直隶沧州,欲渡河北上,未成;抢渡运河也未成。

7月,西捻军遭清军围攻,损失惨重,主力覆没。

8月,西捻军全部被击溃,张宗禹率十余骑突围而出,其后“穿秫凫水,不知所终”。

这就是所谓的乱世出骚人吧。世道愈乱,人心愈骚,轻者谋盗,谋杀人越货;重者谋国,谋坐拥江山。只见历史轮回,不见世道澄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