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关系人类4000万人生命的新闻被忽略了

 振王府图书馆 2018-05-07


就在昨天,影响人类4000万生命进程

“抗艾”新药诞生了!



纵观人类进程,最能引起全人类共鸣和关注的莫过于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


这应该是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

 

就在昨天,4月27日,香港大学爱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教授举行记者会宣布,由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等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研发用于艾滋病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创新型广谱抗体药物BilA-SG,目前在小鼠身上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需要科普说明的是,医学领域所有人类服用药品进入临床之前都要在小鼠身上进行前期实验,之后还要在与人类更加相似的动物实验,以及后续的一系列临床实验,并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统计,确保生命安全,最终才能应用于患者。

 

无疑,这是医学科学领域一次重要的,而且是重大的技术突破!


如果你不理解这条消息背后的厚重价值,我们可以看看医学历史上最典型的几次重大技术突破。

 

麻醉药的诞生,极大推动了人类进行外科手术的进程,给人类减少了极大痛苦。


1846年10月1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位名叫威廉·莫顿的牙医发现患者在使用乙醚镇定后,对痛觉感知度大大降低,并向公众演示麻醉效果。


从此以后,外科手术不再是天方夜谭,分娩不再痛苦难熬,麻醉药被誉为使“人类保持尊严和气质”成为可能。

 

X射线又是一项重大发现。


1895年,德国一位科学家在研究阴极射线发电机时注意到有一道微弱的绿光投射到墙上。


让其颇感意外的是,这道绿光是穿透了纸、木头和书籍等一堆东西之后射到墙面的。


他又摆放了其他物体做类似的实验,伦琴惊奇地发现他手中的骨骼在墙上留下了影像,这就是X射线。

 

有了X射线辅助,人类自身健康问题就有了穿透肉体组织的“火眼金睛”,就可以对人体的软组织进行准确诊断、对症下药。

 

100年前,一个发霉的实验盘子,静静地躺在伦敦一家医院实验室的窗台上。


一位医学科学家在一旁,目不转睛地观察,他一看就是一周。


正是这一周,他发现了一种特殊物质,解决了世界性医学难题,也改变了人类医学研究进程。

 

他就是弗莱明,英国细菌学家,1928年,他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

 

之前,人类对细菌感染一直无能无力、束手无策。


很多本没有致命的外伤,却因伤口感染无法控制导致全身败血症,最终导致死亡。

 

特别是在战场上,很多士兵因伤口感染导致病情迅速恶化,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性减员。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很快应用于临床使用。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


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


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被称为“20世纪初医学最伟大的发明”。


 

再回头看看这则消息,中国团队成功研发用于艾滋病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创新型广谱抗体药物,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进入艾滋病预防和临床应用指日可待,意味着人类4000多万的艾滋病患者有了生命的希望和福音。

 

更为重要的是,假以时日用于临床,人类将对艾滋病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将有彻底的根本的扭转。

艾滋的传播性极快,世人谈艾色变。

抗艾药物的发明意义重大


昨天,朝韩首脑会谈,迈出了历史性一步,全球的眼睛都盯在那里。


或许缘于如此,这样一则本身价值极高的消息报道显得有些静悄悄。

 

当然,在很多人眼里,这或许很遥远,与他无关。

 

显然,无知和偏见蒙蔽了一些人眼睛。事实并非如此。

 

先看看它的流行速度。


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被发现,至今,短短30多年间,在全球肆虐流行,杀死了超过4000万人,而且每年还有以数十万至百万人的数量在递增,每年有数十万患者因此死亡,可以说艾滋病病毒传播猛于虎。

 

再看看它的感染人群。


艾滋病让青年人首当其冲,年轻人成为感染艾滋病的主要群体。


据联合国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在全世界所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大约有一半的人是在25岁之前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其中大多数人在30岁之前死于艾滋病或其他相关的疾病。

 

中国国内情况同样不容乐关。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有专家预测估计,目前,中国估计有数十万人感染艾滋病,其中大概有一半以上不知道自己已感染艾滋病毒。


有人警告,如果把抗艾形容为一个瓶子,那么现在这个瓶子只装了半瓶水,还有一半没有装满。

 

提起艾滋病,相信很多人头脑中反应第一个字是:“性”。


是的,在世界范围内,性生活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但目前在中国,血液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与你与我与他,与每一个人其实并不遥远。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位农村妇女,因多次地下违法卖血,反复使用针管,不幸感染了艾滋病,还传染给了孩子。


病情传开后,周围的人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她。


家庭困难,亲朋远离,对生命和生活绝望至极,终于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走投无路的她绝望投江。


那晚,明月虽亮,却也很凉,终究没有照亮妇人的心窗。

 

一位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刚考上重点大学,为了寻求刺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一名网友有了鱼水之欢。


一夜情,虽然刺激,但也刺得他身心流血。


数个月后,得知网友为艾滋病患者后,他惶惶不可终日,每一天对他来说仿佛都是生命的终点。

 

一位热心的内科医生,在风景区游玩时,遇到一位受外伤的患者。


在他对患者进行紧急的包扎处理时,被一块尖石子扎破手指。


两天后,他接到医院的电话,告知他救助的那位患者是艾滋病毒携带者。


那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还一无所知。


内科医生的心情是崩溃的。

 

提起血液传播,很多人的直接感觉就是输血、吸毒。


是的,这是血液传播的主要途径,但又绝不仅仅如此。

 

当你在没有取得医疗资质的诊所针灸时,那些众人使用却又久未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的银针,有可能就是要你命的毒针;

 

当你在非正规的口腔诊所拔牙时,那些伸进你口腔的器械,有可能就是向你身体输入艾滋病毒的引流管;

 

甚至,当你在理发室理发时,那些给你刮头发的剃子,一旦头皮出血,剃子边缘的艾滋病毒就有可能进入你的血液循环。


该讲究还是要讲究一些,尽量不要用剃子刮头皮。


普济苍生,胸怀天下,

中国人永远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事关全人类生存发展和生命健康面前,“中国方案”历来格外耀眼。

 

中国人,屠呦呦,一位八十多岁的医学科学家,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因此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疟疾,曾给让人谈虎色变。


人类对其一直没有控制办法,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

 

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这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是何等的贡献!

 

中国人,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世界杂交水稻里程碑式的人物,被国际科学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世界上亿万人口吃饱饭的世界性难题。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就发现水稻雄性不育。


为此,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


但不论哪种方案,都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得水稻杂交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完成产业化。


经过数十年的呕血奋斗,袁隆平幸运地寻找到了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并突破了日本人无法实现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完成了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最后一步,选育出了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


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远远不止于养活了上亿人口,而是会不断地对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高产粮食作物提供诸多参考和论证。

 

如今,面对困扰人类的世界性医疗难题,还是中国人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数十年来,在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各国科学家都在绞尽脑汁,做了一些探索。


现行普遍用作治疗就是鸡尾酒疗法,虽然可抑制病毒数量,但需终身服用,部分病人还出现抗药性、心血管疾病、过敏等副作用,而且一旦停药,病毒或会卷土重来。


一句话,病毒不能除根。

 

由中国人组成的团队,研发艾滋病抗病毒体,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抗体药物。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预防并清除携带病毒,换言之,用于临床,很有可能斩草除根,药到病除。

 

科研人员说,未来还将继续开展猴子和人体实验,而人体实验则要“力争3到5年开展”。



也许将来,对艾滋病患者来说,清除人体内的艾滋病毒,或许就像退烧药一样简单,打一针就能药到病除、立竿见影。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组成的这个团队一定给那些患者带来了彻底的光明。

 

由此,想到一些题外话——

 

西方人一直用 “普世价值”来标榜自己、糊弄他人。其实那只是强权政治的噱头、霸权主义的遮羞布。如果说“普世”,对全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负责,让普天之下每一个普通的你我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都能有机会享受世界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普世”。

 

只要心有向往,光明一定会来,阴暗终究散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