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地黄

 安歌_ 2018-05-07

作者简介


祝之友,男,主任中药师,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神农本草经》药物,《伤寒杂病论》经方研究,致力于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工作50年余年,多次参与中药资源普查和考察,采集制作中草药植物标本 3600种。


祝老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班、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优秀授课导师。成都市卫生局临床药学高级顾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特聘教授。四川省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药学会药剂管理委员会委员。眉山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地  黄

幹地黃,味甘寒。

治折跌絕筋,傷中。

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

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

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

一名地髓,生川澤。


神农本草经



祝按:


临床工作者需要注意古代文献之“熟地黄”与现代“熟地黄”称谓的意义。


“熟地黄”之名,首见于宋·苏颂《本草图经》:“地黄……二月八月采根,蒸三二日,令烂,暴干,谓之熟地黄。阴干者为生地黄。”但熟地黄的炮制方法,则最早载于南北朝时期雷敩之《炮炙论》:“干地黄,凡使,采生地黄,去白皮,瓷锅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解释临床上应用熟地黄理由时说:“地黄,《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地。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地。”这是最早述说临床上由于治病之需,将生地黄通过炮制以改变其药性。


但临床上在选用古方时亦要注意“熟地黄”在古代本草和医药文献中与干地黄的混淆情况。李时珍曾指出:“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所以,在阅读古代本草和医药文献时,不但要注意鲜地黄、生地黄的区别,同时亦要注意干地黄与熟地黄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从临床疗效和药性上正确判断。



地黄临床解读之“逐血痹”


血痹,为身体局部麻痹、疼痛的一类内伤痛证,主要症状为身体麻木,游走性痹痛。这种麻木既可由血虚所致,也可由血瘀所致。生地黄既能养血,又能活血,所以无论何种血痹均可使用生地黄来治疗。临床上用生地黄配伍他药,用以治疗小儿麻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周围神经麻痹、硬皮病(皮痹)、雷诺病等,均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本经》言生地黄治痹症,是取其活血之功。现代中医学认为,生地黄更多地被用于治疗湿热痹。国内不少医者认为,风湿热痹在活动期血沉较快时,患者服用大剂量生地黄,其血沉的改善明显而迅速。


据历史文献记载,民间常用大剂量生地黄炖猪蹄治疗风湿性关节痛及坐骨神经痛等与瘀血阻滞有密切相关的疾病。近年来有不少报道用大剂量鲜地黄或生地黄配伍其他药物,治疗老年人腰腿痛、骨质增生性疾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本经》言地黄能“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说明生地黄(现今处方用名)具有活血祛瘀之功。但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只字未提,也就是说现今临床医师不了解或不认可其活血作用。然而中医临床用药历史证明,地黄确实可用于血瘀诸证。如《圣济总录》中所载“二黄丸”。生地黄二两,大黄二两,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0丸,温酒送下,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在腹中,久不消。再如《太平圣惠方》治疗骨折筋伤,跌扑疼痛,用生地黄捣烂,用醋熬令热,乘热敷患处,外以布包之,每日一次。


用生地黄治疗跌打损伤,外用时用“鲜生地”疗效更佳,故《本经》言:“生者尤良。” 



处方用名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鲜用称为“鲜地黄”,晒干用称之为“生地黄”。用生地黄加工炮制后则称“熟地黄”。

性味归经

鲜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性寒,味甘。归心、肝、肾经。


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药材鉴别要点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5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瘢痕。呈肉质状,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饮片鉴别要点

生地黄:饮片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黑色至灰棕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棕黑色至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熟地黄: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地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拓展阅读

——熟地黄与砂仁调配问题

不少医家认为,熟地黄性滋腻,其胶黏之性,有泥膈、妨胃、敛肺之弊。常用黄酒炒或姜汁制等方法以除其弊。临床中用砂仁与熟地黄共碾(杵),临床疗效颇佳,一则不泥膈,又有入胃、肾之功(注:调配中一定要用砂仁与熟地黄共碾、杵)。二则,熟地黄合砂仁之香窜,能通调五脏,而无胶黏、滋腻之弊。

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注意“地黄”的处方用名与调配应付及实付品规。

医籍论选

主治伤中者,味甘质润,补中焦之精汁也。血痹,犹脉痹。逐血痹者,横纹似络脉,通周身之经络也。得少阴寒水之精,故填骨髓,得太阴中土之精,故长肌肉。


地黄性唯下行,故字从芐。藉汤饮,则上行外达。言不但逐血痹,更除皮肉筋骨之痹也,除皮肉筋骨之痹,则折跌绝筋,亦可疗矣。久服则精血充足,故轻身不老。


生者尤良,谓生时多津汁而尤良,惜不能久贮远市也。后人蒸熟合丸,始有生地、熟地之分。熟地黄功力与生地黄相等,性稍减,补肾相宜,所以然者,蒸熟,则甘中之苦味尽除,故寒性稍减,蒸熟则黑,故补肾相宜。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地黄,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凉血滋肝,清风润木,疗厥阴之消渴,调经脉之结代。滋风木而断疏泄,血脱甚良,泽燥金而开约闭,便坚亦效。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行血之功。填骨髓,血足能化精,而色黑归肾也。长肌肉。脾统血,血充则肌肉亦满矣。作汤,除寒热积聚,血充足则邪气散,血流动则凝滞消。除痹。血和利则经脉畅。生者尤良。血贵流行,不贵滋腻,故中古以前用熟地者甚少。久服,轻身不老。补血之功。


——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系列


精读《神农本草经》攻略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阿胶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枸杞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决明子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大黄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人参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附子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大枣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石斛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黄芪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远志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黄连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黄芩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牛黄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桔梗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当归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了解更多神农本草经药物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