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拔罐、穴位敷贴、艾灸qi.转载

 bscy306175 2018-05-07

针灸、拔罐、穴位敷贴、艾灸.转载

  

 

中医书友会第1185期,真诚、朴实的戴老师分享了自己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按压、针灸、拔罐、穴位敷贴、艾灸等方法治疗疾病的心得,每种方法都简单易操作,而且疗效确实。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推荐!(编辑/王超)

作者/戴全志

患者,乔某,63岁。长期腹泻、腹痛,加重一天。这个患者她做过子宫切除、直肠切除、阑尾切除、胆囊摘除和甲状腺手术,她还有糖尿病。她直肠切除后,就腹痛、腹泻。就开了痛泻要方合小柴胡汤的原方,加120克仙鹤草。

中药配合穴位按压治疗顽固性腹泻,中药配合穴位按压治疗顽固性腹泻,选了内关、合谷、足三里和阴陵泉。腹痛、胃痛,我常用足三里、合谷、肩井。腹泻者,则配上上巨虚、下巨虚。痛经,我常选十七椎和膻中。

 

中药治里配合一针疗法治疗膝关节冷痛,庞某,女性,49岁,她有膝关节冷痛十余年,手脚凉,麻木。背部沉紧,吃凉东西易腹泻。舌淡大,苔薄白,脉沉细紧。我给她处的方是,当归四逆加附子吴萸生姜汤合苓桂术甘汤。开方之后,我在她的右侧曲池穴扎了一针,让她活动膝关节。她当时膝关节冷痛明显减轻,十几分钟后疼痛已不明显。

 

眼三针

我觉得针对眼部疾病,咱们扎针的效果可能好于别的效果。一般眼部疾病或者是眼睛红肿疼痛,或者是麦粒肿、霰粒肿,一般的我就扎三个穴位:第一个是,液门穴透刺;第二个穴位是,第二、三掌指关节,握拳的时候,它的指间也是透刺;第三个穴位,在拇指指背的地方,用董氏奇穴的去污穴。

 

可能今天晚上扎一针,明天它就消肿了,它就不疼了。那些肿的比较厉害的,当时可能就能见效,就能看到水肿往下降。这三个穴位扎下去,一般都能立竿见影,疼痛的能明显感觉到疼痛的减轻。你麦粒肿、霰粒肿的,当天晚上扎进去,可能第二天它就消下去了。像这一种眼部的疾病,大家如果遇到了,可以试一试,真的效果确实是很神奇。

 

发泡疗法治疗顽固性固定痛点,

黄某,男,十八岁,是菏泽学院的学生。他颈部不适,后背沉紧,有时觉胸闷,咽中不适,总觉得有痰。身上容易出汗,胸前区乳头右侧和乳头左侧偏腋中线,各有一个痛点。家里人怕是心脏病,从初中就中医西医看了不少,各种心脏检查也做了不少,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他二便饮食都正常,舌淡苔白,脉略沉。我给他用了桂枝加葛根汤加厚朴杏仁。吃了三剂后,各种症状减轻,唯有两个痛点没有变化。

再开药时,我在痛点处和痛点对应位置拔了罐。起罐后,罐印显示有瘀血。给他刺了血,刺血后痛点有点减轻。当时我正做三伏贴,我想我就给他贴一幅试一试发个泡。贴完后,几天后复诊,他说:回去后起了水泡,水泡消除后两个痛点不疼了。患者当时非常高兴,他说:治病那么多年,如果早一些遇到你,肯定能考一所好学校。

从这以后,我遇到有固定痛点的,长期治疗效果不好的,且痛点大小不超过硬币大小的,就会配合这种贴敷发泡,它的效果非常好。

 

关于三伏贴,

我做三伏贴,吸取了宁波的陈蓓华老师的经验,参照《张氏医通》的配方(白芥子25%,细辛25%,元胡20%,甘遂20%,麻黄10%)。

三伏贴本身就是一种发泡疗法,它不起泡也有效,但是不如起泡效果更明显。我们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好,我们让患者贴后有反应,又不能让他们反应太重。

 

我的方法是:白芥子占25%,这25%的白芥子我就把生的和熟的掺一块儿。这两者的比例我分为四种:1:0,1:1,2:8,0:1。第一次用0:1的贴的部位,如果有点红或者有水泡,我下次还用0:1的,如果没有任何反应,我下次就用2:8的,以此类推。

我做三伏贴已经有四年的时间,我总结了一下,三伏贴,对于寒性疾病的有效率能达到70%吧,关节炎见效最快,寒性的关节炎用一年大部分都有效,最快的一次就能感觉到症状的减轻。各位老师,以后我们用中药的时候,可以配合着使用,如果我们辨证准确,穴位配合适当,这种疗法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刚才说的,拔罐的痛点和项背位置同时拔罐,也可以单独的相对位置拔罐,也可以扎几针。这里所说的相对位置,也是我们针灸所说的缪刺取穴法,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前病刺后,后病刺前。就比如胸前区有一个痛点,那我们就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后背的位置。

 

中药配合拔罐起泡治疗上肢沉痛

 

是我用中药配合拔罐联合治疗的一个病例。陈某,女,52岁。身体沉重无力,她本人描述,拿筷子都特别费劲。她的手和上肢,沉重、疼痛、麻木。两肩胛骨之间,沉、紧,按压不适。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滑,脉沉细紧。我当时给她用的麻附辛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7剂。开完药,我给她配合背部太阳经和天宗穴拔罐。只拔了十五分钟,她的罐内就开始起水泡,拔到三十分钟,所有的罐内都有水泡,密密麻麻,水泡大的有葡萄粒那么大。我把水泡给她排完,患者顿时感觉轻松很多。她本人讲,减轻有三成吧。

 

患者十几天后复诊,她自己说在家干了几天农活,耽误了复诊。但是干农活的时候,现在已不觉得太累,她身上轻松了有七成吧。患者复诊了有三次,配合拔罐拔了四次,最后一次已经没有水泡。

 

最初我碰到拔罐起水泡这种情况我不太明白,我就咨询在医院工作的老师,他们都觉得拔的时间太长了,拔的时间短一点,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我当时觉得应该不是这回事。拔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的人起水泡,有的人就不起?为什么有的部位起,有的部位不起?并且,有的年份起泡的人多,有的年份起泡的人少。今年起水泡的就比较多。我觉得这和身体情况,和五运六气都应该有关系。只是五运六气,我不懂这方面。在我这里,凡是身体沉重乏力,背部沉紧,或者是颈项腰腿疼,又没有明显的气虚的情况。我在用中药的同时,我都给他配合拔罐,大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各位老师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做一下试验,这方面效果真的挺好。

 

中药配合艾灸治疗崩漏

 

是一个崩漏的患者。48岁,月经一月未尽,量大,色黑。已经服用了二十多副中药,疗效不佳。患者腰酸,小腹胀,月经量多、有块,易生闷气,手脚冷,嘴唇发暗,身体乏力。纳可,二便调。舌暗,苔白,舌底瘀血明显,脉弦滑。我的处方是柴胡12克、枳壳12克、白芍12克、黄芪24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三七粉10克、桑叶15克、地榆30克、贯众30克、白头翁30克、黑芥穗10克、升麻10克、川断15克、益母草60克。开完药后我给患者针断红穴和太冲穴。用断红穴是学习徐芳老师的经验。针完后,我给患者拿了一盒艾条,让患者回去,自己去灸断红穴和隐白穴。第二天,患者打电话来说,经量明显减少。第三天,患者电话告知,月经已经干净了。一般妇科的疾病,我经常药、针、灸合用,特别是一些虚寒性的妇科疾病。有句话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

二、三掌骨间,即八邪之上都穴位取穴。

  

 

穴位贴敷治疗腹胀如鼓

前几天我还单纯用穴位贴敷,治疗了一个顽固性腹胀的患者。这个患者,45岁,女。她膝关节手术后,可能和麻醉有关吧,腹胀如鼓,出院时依然没有减轻。有位老师建议他用四磨汤,可是用的时候轻一点,不用的时候依然如故。找我诊治的时候,患者痛苦连声,但声音洪亮,腹胀如鼓,我第一次见腹胀得那么厉害的。舌略红,苔略白厚,脉略滑。我想给患者开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可患者说现在一闻见中药味儿,就有点想吐,吃不下中药。我就给用半夏、白豆蔻、砂仁研粉,姜汁调和,贴敷神阙、内关穴。第三天,患者的老公告知,中药刚吃下去就吐了出来,没有再吃,只贴敷了三个穴位。而患者腹胀那么严重的情况,居然恢复正常了。这几天患者给我介绍了好多病号。我用的半夏、白蔻、砂仁,它的比例是5:1:1,生姜汁,我一般再加一些水,用50%以下的浓度,浓度太高容易起水泡。这种方法用于腹胀、小儿厌食、恶心呕吐,如果辨证准确,效果非常好。穴位贴敷,很多书上都提到了透皮剂。透皮剂一般用桂氮酮,桂氮酮的用量,占总量的1%到2%。我个人的经验是,辛香的药物本来就具有走窜性,如果辛味比较大,不加透皮剂效果也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