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的智慧

 悠悠昭阳客 2018-05-07

我们用这样的词来表达我们对一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赞赏,原来是经验,后来是艺术,现在是智慧。那么,什么是教学的智慧呢?教学的智慧就是遵循教学规律,洞悉教学现象,应对教学事件,驾驭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及其能力。不难知道,教学智慧首先来自教学实践,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生成它的前提。教学智慧还表现为对经验的超赿,不仅善于预设出引发学生兴趣、想象和思维情境,润物无声地抵达预期的目标;而且善于把教学现场中的偶然因素转化为教学机会,因势利导地把教学引向深入,这当然是一种艺术。可见,教学智慧是比教学经验、教学艺术更高层次的能力。

让我们从一个案例谈起。人教版教科书14.3.1,等腰三角形。教材先是一个探究:剪纸,得到⊿ABC,问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而给出证明。很多教师也是这样教的。在这一过程中,有操作,有猜想,还有证明。具备了现代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要素,很多人都认为是一节好课。是一节好课吗?我们只要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学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折纸的,折纸后左右对称的关系已经明摆着,没有猜想的必要了,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不是学生发现的,而是教师告诉的。这样一想,这个操作不就逊色了吗?进而,我们来看性质1(等边对等角)的证明,证明的关键是作中线AD,可是这条中线在操作时就被学生折叠出来了。这样看来,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不就被消解了吗?由此可见,这里的操作并没有实现它应有的价值,相反降低了猜想和证明的思维层次。

如果我们换一种设计,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从若干三角形中寻找特殊(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情形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定义等腰三角形并提出课题:研究其性质——观察我们所面对的图形——想象(不难发现左右完全一样)——提出猜想(可能有很多猜想,但最终可概括出两条性质)——分析并证明其中的一个性质(另一性质留给学生思考)——折纸验证并进行解释。

在这个设计中,猜想表现的是洞察力,证明需要探索,操作的意义在于实验,它强化了我们对猜想的直觉和对证明的理解。

它和课本的设计不同,它遵循的不是课本,而是教学的规律,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这是什么?这就是智慧。智慧在鉴赏课本所蕴含的现代理念的同时,不是简单模仿,不模仿课本,也不模仿所谓“新课程教学案例”,而是追问,这些要素,诸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的价值是什么?如何体现它的价值?因为在一个拥有智慧的教师看来,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的课一定不是好课,运用了实践、探索、交流等方式的课也不一定就是好课。关键是它们在实现教学目标中所起的作用,即是否促使学生获得了对数学的理解,是否引领学生经历了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这也说明,教学的智慧首先表现在对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其次才是对教学事件的应对。

如何应对所谓的“偶发”事件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发生的例子。一位八年级教师讲“轴对称变换”。已知一条直线和一个图形,如何作出这个图形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图形?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把这张纸沿着直线对折后描图,就可以得到原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了。对此,老师不得不追问,以便引入主题:描图当然可以,但有一个条件,这张纸是透明的。如果这张纸不透明呢?出乎老师意料的是,学生答道:那就用针扎。这样回答当然没有错,似乎偏离了老师的设计,老师只好说:哦,这也是一种方法。现在的问题是:老师该怎么说,才能导向主题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老师可以说:扎针,扎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找我们需要描出的点,我们把这样的点叫作对应点。那么,如何找对应点呢?象这样因势利导,不就可以推出主题了吗?这说明,应对教学事件的关键,不是回避事件本身,而是挖掘事件的意义,提升学生的境界,把学生的直观经验提升到数学的本质。

一边是学生的经验,一边是数学的本质,认识到经验和本质的联系,把经验上升到本质,给学生自由开放的想象以合理解释,以符合教学主题的解释,从而使教学活动在预设的轨道上运行。为了使教学活动在预设的轨道上,不是从行为上控制学生,而是给学生的想法赋予意义。如何处理预设方案和动态生成的关系,这不正好是奥妙所在吗?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应变能力,还有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再看一个例子。

九年级讲“概率的意义”,老师问:“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呢?”老师的预设答案是两种结果:“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但居然有一学生说“还有第三种结果,硬币有厚度,有可能直立起来。”怎么办?不承认有“硬币直立”的可能吗?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承认有“直立”的可能吗?则有悖于教学意图。因为“两种可能,各占一半”,正是这种简单的情形,才可以向初学者说清楚“概率”的意义。

如何应对,我们来作点设想:

应对1:这种可能性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回答行不行呢?如果你承认这种可能性很小,而概率讲的就是可能性的大小,它就应该取得某一个确定的概率值。这是不能忽略的。

应对2:我说的是理想中的硬币。这样应对可以吗?因为这只是教师个人的“理想”,凭什么理想中的硬币就不能直立呢?

应对3:这是实验的结果。历史上,布丰抛掷过4040次,费勒抛掷过10000次,皮尔逊抛掷过24000次,都只出现过“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两种情况。笔者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好的回答。因为我们是在用“频率”估计概率,而“频率”是大量重复试验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反驳:24000次没有出现,能保证以后不会出现吗?是的,但我们用频率估计概率,只能根据实验的结果,不应该根据自己的猜测来作判断(尽管猜测也是非常必要的)。

也许,有人会反驳:硬币直立的情况我亲眼见过。当然,你所见到是你所处的特定情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关心我们面对的情境:请随机的抛掷硬币,并记下所得的结果。由此言归正传。

这也许是一种适当的应对方式,因为它突出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本质,而又回避了无意义的辩论。是否有更好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通过上述三个案例: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变换、概率的意义,对如何养成教学智慧,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建议了。

一,要加强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学智慧来源于教学实践。教师讲了什么,学生有什么反应,如何应对,应该成为我们课后必须思考的问题。有关“概率的意义”的事件就是如此。象这类问题,老师往往很难做出恰当的回答。但只要我们具备反思的意识,就会有新的见解。不断积累,灵活应对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何况,能够即席应答其实并不重要,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不能回避回题,不要因为小子“率尔而对”,而“夫子哂之”。

二,在强势文化面前要有理性的思考。这里的强势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比如“等腰三角形”的案例,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表象,就只能人云亦云,既不可能有实效,也不可能有个性,更不可能有创新。而实效、个性、创新,正是教学智慧的基本属性。在一些标榜新理念的教学中,只顾形式、热闹和过场,而不考虑效果如何,给课程改革带来了不好的声誉,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三,对教学要有全面的认识。教学是什么?有专家指出:教学是科学,科学的关键词是探索;教学是哲学,哲学的关键词是思辨;教学是技术,技术的关键词是设计;教学是艺术,艺术的关键词是鉴赏。品味一下本文有关“等腰三角形”的设计,它是设计,也是探索和思辨,更蕴含着对理性美的鉴赏。把握了这四个关键词,我们就可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止于至善。

四,要真正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发现美的评价者,通过评价来提升学生。因为尊重学生,你才可以意识到“扎针”就是找对应点,你才不会把“投掷硬币有三种结果”视为无理取闹。从智慧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教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学得怎样。教是为了成就学,甚而言之,可以有无教之学,不能有无学之教。当教懂得为学让步之日,也许就是教学智慧滋生之时。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设计“等腰三角形”的教学时,不是设置铺垫,让学生顺利地看到结果,快捷地找到思路;而是创设情境,迫使学生通过思维努力来抵达目标。“设置铺垫”,强调的是教的技巧;“创设情境”,才突出了学的动因。为了学的动因我们可以放弃教的技巧,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五,远离功利,宁静才能致远。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远离功利吗?笔者一介俗人,没有说清这个道理的境界,还是让我们读读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先生关于“教育智慧”的论述吧!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中国教育报,2007.02.08

2.裴光亚,数学教学中的艺术,中学数学,2002.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